1.需要一篇《談美書簡》讀后感 1000字左右
讀《談美書簡》有感
什么是美?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但毫無意外地,我們大多數人并不知道它的確切答案。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美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于美都有不同的定義。在《談美書簡》中,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雖然這個答案不一定正確,但至少比毫無頭緒要高明許多。
許多人都認為,看過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許更深一層,會說心靈美也是一種美。但所有的這些都比較淺顯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塵莫及的事了。通常我們對于美、美感、美的規律、美的范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于這些問題,朱光潛先生在此書中都一并回復了,而且回復的很詳盡,對于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也有詳細的陳述。對于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成的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我對于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獲吧。
這本書是以信件的方式組成的,大多都是給讀者的回信。(這一點,書中也有提到過)因此也就比較淺顯易懂。在“知識鏈接”一欄中,編者提到了許多有關學術方面的美的知識。這讓我們也提前了解了一些有關美的知識。
雖然此書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幫助。
例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中人物與環境的關系。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體現社會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并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境中,而不能與環境相脫節。在這里,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出必然性,是與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此段有些摘錄于原文)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在此也就不一一詳談了。
朱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委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這很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
2.朱光潛的《談美書簡》讀后感
讀《談美書簡》有感 什么是美?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但毫無意外地,我們大多數人并不知道它的確切答案。
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美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于美都有不同的定義。在《談美書簡》中,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雖然這個答案不一定正確,但至少比毫無頭緒要高明許多。
許多人都認為,看過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許更深一層,會說心靈美也是一種美。但所有的這些都比較淺顯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塵莫及的事了。
通常我們對于美、美感、美的規律、美的范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于這些問題,朱光潛先生在此書中都一并回復了,而且回復的很詳盡,對于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也有詳細的陳述。對于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成的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我對于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獲吧。
這本書是以信件的方式組成的,大多都是給讀者的回信。(這一點,書中也有提到過)因此也就比較淺顯易懂。
在“知識鏈接”一欄中,編者提到了許多有關學術方面的美的知識。這讓我們也提前了解了一些有關美的知識。
雖然此書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幫助。例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中人物與環境的關系。
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體現社會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并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境中,而不能與環境相脫節。
在這里,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出必然性,是與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
(此段有些摘錄于原文)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在此也就不一一詳談了。朱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委給旁人。”
“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這很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
—————————————————————————————————————— 一天的光陰轉瞬即逝,而在這一天,我卻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時光:我用一天的時間讀完了13封信,而這13封信讓我對美學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這就是朱光潛先生在83歲高齡寫給青年的美學入門讀物《談美書簡》。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了美和美感的規律、美范疇等一系列問題。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于,他對我們人生觀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
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通篇讀來,其中具有開創性的觀點比比皆是,現在簡要歸納輯錄如下:一 人是審美的主體,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審美中具有最高的意義,美離不開人。二 學習美學的方法應是:在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同時,應多結合其他流派的觀點考察美學。
三 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勞動,在審美中,人有意識的依據美的規律來創造美和發現美,所以,美也是一種生產勞動。四 美是有階級性的,但同時,美更本質的性質是人性,階級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
這及時的更正了人們關于美的錯誤意識。五 美與生理狀態的內在聯系,并認為美的文藝作品中應有思想性的滲透,但不是直接,而是間接從作品中表現出來。
六 現實主義從客觀出發,而浪漫主義從主觀出發,并據此認為我們不能容忍一個人因一點小過錯而失敗,從而產生出悲劇感,驚恐和哀憐是悲劇的情感基礎,悲劇更為本質,好的喜劇作品中一定有悲劇性。 七 崇高是我們由壓抑而產生的,它是由恐懼轉為振奮的,并在其中體會到一種自尊或愉悅。
崇高側重于對立和沖突,而秀美側重于平衡和和諧。 13封信,行云流水,讀來渾然天成,卻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認識。
每一封信都是那么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度,所以,每個人多應讀一讀這13封信。
二選一,挑吧~。
3.求《談美書簡》讀后感
談美書簡》讀后感 作者:范文搜收集 時間:2008-01-30 23:17:11 來自:范文易 【大 中 小】 收藏本文 評論:0 《談美書簡》是一部系統的美學著作,書中的13封信對怎樣學習美學、馬列主義美學體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維、創作方法等等美學范疇,作了生動而詳細的闡釋。
第一封《代前言:怎樣學習美學?》 朱光潛先生首先談了寫作《談美書簡》的動意,在回答“怎樣學習美學”這一問題時,說他感觸最深的是治學的學風。針對美學是個旁涉很多領域的邊緣學科,以及國內“資料太少”這一特殊性,朱光潛先生指出:“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欠缺,而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要“學通一二種外語”,直接閱讀外文書籍;尤其應下大力氣去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但不迷信翻譯過來的書籍。
第二封《從現實生活出發還是抽象概念出發?》 1956年,全國開展了美學大討論,在這場大討論中,朱光潛先生承認自己過去“站的是唯心主義立場”,“用的是唯心主義的形而上學的邏輯方法”,信奉的是柏拉圖、康德、黑格爾、克羅齊等人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美學思想。到80年代,朱光潛先生堅持“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這一總命題,而且他討厭對美下定義,認為這是從抽象的概念出發不是從現實出發去研究美學問題,提倡“從現實出發去研究美學問題”,提倡“正確辨認生活與藝術中的一切丑現象”,認為“自然丑也可以轉化為藝術美”,“藝術家有描寫丑惡的權利”。
第三封《談人》 朱光潛先生提出作為審美主體的人是“一個整體”。審美活動和整個人的其它許多功能如”思考力、情感和追求上報的意志“是有內在的聯系的。
強調反“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體的活動”,進而強調“藝術作品必須向人這個整體說話”這一命題。 第四封《關于馬克思主義與美學一些誤解》 在此,朱光潛先生重申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鄭重提出“我們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從馬克思主義思想中‘解放’出來”。
針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并沒有寫過一部美學或文藝理論的專著,說不上有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等一些誤解,朱光潛先生說,構成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這個完整體系“是長期發展而且散見于一系列著作中的。要想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美學體系,就要認認真真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
第五封《藝術是一種生產勞動》 朱光潛先生認定“藝術是一種生產勞動,是精神方面的生產勞動,其實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儲存的”。生產勞動是社會性的人憑他的本質力量對自然進行加工改造。
這是一個雙向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自然經過人的改造而日益豐富化,成了“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發揮了他的本質力量,使其在改造自然中“對象化”了,因而也肯定了自己,使自己的本質力量日益加強和提高了。
人類歷史就這們日益發展下去,以至于達到“人的徹底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徹底人道主義”的辯證統一。 第六封《沖破文藝創作和審美學中的一些禁區》 “四人幫”統治時期,文藝創作和美學中的禁區是“人性論”、“人道主義”、“人情味”和“共同美感”。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作為人的自然本性,“人性和階級性的關系是共性與特殊性或全部與部分的關系。部分并不能代表或取消全體,肯定階級性并不是否定人性”。
“人道主義”總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嚴”,“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因為人雖是一種動物,卻具有一般動物所沒有的自覺心和精神生活。人道主義可以說是人的本位主義。”
“在文藝作品中人情味就是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東西”,“最富于人情味的母題莫過于此文來源于范文搜網情”。在闡釋“共同美感”時,朱光潛先生援引了馬克思“藝術起源于勞動”的論述,指出“勞動是人類的共同職能”,它所產生的美感也就是“人類的共同美感”。
第七封《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 在這封信里,朱光潛先生向我們介紹了一些生理學知識來使我們更好的認識美與美感,如節奏感,移情作用和內摹仿。而且向我們進一步闡述了其“美是主客觀的統一”“文學作品應該具有節奏感,而不應一味高昂”“審美者和審美對象各有類型”等觀點。
第八封《形象思維與文藝的思想性》 朱光潛先生認為,為弄清形象思維問題,首先需要界定一下“什么叫思維?”“思維就是開動腦筋來掌握和解決面臨的客觀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思維本身既是一種實踐活動,又是一種認識活動。”
思維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掌握具體事物的形象,如色、聲、嗅、味、觸之類感官所接觸到的形式和運動都在頭腦里產生一種映象,這是原始的感性認識”,叫做感覺、映象、觀念或表象。第二步是在此基礎上的深化,可以經由兩種途徑或方式,這就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目的都在于獲得對事物的更進一步的認識。“把從感性認識所得來的各種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來達到一定的目的,這就《談美書簡》讀后感《談美書簡》讀后感(2) 《《談美書簡》讀后感》這篇精彩文章由范文搜收集于互聯網,。
4.談美書簡讀后感
采擷我的智慧果
記得剛上高一的時候,老師就推薦我們去看朱光潛的《談美書簡》,那時的我還未擺脫初中生的稚氣,翻了幾頁,覺得不好看,就把書放下了。現在,當我再次拿起這本書時,才發現書中有很多智慧的閃光點。
盡管現在的我還只算“后輩”,但 朱 先生在這本小書中所傳授的美學理論,卻是字字珠璣,堪稱“諍言”。一遍遍的反復閱讀讓我受益匪淺,不但在理論認識方面有所長進,更重要的還在于它啟發了我的思維和思想,讓他們向著更深、更廣的空間拓展。
在《談美書簡》中, 朱 先生以自己親身的經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樣學美學》中,先生有言:“我們干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茍的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心,作一點有益于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一切不老實的人做任何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工作都不會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現人品,以上這番話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學習美學的態度問題,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貫之的為人之道。
作為一名剛剛接觸社會不久,各方面認識及素養都尚淺的大學生,盡快擺脫對日后前途的迷惘和困頓。但長久以來,卻仍如汪洋中的一葉孤舟,望不見燈塔,只能隨海浪盲目漂流。但人是不能沒有方向的,不明確目的的生活過之何如?于是便試圖從先賢閃光的思想中探尋泅渡的彼岸。自以為平日閱讀量不小的我在與那么多高貴的思想交流之后終于從一本薄僅百余頁的小冊子中嗅到了最濃郁的芬芳。從此便記住了要“實事求是”,要有“清醒的頭腦”“堅定的恒心”“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立志“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其實直到現在我仍會時常疑惑:這些看起來如此教條、干澀的話語是如何打動了我的心,讓我如此心悅誠服、欣然接受,并且渴望全力實踐呢?
我想這是 朱 先生人格與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許處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話,你心里可能不會產生什么感觸,但如果你專注投入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為 朱 先生治學為人的態度折服!
小小冊子,總共不過七、八萬字,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滲透著老人躬親實踐了一輩子的認真態度,不由你不為之動容。人曰:“一斑窺豹”、“一葉知秋”,相信只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讓你我了解進而欽佩起這位美學老人治學為人的態度吧。
5.談美書簡 講的是什么
《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境的關系。作為文學與戲劇中的人物,除了是故事中的人物之外,還應該是環境中的人物,因此創作者在創作故事的時候應該把握好人物個性與典型性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表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效果。
這樣的觀點貫穿在這一節的始終,可以使讀者在解讀當代一些文學、電影中的“實驗作品”的過程中,得到一些除了溢美之詞之外的評價。雖然在這個強調個性的年代里,這種典型性并不如作者寫書的時候那么強烈,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一想法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的應用,正是這些貌似平易近人,實則各有性格的角色,豐富了我們單調的電視屏幕,讓生活豐富多彩了起來。
同樣,這樣的想法也可以讓我們明白為什么近年來講述各種小人物的電影在國際影壇開始叫好又叫座的發展起來。 再比如,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一節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多年來把心血傾注在美學史研究上的學者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門派以及其歷史和影響向讀者娓娓道來,無論是對于想要擴展知識的讀者還是對于有志于美學研究或者文學創作的讀者都有非常的益處。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身為作者的朱光潛老先生在這本書的創作過程中起到的是引導者的作用,并不能夠從中見識到他的研究成果,然而在這樣一本可以作為啟蒙書籍來讀的小書中,我們需要的不正是一位可以引人入勝,帶領我們觀看勝景的好導游嗎?作者的確非常成功地充當了這樣一個角色。 說完了作者的優點,我很想再講一些我在讀這本書是對于寫作方式的看法。
作者在書中曾經多次指出,大家在做美學研究的時候,不可以總是概念套概念,整篇文章沒見什么具體分析,都是概念。由于這本書寫于**結束后幾年,受舊思想的影響還很大,我認為作者在有的時候也犯了這樣的錯誤,作者是一個研究了很多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者,寫的書也如同馬克思主義要求的那樣,非常辯證的看待一些問題和觀點,即使是套概念也套得很有一套,讓大家在套中套里也自然的學到了東西。
另外一點就是,作者在每一次批判或者支持某一個觀點的時候,總是舉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文章或者信件作為論據。我承認馬克思他老人家創立了非常完善的思想體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一應俱全,我也相信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美學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和認識,我更確信中國的和平崛起是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上的一大勝利,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此普遍、廣泛的舉出他們的文章做出不可置疑的論據來使用,甚至不加點評或者邏輯推理的承認是絕對的真理,是否本身就是違背了辯證的思想呢?這是否可以擴大為中國人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一大失誤呢?。
6.談美書簡讀后感
采擷我的智慧果記得剛上高一的時候,老師就推薦我們去看朱光潛的《談美書簡》,那時的我還未擺脫初中生的稚氣,翻了幾頁,覺得不好看,就把書放下了。
現在,當我再次拿起這本書時,才發現書中有很多智慧的閃光點。盡管現在的我還只算“后輩”,但 朱 先生在這本小書中所傳授的美學理論,卻是字字珠璣,堪稱“諍言”。
一遍遍的反復閱讀讓我受益匪淺,不但在理論認識方面有所長進,更重要的還在于它啟發了我的思維和思想,讓他們向著更深、更廣的空間拓展。在《談美書簡》中, 朱 先生以自己親身的經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
如《代前言:怎樣學美學》中,先生有言:“我們干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茍的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心,作一點有益于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一切不老實的人做任何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工作都不會走上正路的。”
文品表現人品,以上這番話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學習美學的態度問題,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貫之的為人之道。作為一名剛剛接觸社會不久,各方面認識及素養都尚淺的大學生,盡快擺脫對日后前途的迷惘和困頓。
但長久以來,卻仍如汪洋中的一葉孤舟,望不見燈塔,只能隨海浪盲目漂流。但人是不能沒有方向的,不明確目的的生活過之何如?于是便試圖從先賢閃光的思想中探尋泅渡的彼岸。
自以為平日閱讀量不小的我在與那么多高貴的思想交流之后終于從一本薄僅百余頁的小冊子中嗅到了最濃郁的芬芳。從此便記住了要“實事求是”,要有“清醒的頭腦”“堅定的恒心”“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立志“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
其實直到現在我仍會時常疑惑:這些看起來如此教條、干澀的話語是如何打動了我的心,讓我如此心悅誠服、欣然接受,并且渴望全力實踐呢?我想這是 朱 先生人格與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許處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話,你心里可能不會產生什么感觸,但如果你專注投入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為 朱 先生治學為人的態度折服!小小冊子,總共不過七、八萬字,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
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滲透著老人躬親實踐了一輩子的認真態度,不由你不為之動容。人曰:“一斑窺豹”、“一葉知秋”,相信只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讓你我了解進而欽佩起這位美學老人治學為人的態度吧。
7.介紹一下《談美書簡》
《談美書簡》是作者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對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尤其是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回復。
全書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書中,朱光潛先生就青年朋友們普遍關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規律、美的范疇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也對文學的審美特征、文學的創作規律及特點作了詳盡的闡釋,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學者學習美學知識的重要參考書籍。
《談美書簡》不是一般的高頭講章,它采用書信體的形式,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通俗化。
8.求一篇讀過朱光潛《談美書簡》的讀后感,高一水平,400字以上
《談美書簡》讀后感
朱光潛是安徽人
朱光潛是中國的美學大師,是安徽桐城人,在桐城中學就讀過,最先是從大學同寢室同座位的桐城籍同學口中得知。每每提起這位大師,我的那位同學總是透露出十分的自豪感。平時我們也會閱讀朱先生的有關美學著作,雖然只是專業以外的書籍,隨便翻翻,讀得似懂非懂。不過一來二去,加深了對美學的興趣,對這位大師也有所關注,更多的是對這位大師產生敬意。我不是桐城人,但我是安徽人,怎能不因為有他這位安徽老前輩而感到驕傲?
《談美書簡》是什么?
《談美書簡》是作者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對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尤其是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回復。全書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書中,朱光潛先生就青年朋友們普遍關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規律、美的范疇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也對文學的審美特征、文學的創作規律及特點作了詳盡的闡釋,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學者學習美學知識的重要參考書籍。
《談美書簡》不是一般的高頭講章,它采用書信體的形式,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通俗化。
八十二歲的高齡仍然著書立說,對美學思想回顧和整理,給青年朋友們回復,關心美學教育,這是何等的學者風范和社會責任感!
工夫在詩外
朱光潛早年學過中文,讀過教育學、心理學,當過中學教員,然后在多所大學任教。在《談美書簡》的第一篇中寫道:解放前幾十年中我一直在東奔西竄,學了一些對美學用處不大的學科。……學過英、意、德、法幾個流派的符號邏輯,……費過不少精力研究過變態心理學和精神病治療,……讀過不少佛典,認真研讀過“成唯識論”,還看了一些醫學和談碑帖的書,可謂夠“雜”了。……認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陸游說:“功夫在詩外”,我想朱光潛的美學成就與他學得“雜”,學貫中西是分不開的,應該對我們做其他的學問有所啟發。
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
“一位老朋友的來信,寫過一篇為《美的定義及其解說》的近萬言長文,承他不棄,來信要我提意見。”朱先生看過之后說道:“這種玩弄積木式的拼湊也煞費苦心,可是解決了什么問題呢?難道根據這樣拼湊起來的樓閣,就可以進行創作,欣賞和批評嗎?”“‘定義’之后還附了十三條‘解說’,仍舊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沒有把‘定義’解說清楚。作者始終一本正經,絲毫不流露一點情感。”……
從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潛嚴謹的治學態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態度堅決,措辭嚴厲,即使是老朋友為了科學也毫不講情面。
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
節奏是音樂、舞蹈和歌唱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體的藝術所同具的一個要素。節奏不僅見于藝術作品,也見于人的生理活動。人體中呼吸、循環、運動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規律的起伏流轉就是節奏……
文藝作品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原來是相統一的。
本人的感受還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水平就說這些吧。
9.談美書簡的作品解讀
《談美書簡》一書凡十三封信,既有關于美學理論的論述,比如馬列主義美學體系、美與美感、形象思維等;也有就具體的美學問題進行探討,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典型環境與典型性格問題、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問題、悲劇性與戲劇性等;同時還總結自己切身的體會,對某些錯誤思想和觀點進行批判,比如號召大家沖破人性論、人道主義和人情味等文藝創作和美學中的禁區,等等。
說是清理過去的美學言論,其實最首要的是表明一種新的認識,強調自己新的思維的突破。朱光潛在文中說:“解放后,特別是五十年代全國范圍的美學批判和討論中,我才開始認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而逐漸認識到自己過去的一些美學觀點的錯誤。”這本《談美書簡》的產生由來,也就是他在這些年不斷學習馬列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對美學上一些關鍵問題提出自己新的認識。朱光潛深刻地認識到,學習和研究美學,一定要把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放在首位,反復強調說“研究美學如果不弄懂馬克思主義,那就會走入死胡同”。在他看來,馬列主義不但給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且其本身也有一套完整的美學體系;因為以往的美學大師,每一個人都是有一套自己的美學體系的,只不過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形而上學的還是辯證的問題。就馬克思來說,其美學體系作為哲學這個大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樣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以及這里生發出來的認識來自于實踐的基本觀點。
朱光潛在認真研讀馬列主義經典原著的基礎上,理解和吸收馬列主義美學思想和理論體系,提出自己的“物甲物乙”說,也即是“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的觀點。這個觀點體現在,在以后關于美學的論述中,朱光潛一直恪守馬列主義,并以此來規范自己的美學體系。
在《談美書簡》中,還有的是關于美學具體問題的論述,以及提出沖破文藝創作和美學研究中的禁區,這對于我們初學美學、開始接近美學的青年更具有解決實際問題、排除疑惑的重要作用。比如朱光潛認為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區分,作為文藝流派和作為創作方法,是應該分別清楚的;但是同時,注意到我們在欣賞文藝作品的時候,是沒有必要機械地給某個作家或具體作品貼上現實主義或是浪漫主義的標簽,他非常贊同前蘇聯偉大的現實主義大師高爾基這樣一句話:“在偉大的藝術家們身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時常好像是結合在一起的。”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再比如,朱光潛結合自己的切身的經歷,特別是我們的美學研究在“**”中收到極大的破壞和干擾,在文中發出振聾發聵的號召:“讓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一起來沖破禁區吧。”具體說來,要沖破的禁區包括哪些呢?就是“人性論”、“人道主義”、“人情味”以及“共同美感”等等這些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劃定為禁區,被認為是作品中不能表現、研究中給予否定的。我們突破禁區,表現在創作要表現它,研究中要有足夠的重視,充分討論。
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就是這樣一本書,在同我們聊天的過程中給予我們美的啟示,逐步的認識美,理解美的問題,掌握美的體系。正如他幾十年前創作《談美——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一樣,不是掉書袋的,而信手所致,拿來談談;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美學、理解美學,而不是空洞的來談論美學大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