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代關于孝的故事簡短
孟佩杰?女?20歲?山西臨汾人。
5歲時生父不幸車禍離世?生母無奈將她送人領養?不久生母因病去世?5歲的孟佩杰由劉芳英照顧?三年后養母劉芳英因病癱瘓?不久后?養父不堪生活壓力離家出走?此后杳無影訊?絕望中?劉芳英企圖自殺?但她放在枕頭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發現。“媽?你別死?媽媽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著就是我的心勁?有媽就有家。”
這一年孟佩杰只有8歲。
從此孟佩杰承擔起了侍奉癱瘓養母的重任?每個月倆人就靠養母微薄的病退工資生活?當別人家的孩子享受寵愛時?8歲的孟佩杰已獨自上街買菜?放學回家給養母做飯。個頭沒有灶臺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無數次卻從沒喊過疼。
在同學們的印象中?孟佩杰總是來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替養母穿衣、刷牙洗臉、換尿布、喂早飯?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學。
中午回家?給養母生火做飯、敷藥按摩、換洗床單??有時來不及吃飯?拿個冷饃就趕去學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務活?等服侍養母睡覺后?她才坐下來做功課?那時已經九點了。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權衡之下?她決定帶著養母去上大學?在學校附近租了間房子。
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頂著炎炎烈日上街發廣告傳單?拿到工資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買養母最愛吃的紅燒肉。 “我只不過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
不少好心人提出過幫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堅持自己照顧養母。孟佩杰的畢業愿望是當一名小學老師?安安穩穩?與養母簡單快樂地生活。
2.現代關于孝順的故事50
3、孝順從心靈做起
“每月給父母寄點錢花花,就敬到孝心了”。這是一些人的“常規做法”。其實,這也是對“孝心”的曲解。孔子在論孝道時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如果只注重物的供養,那和養狗養馬有什么區別?
有人作過調查,假如有100塊錢,美國人會花99元買保健品,1塊錢買藥;我們則相反。
不要把孝順父母當作一種責任,“孝敬父母是兒女的福氣”。——孝順父母是我們一生的作業。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這篇文章之后眼圈是紅紅的……這是一個真看過實的發生在德國感人故事。9歲的孤兒德比為了尋找母親,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愛,他每幫助一個人,就請求他去幫助另外的10個人。他想以這種愛心傳遞的方式,總有一天自己的母親也會成為被幫助的對象。他對母親深沉的愛感動了整個德國,人們掀起了“十件好事”的行動,德比成了德國的小名人。然而不幸的是,德比卻遇刺身亡。在他彌留之際,無數的德國母親假扮德比的母親來陪伴他。愛如潮水,涌動在每個人的心房……
1994年2月,德國北部城市科部侖茲還是一片冰天雪地。伊特洛孤兒院就坐落在萊茵河畔,高大的院落肅立在風雪中顯得格外寂靜。這天早晨,孤兒院50歲的特麗婭修女外出辦事,走到大門口時突然隱約聽到了嬰兒的啼哭聲。她循聲找去,在門口的樹叢中找到了一個有著金色頭發的男嬰。修女將他留下了,并給他取名德比。
轉眼7年過去,德比在孤兒院里健康長大,他心地善良,但性格卻有些憂郁。天氣晴朗的時候,修女們帶著孩子們,穿過樹林,到河邊的青草地上散步。樹林邊鎮子里的人們指著他們對自己孩子說:“這些孩子都是被父母拋棄的,如果你不聽話,也把你送進孤兒院!”
聽了這些話,德比非常傷心,他忍不住問修女:“嬤嬤,我的父母為什么不要我,他們是不是不愛我?”德比的聲音里充滿了一種與年齡不相稱的迷惘。修女吃驚地問:“你怎么會這么想呢?”
“大家都這么說,我們都是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德比答道。修女安慰他:“雖然我沒有見過你的媽媽,但我相信她一定是愛你的,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母親。當年你母親之所以拋棄你,一定是很無奈的。”德比沒有說話,但是從此他仿佛突然長大了許多,經常獨自站在孤兒院的窗口,眺望窗外的萊茵河,靜靜流淌的河水帶走了德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2003年母親節,節日的溫馨氣氛再次燃起了德比對母親的強烈渴望。那天每個電視臺都在熱播慶賀母親節的節目,他們拍攝了孩子們在母親節里為媽媽奉獻愛心的鏡頭。有一個6歲的小男孩在汗流浹背地幫父母修剪草坪,他的母親在一旁看著兒子,激動得熱淚盈眶。德比對修女說:“我也想幫我父母干活!你知道他們在哪里嗎?”
修女沉默了,幾年來,沒有任何關于德比父母的消息。德比傷心地跑到街上,街上有那么多母親,可沒有一個母親是他的。望著熙熙攘攘的人流,德比哭了。
幾個月后,9歲的德比離開孤兒院,到附近一所小學讀書。一次課上,老師給學生們講了一個故事:“古時有個皇帝,愛上圍棋游戲,決定嘉獎游戲的發明者。結果發明者的愿望是讓皇帝賞他幾粒米,在棋盤上的第一格放上一粒米,在第二格上放上兩粒米,在第三格上加倍至四粒……依此類推,直到放滿棋盤。結果最后是18000萬億粒米,總數相當于全世界米粒總數的10倍。”
3.求五篇現代孝心故事
孝心話題 導語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文明的一個標準。
動物都懂得“反哺”,人更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這不僅僅是個人的道德行為,不僅僅是個人家事,也是為人應對社會承擔的一份責任。
然而在當今的社會中,“孝心”似乎已經是一個“過氣”的詞語,它在年輕人中已經引不起強烈的感情。人們似乎已經淡漠了。
一、現在很多人不懂得孝順 1、2005年11月初,南京大學校園的公告欄里貼出了一封信,署名為“一位辛酸父親的來信”。 親愛的兒子: 盡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你終究是我的兒子。
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里出的唯一一個大學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了。從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到掛蚊帳縫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的確,你考上大學,你爸媽確實為你驕傲。雖然現今的大學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這畢竟是你爸媽幾十年的夢想。
我們那陣鬧**,家里又窮,上不了大學。這也就是我們以你為榮的原因。
然而,你的驕傲卻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份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
你說你學習很忙,沒時間寫信,但咱們院子里你高中的女同學,卻能收到你洋洋灑灑幾十頁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從收發室門口過,我和你媽看著你熟悉的字,卻不能認領。
那種痛苦是什么樣子的,你知道嗎? 后來,隨著你讀二年級,這種痛苦煎熬逐漸少了,據你那位高中同學說,是因為你談戀愛了。其實,她不說我們也知道,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后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
當時,你媽剛剛下崗,而你爸微薄的工資,顯然不夠你每天出入酒吧網吧,KTV餐廳。在這樣的狀況下,你不僅沒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來了一封長信,大談別人的老爸老媽如何大方。
你給我和你媽心上戳了重重一刀,還撒了一把鹽。最令我傷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
這之前,我在報紙上已看到這種事情。沒想你也同時看到這則新聞,一時間相見恨晚,及時嫻熟地運用這一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
雖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沒發作,但從開學到今天,兩個月里,我一想到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經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
不知在大學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交閱歷之外,還能否增長一丁點感恩的心? 看完這封信,我就覺得心酸呀!真的很心酸!不懂得知恩圖報,只知伸手要錢,不懂得體貼父母,只把父母當做搖錢樹,已是當今青少年乃至被稱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我不知道這樣的事在石家莊的大學里有多少,但我知道一點,每天晚上7點以后,您可以到咱們石家莊大學附近的網吧去看看,看能不能定上一個空位。您就可以知道現在石家莊有多少大學生在拿著父母的血汗錢每天上網聊天玩游戲? 2、2006-09-11 出售孝心 淘寶網上一則帖子引起了社會的轟動。
上海一個署名為“田明”的人發了這樣一個帖子:“假如您的兒女對您不孝順的話,假如您想感受一下孝順的話,不妨租個孝順的兒子試試……最好是在同個城市,可以給您倒茶陪您聊天,說順心的話給您聽,還可以給您捏捏背揉揉腿。一天100元。”
雖然已有超過幾十位網友瀏覽了該男子的信息,但并無出價記錄。 二、古人孝心故事 1、“代父從軍”花木蘭 2、“鹿乳奉親。”
說的是古時候的郯(tán)子,非常孝順。他的父母年紀大了,都患有眼病,聽說鹿乳可以治眼病,便有了吃鹿乳的念頭。
郯子知道后,就披了一張鹿皮,來到深山老林里,混入鹿群,趁機擠取母鹿的乳汁,拿回來供雙親享用。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3、“臥冰求鯉。”說的是古時候有個叫王祥的,天寒地凍的時節,繼母想吃活魚。
王祥來到河邊,脫掉衣服臥在冰上,想用身體來融化堅冰。忽然,河面上的堅冰自動裂開了,從裂口處蹦出兩條活鯉魚。
王祥拿著活鯉魚回家孝敬繼母。 4、“扇枕溫席”說的是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
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三、現代孝心故事 1、田世國換腎救母:山東漢子田世國在瞞著母親的情況下,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身患尿毒癥的母親。手術很成功,但老母親至今不知道捐腎的“大善人”正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上海中山醫院接受的幾百例捐腎手術中,子女給父母捐腎的這是唯一一例,多數都是父母給子女腎臟。 2、張尚昀背母求學:2001年7月,張尚昀在長春稅務學院申請休學,背著患病的媽媽打工。
邊打工邊自。
4.孝敬父母的故事(越簡短越好)
一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二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三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四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五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六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七 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八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
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九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十 行傭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
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后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
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5.現代文孝敬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風趣的陳毅
建國初期,陳毅任上海市長。有一次對工商界人士演講,講臺上擺放著名貴的鮮花和精美的茶具。陳毅一上臺就說:"我這個人講話容易激動,激動起來容易手舞足蹈,講桌上的這些東西,要是被我碰壞,我這個供給制的市長,實在賠償不起,所以我請求支持會議主持人,還是先把這些東西'精兵簡政'撤下去吧。"會場上的人們立刻發出了輕松的笑聲。
在60年代的一個會議上,陳毅為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而大聲疾呼:"不能夠經過了幾十年改造、考驗,還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項帽子戴在所有知識分子頭上!"說到這里,陳毅摘下帽子,向參加會議的知識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聲說道:"今天,我給你們行脫帽禮!"這真摯的感情和恰到好處的幽默,使與會者為之動容。
陳毅講話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談,常常以機敏而風趣的言辭使聽者折服。在一次會議上,有人看見他拿著一份稿紙,還不時地低下頭看看,后來竟發現那是一張白紙。"陳總,您怎么用張空白的發言稿啊?"會后有人問他。他回答說:"不用稿子,人家會講我不嚴肅,信口開河。"
6.求現代孝心小故事,要現代的,不要古代的,最好是短一點的,別讓我
母親的心
朋友告訴我:她的外婆老年癡呆了。
外婆先是不認識外公,堅決不許這個“陌生男人”上她的床,同床共枕了50年的老伴只好睡到客廳去。然后外婆有一天出了門就不見蹤跡,最后在派出所的幫助下家人才終于將她找回,原來外婆一心一意要找她童年時代的家,怎么也不肯承認現在的家跟她有任何關系。
哄著騙著,好不容易說服外婆留下來,外婆卻又忘了她從小一手帶大的外孫外孫女們,以為他們是一群野孩子,來搶她的食物,她用拐杖打他們,一手護住自己的飯碗:“走開走開,不許吃我的飯。”弄得全家人都哭笑不得。
幸虧外婆還認得一個人--朋友的母親,記得她是自己的女兒。每次看到她,臉上都會露出笑容。叫她:“毛毛,毛毛。”黃昏的時候搬個凳子坐在樓下,嘮叨著:“毛毛怎么還不放學呢?”——連毛毛的女兒都大學畢業了。
家人吃準了外婆的這一點。以后她再要說回自己的家,就恫嚇她:“再鬧,毛毛就不要你了。”外婆就會立刻安靜下來。
有一年國慶節,來了遠客,朋友的母親自下廚烹制家宴,招待客人。飯桌上外婆又有了極為怪異的行動。每當一盤菜上桌,外婆都會警覺地向四面窺探,鬼鬼祟祟地,仿佛一個準備偷糖的小孩。終于判斷沒有人注意她,外婆就在眾目睽睽下挾上一大筷子菜,大大方方地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賓主皆大驚失色,卻又彼此都裝著沒看見,只有外婆自己,仿佛認定自己干得非常巧妙隱秘,露出歡暢的笑容。那頓飯吃得……實在是有些艱難。
上完最后一個菜,一直忙得腳不沾地的朋友的母親,才從廚房里出來,一邊問客人“吃好了沒有”,隨手從盤子里揀些剩菜吃。這時,外婆一下子彈了起來,一把抓住女兒的手,用力拽她,女兒莫名其妙,只好跟著她起身。
外婆一路把女兒拉到門口,警惕地用身子擋住眾人的視線,然后就在口袋里掏啊掏,笑嘻嘻地把剛才藏在里面的菜捧了出來,往女兒手里塞:“毛毛,我特意給你留的,你吃呀,你吃呀。”
女兒雙手捧著那一堆各種各樣、混成一團、被擠壓得不成形的菜,好久,才愣愣地抬起頭,看見母親的笑臉,她突然哭了。
疾病切斷了外婆與世界的所有聯系,讓她遺忘了生命中的一切關聯,一切親愛的人,而唯一不能割斷的,是母女的血緣。她的靈魂已經在疾病的侵蝕下慢慢地死去,然而永遠不肯死去的,是那一顆母親的心。
7.現代的孝敬長輩的故事
一天中午,一個撿破爛的婦女,把撿來的破爛物品送到廢品收購站賣掉后,騎著三輪車往回走,經過一條無人的小巷時,從小巷的拐角處,猛地竄出一個歹徒來。這歹徒手里拿著一把刀,他用刀抵住婦女的**,兇狠的命令婦女將身上的錢全部交出來。婦女嚇傻了,站在那兒一動不動。
歹徒便開始搜身,他從婦女的衣袋里搜出一個塑料袋,塑料袋里包著一沓鈔票。 歹徒拿著那沓鈔票,轉身就走。這時,那位婦女反應過來,立即撲上前去,劈手奪下了塑料袋。歹徒用刀對著婦女,作勢要捅她,威脅她放手。婦女卻雙手緊緊地攥住盛錢的袋子,死活不松手。
婦女一面死死的護住袋子,一面拼命呼救,呼救聲驚動了小巷子里的居民,人們聞聲趕來,合力逮住了歹徒。
眾人押著歹徒攙著婦女走進了附近的派出所,一位民警接待了他們。審訊時,歹徒對搶劫一事供認不諱。而那位婦女站在那兒直打哆嗦,臉上冷汗直冒。民警便安慰她:“你不必害怕。”婦女回答說:“我好疼,我的手指被他掰斷了。”說著抬起右手,人們這才發現,她右手的食指軟綿綿的耷拉著。
寧可手指被掰斷也不松手放掉錢袋子,可見那錢袋的數目和分量。民警便打開那包著鈔票的塑料袋,頓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那袋子里總共只有8塊5毛錢,全是一毛和兩毛的零鈔。
為8塊5毛錢,一個斷了手指,一個淪為罪犯,真是太不值得了。一時,小城嘩然。
民警迷惘了: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這位婦女,使她能在折斷手指的劇痛中仍不放棄這區區的8塊5毛錢呢?他決定探個究竟。所以,將婦女送進醫院治療以后,他就尾隨在婦女的身后,以期找到問題的答案。
但令人驚訝的是,婦女走出醫院大門不久,就在一個水果攤兒上挑起了水果,而且挑得那么認真。她用8塊5毛錢買了一個梨子、一個蘋果、一個橘子、一個香蕉、一節甘蔗、一枚草莓,凡是水果攤兒上有的水果,她每樣都挑一個,直到將8塊5毛錢花得一分不剩。
民警吃驚地張大了嘴巴。難道不惜犧牲一根手指才保住的8塊5毛錢,竟是為了買一點水果嘗嘗?
婦女提了一袋子水果,徑直出了城,來到郊外的公墓。民警發現,婦女走到一個僻靜處,那里有一座新墓。婦女在新墓前佇立良久,臉上似乎有了欣慰的笑意。然后她將袋子倚著墓碑,喃喃自語:“兒啊,媽媽對不起你。媽沒本事,沒辦法治好你的病,竟讓你剛13歲時就早早地離開了人世。還記得嗎?你臨去的時候,媽問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說:我從來沒吃過完好的水果,要是能吃一個好水果該多好呀。媽愧對你呀,竟連你最后的愿望都不能滿足,為了給你治病,家里已經連買一個水果的錢都沒有了。可是,孩子,到昨天,媽媽終于將為你治病借下的債都還清了。媽今天又掙了8塊5毛錢,孩子,媽可以買到水果了,你看,有橘子、有梨、有蘋果,還有香蕉。。都是好的。都是媽花錢給你買的完好的水果,一點都沒爛,媽一個一個仔細挑過的,你吃吧,孩子,你嘗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