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情緒abc理論的例子
如果有人問你,你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嗎,你可能說:情緒怎么能隨便控制呢?有高興事就樂,有傷心事就悲。這是人之常情嘛。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艾利斯認為:正是由于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呢。
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常見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
(1).
人應該得到生活中所有對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愛和贊許;
(2).
有價值的人應在各方面都比別人強;
(3).
任何事物都應按自己的意愿發展,否則會很糟糕;
(4).
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
(5).
情緒由外界控制,自己無能為力;
(6).
已經定下的事是無法改變的;
(7).
一個人碰到的種種問題,總應該都有一個正確、完滿的答案,如果一個人無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8).
對不好的人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和制裁;
(9).
逃避可能、挑戰與責任要比正視它們容易得多;
(10). 要有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后盾才行。
2.求情緒abc理論的例子
如果有人問你,你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嗎,你可能說:情緒怎么能隨便控制呢?有高興事就樂,有傷心事就悲。
這是人之常情嘛。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艾利斯認為:正是由于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
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呢。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
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常見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1).人應該得到生活中所有對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愛和贊許;(2).有價值的人應在各方面都比別人強;(3).任何事物都應按自己的意愿發展,否則會很糟糕;(4).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5).情緒由外界控制,自己無能為力;(6).已經定下的事是無法改變的;(7).一個人碰到的種種問題,總應該都有一個正確、完滿的答案,如果一個人無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8).對不好的人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和制裁;(9).逃避可能、挑戰與責任要比正視它們容易得多;(10). 要有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后盾才行。
3.簡述艾利斯的情緒abc理論舉例
情緒ABC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直接引發的,而是經受這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所直接引起。
埃利斯認為:正是由于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比如,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次考試只是試一試,考不過也沒關系,下次可以再來,也可能覺得這是是背水一戰,不能失敗。于是不同的B帶來的C大相徑庭。
擴展資料
特征:絕對化的要求是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現為將“希望”、“想要”等絕對化為“必須”、“應該”或“一定要”等;糟糕至極的結果,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
過分概括的評價,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話來說,這就好像憑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情緒ABC理論
4.情緒ABC理論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有一個年輕人,自我感覺很有才華,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于是便覺得活著沒有意思。
有一天他決定跳海,但他剛跳下去就被一個老漁民用漁網撈了起來。他很生氣,沖著老漁民嚷道:“你什么意思,把我撈起來干什么?” 老漁民說道:“年輕人,為什么跳海呀,你這么年輕多可惜呀!” 于是年輕人就對老人訴說了他懷才不遇的苦衷。
老漁民聽完,說道:“哎呀,你今天遇到我,運氣來了。我正好是治懷才不遇的專家,我幫你治治吧。”
年輕人很詫異,急忙問老漁民醫治之法。老漁民說:“我有秘訣,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
老漁民說著,順手從沙灘上揀起一粒沙子,往旁邊一扔,說:“年輕人,幫我去把我剛才扔掉的那粒沙子揀過來,然后我就告訴你。” 年輕人聽了很生氣,說道:“你想耍我呀?這么多沙子,我怎么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 老人聽了,笑著說:“別生氣,我這還有個條件,如果你滿足了我這個條件,我也告訴你。
我這里有一顆珍珠,我把它扔到沙灘上,你去給我找回來。” 很顯然,年輕人輕而易舉地把珍珠揀了過來,交給了老漁民,并很虔誠地說:“老人家,我把珍珠揀過來了,可以告訴我秘訣了吧?” 老漁民一臉安詳,說道:“年輕人,秘訣我已經講完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之所以有懷才不遇的感覺,是因為自己是無數沙子中的一粒,跟旁邊的沙子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因為自己是一顆珍珠,那么伯樂就會很容易地發現我們。所以說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伯樂,而是因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萬馬叢中能夠讓別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千里馬。
【案例二】有一個年輕人失戀了,一直擺脫不了事實的打擊,情緒低落,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沒辦法專心工作,因為無法集中精力,頭腦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義。他認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卻沒有收到回報,自己很傻很不幸。
于是,他找到了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告訴他,其實他的處境并沒有那么糟,只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
在給他做了放松訓練,減少了他的緊張情緒之后,心理醫生給他舉了個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園的長凳上休息,把你最心愛的一本書放在長凳上,這時候走來一個人,徑直走過來,坐在椅子上,把你的書壓壞了。
這時,你會怎想?我一定很氣憤,他怎么可以這樣隨便損壞別人的東西呢!太沒有禮貌了!年輕人說。那我現在告訴你,他是個盲人,你又會怎么想呢?心理醫生接著耐心地繼續問。
哦--原來是個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長凳上放有東西!年輕人摸摸頭,想了一下,接著說,謝天謝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書,要是油漆、或是什么尖銳的東西,他就慘了!那你還會對他憤怒嗎?心理醫生問。
當然不會,他是不小心才壓壞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醫生會心一笑:同樣的一件事情--他壓壞了你的書,但是前后你的情緒反應卻截然不同。你知道是為什么嗎?可能是因為我對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對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緒。
很顯然,讓我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正確的解釋和評價。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情緒ABC理論的觀點。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于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積月累,還會引起情緒障礙。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解釋;C表示個體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
同一件事,人們的看法不同,情緒體驗也不同。比如,同樣是失戀了,有的人放得下,認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卻傷心欲絕,認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會有愛了。
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試失敗后,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次面試只是試一試,不過也沒關系,下次可以再來,有的人則可能會想,我精心準備了那么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么用啊,人家會怎么評價我。這兩類人因為對事情的評價不同,他們的情緒體驗當然不同。
對于上面這個失戀的年輕人來說,失戀只是一個誘發事件A,結果C是他情緒低落,生活受到影響,無法專心工作;而導致這個結果的,正是他的認知B--他認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對方的回報,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換個想法--她這樣不懂愛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現在她離開可能避免了以后她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那么他的情緒體驗顯然就不會像現在這么糟糕。
【案例三】我認識一個女孩小麗,她大學時學的是中文,后來,進入了一家廣告公司,擁有優越的工作環境和豐厚的年薪。按說,小麗應該過得不錯,不會有跳槽的念頭。
一天,小麗為老總寫一個活動的演講稿,怎么也不能讓老總滿意。小麗硬著頭皮改了七八次,可總被老總批得體無完膚,還說她完全不是搞文字的料。
委屈的小麗不停地哭,想到了要跳槽。她認定是老總有意為難她。
自己怎么碰到這么個挑剔的老板呢?真是命苦啊!一連幾天,小麗都陷入這種痛苦又無法擺脫的情緒中不能自拔,當然,老總的發言稿也沒再讓她寫,而是讓比她早一年到公 司,跟她畢業于同一所學校的師姐代勞了。對此,小。
5.用情緒abc理論分析以下案例
親愛的樓主:
ABC 理論認為,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 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某種信念(B)所直接引 起.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這就是因為誘發事件 A 與情緒、行 為結果 C 之間還有個對誘發事件 A 的看法、解釋的 B 在作怪.不同的 B 帶來的 C 大相徑 庭.事情發生的一切根源緣于我們的信念、評價與解釋.
祝您步步高升
6.如何簡述情緒abc理論,并舉例說明呢
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
舉例說明:兩個人一起在街上閑逛,迎面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對此是這樣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而另一個人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擴展資料: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于人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
情緒 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情緒ABC理論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abc理論的簡短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