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窯洞的由來 簡略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陜北農民的象征.
黃土高原氣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由于自然環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式.
陜北的窯洞是依山勢開鑿出來的這樣一個拱頂的窯洞.由于黃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質,而拱頂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頂要好,所以窯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頂的方式來保證了它的穩固性.陜北取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作民居,有冬暖夏涼的優點.
2.陜北窯洞的歷史淵源
土穴窯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發生在黃河中游、晉陜峽谷兩岸的黃土高原上。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文化為標志的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約4000年的龍山文化為標志的父系氏族社會的新石器晚期,黃土高原窯洞不單成為這兩種文化的內容,而且發育得相當成熟——“呂”字形窯洞居室已經出現。
黃土高原南界的西安半坡先民的45座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方型、圓形的半地穴式。而在陜北,發掘出的穴居遺址已發展到具有內外兩室的“套間”性質,呈“呂”字形,石板鋪地,料礓石粉抹墻,還建有我國最早的壁爐。在山西省石樓岔溝有仰韶文化穴居遺存,平面呈方圓形,中央有灶,入口處小,已有了門的雛形。
內蒙古涼城園子溝發現了龍山文化早期穴居聚落遺址,其中橫穴28座,3間為一組,已呈“一明一暗”的“套間”雛形。新石器時代正是恩格斯所說的從母權走向父權,是“人類所經歷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是“一切文化民族在這一時期經歷了自己的英雄時代”。此也正是以陜北軒轅黃帝陵為標志的傳說中的炎黃時代。先民們就這樣經歷了從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最后釀成了土窯洞的出現。
3.陜北窯洞的簡介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漢族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國陜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漢族勞動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筑的窯洞建筑。
一般窯洞為用石頭或者磚頭砌,窯洞上面覆蓋厚厚的夯實的黃土,規模大的可做成并列多間或上下多層,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下沉式是在平地上向下挖院式天井,再在井壁橫向挖窯洞,分正房和廂房,入口坡道在東南角。獨立式實際上是窯洞形的地面建筑,冬暖夏涼。它與一般四合院沒有太大不同,前面有木構檐廊,屋頂覆土成平頂。
4.人們住窯洞的起源
窯洞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陜北農民的象征。在這里,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 層文化,人民創造了陜北的窯洞藝術(民間藝術)。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 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氣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由于自然環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式。但從建筑的布局結構形式上劃分可歸納為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形式。
陜北延安窯洞,其中夾雜著窯洞式平頂房。窯洞是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的有機結合,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之情。
靠崖式窯洞(崖窯)
靠崖式窯洞有靠山式和沿溝式,窯洞常呈現曲線或折線型排列,有和諧美觀的建筑藝術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許的情況下,有時布置幾層臺梯式窯洞,類似樓房。
下沉式窯洞(地窯)
下沉式窯洞就是地下窯洞,主要分布在黃土塬區-沒有山坡、溝壁可利用的地區。這種窯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個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窯洞,形成一個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見地院樹梢,不見房屋。
獨立式窯洞(箍窯)
獨立式窯洞是一種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窯洞,也有磚拱石拱窯洞。這種窯洞無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獨立,又不失窯洞的優點。可為單層,也可建成為樓。若上層也是箍窯即稱“窯上窯”;若上層是木結構房屋則稱“窯上房”。
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既節省土地,又經濟省工,確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5.建造窯洞的小短文
人類上古時期的地理氣候形成了平均海拔為千米以上的黃土高原,得天獨厚的黃土資源造就了窯洞這種居住形式。目前我國窯洞主要分布在甘肅、山西、陜西、河南、寧夏等五省區,陜西省的陜北窯洞因其特殊的高原地貌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支。陜北窯洞有悠久的歷史,原始社會時期就出現了窯洞式橫穴,在近代,陜北窯洞曾支撐中國紅色革命走向勝利。靠崖式窯洞和獨立式窯洞是其主要存在形式。
靠崖式窯洞:靠崖式窯洞是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往往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有的在洞內加砌磚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潰,或外砌磚墻,以保護崖面。規模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組成院落,成為靠崖窯院。
獨立式窯洞:從建筑和結構形式上分析,獨立式窯洞實質上是一種掩土的拱形建筑,先以夯土或磚石形成基墻,而。 人類上古時期的地理氣候形成了平均海拔為千米以上的黃土高原,得天獨厚的黃土資源造就了窯洞這種居住形式。目前我國窯洞主要分布在甘肅、山西、陜西、河南、寧夏等五省區,陜西省的陜北窯洞因其特殊的高原地貌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支。陜北窯洞有悠久的歷史,原始社會時期就出現了窯洞式橫穴,在近代,陜北窯洞曾支撐中國紅色革命走向勝利。靠崖式窯洞和獨立式窯洞是其主要存在形式。
靠崖式窯洞:靠崖式窯洞是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往往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有的在洞內加砌磚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潰,或外砌磚墻,以保護崖面。規模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組成院落,成為靠崖窯院。
獨立式窯洞:從建筑和結構形式上分析,獨立式窯洞實質上是一種掩土的拱形建筑,先以夯土或磚石形成基墻,而后在其上用磚石起拱發券,最后上部覆土完成。獨立式窯洞四面臨空,故布局靈活,可形成三合院、四合院以及窯洞混合院落,應用非常廣泛。
6.人們住窯洞的起源
遠古時期先民們在早期與自然斗爭中,為了求生存,憑借自然形成的巖洞和地孔而居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受燒陶窯的啟發,再將其加以改造和利用,便成為人們賴以生活的居所,即所謂“土室、土屋”也,也就是早期的窯洞。
窯洞介紹: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于黃土高原的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在中國陜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筑的窯洞建筑。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
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
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陜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擴展資料:窯洞分類:一、明莊窯洞。也叫崖莊窯。
它一般是在山畔、溝邊利用崖勢,先將崖面削齊,然后修莊挖窯洞,有一莊三窯和五窯的,也有五窯以上的。在董志原上,還有利用胡同修莊的,由于崖勢不高,不得不挖進幾米再挖窯洞,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這種莊子被稱為半明半暗莊。
二:下沉式地坑院窯洞。這種窯洞都在平塬大坳上修建。
先將平地挖一個長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將坑內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窯洞。并在一邊修一個長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塬面,作為人行道。
這種窯洞實際是地下室,冬暖夏涼的特點更為明顯。三:箍窯。
箍窯一般是用土坯和麥草黃泥漿砌成基墻,拱卷窯頂而成。窯頂上填土成雙面坡形,遠看象房,近看是窯。
許多人還在箍窯上面撒了瓦,以保護窯頂不被雨淋,使箍窯的壽命更長。近年又出現了磚面箍窯,比泥土箍窯更堅固耐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窯洞民居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窯洞。
7.西安 寒窯的傳說
寒窯的故事 王寶釧的故事,數百年來不但在我國的民間廣為流傳,而且還傳到了美國、日本、俄羅斯以及東南亞各國。
傳說在后唐時期,長安城中有位名叫王寶釧的姑娘,聰明伶俐,才貌雙全。其父王允是當朝宰相,要給她挑選個王孫公子作女婿,但她不顧當時的等級世俗觀念,不惜與家庭決裂,而同她所愛的行乞青年薛平貴結了婚。
不久,邊疆告急,薛平貴降服了“紅鬃烈馬”,赴西涼參戰去了。王寶釧只身居住在長安南郊五典坡的一個小土窯洞內,不要家里斗米升面的補貼,靠挖野菜度過了18年孤苦伶仃的日子,等待丈夫凱旋,重過幸福的生活。
這個故事盡管史料上并無記載,但王寶釧忠于愛情,不向封建勢力低頭,含辛茹苦十八載而冰心不變,在她身上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婦女勤勞、勇敢、正直、忠貞的高尚情操,因而受到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喜愛,并代代傳頌。人們將相傳她居住過的窯洞稱為“寒窯“(意為貧困、清寒之窯)。
今天曲江池附近的農田里薺菜(一種野菜)很少,人們說這是王寶釧當年吃糠咽菜時挖光了。尤其是戲劇《五典坡》從明朝起久演不衰,更使寒窯名聞遐邇。
那時,這兒殿堂林立,樹木繁茂,西安周圍各縣民眾前去祭拜的甚多。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陜北窯洞的歷史傳說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