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預習成就高效課堂(原創)
[ 2010-12-28 12:46:00 | By: taoqing ]
一、目前閱讀教學中學生預習的現狀
近幾年,預習在閱讀教學中越來越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許多學校或教師采取各種形式來加強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像有些學校干脆規定每個班級必須讓學生使用預習本進行學科預習活動。
那么學生預習的情況怎么樣呢?有人對語文預習情況做過這樣的問卷調查,共有四個班96名學生參與了調查活動,收回有效問卷88份。
調查的問題設計了四個,分別從學生對待預習的態度,預習的內容,預習作業完成的時間以及預習作業完成的意義等四個方面進行調查,從而了解學生目前預習的現狀。
詳細資料見表1-1。
表1-1 學生預習習慣調查情況一覽表
你喜歡預習嗎?
你的語文預習作業都有哪些內容
喜 歡
不喜歡
一 般
讀課文
生字詞
課文內容
18
21
49
63
11
14
完成這些作業,你大約需要多長時間?
你知道為什么要做預習作業嗎?
15分鐘左右
30分鐘左右
45分鐘及以上
老師布置的
家長要求的
自己想的
52
33
3
74
10
4
從表1-1可以看出,不喜歡預習或一般的學生有70名,占總數的79.5%,語文預習作業讀課文、抄生詞共有74人,占總數的84.1%,完成作業的時間如果是讀課文的或抄寫的生詞量不大的情況下,用時普遍在15分鐘以內,但如果生詞抄寫量較大,則時間則在30分鐘左右。
對于為什么要做預習作業,老師布置或家長要求的共84人,占總數的95.5%。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當前閱讀教學中學生預習的現狀:學生對于預習停留于被動接受的境地,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學習習慣。
從預習的內容來看,大部分學生也只局限于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等教師或家長布置的任務。
看來,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的預習指導,從而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是一項重要、十分艱巨的任務。
二、閱讀教學中無效預習的成因分析
實際上,從當前閱讀教學中預習的有效性來看,普遍存在無效預習的現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呢?我嘗試剖析此種現象,以為造成無效預習的原因大概有如下三種:
(1)急功近利的教學思想作怪,在教學過程中重結論技巧的講授,輕過程方法的培養。
由于多種原因造成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存在諸多缺陷,這些缺陷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學校的課堂教學的導向。
比如說高考的“瓶頸”,高考之后,舉國上下紛紛評選高考狀元,激發各地考生爭當所謂“狀元”,這種直接以分數論英雄的社會風氣對課堂教學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直接導致一線教師紛紛向分數看齊。
在這種情況下,絕大部分教師把課堂有限的時間留給了分析解題技巧和方法,而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處于被忽視的境地。
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閱讀教學的情況也大抵如此。
即使近兩年中、高考考試題型更偏重于實踐,更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察,但這又引起了新一輪猜題競賽,各學校紛紛針對國家、各省考試題型展開專項訓練。
就好像體育考試本來要求學生要全面鍛煉體質,在體育中、高考時抽查跳繩、短跑等項目,但實際執行的時候,各個學校干脆組織學生考試前三個月進行跳繩、短跑專項訓練。
這樣跟國家原本的組織體育考試的初衷已不知相差到哪里去了。
凡此種種現象,無不反映出當前教育體制下急功近利的思想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而預習、自習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已弱化到被忽視的地步。
當然,閱讀教學也不例外。
(2)教育主管部門和一線教師對于預習的深遠意義理解不到位,這樣,在執行上的效果上難免打了許多折扣。
預習的積極意義在于讓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并通過各種能力的有序培養為今后的終身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①,這才是教者一輩子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能讓學生最終實現“不需要教”的第一步就是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
(3)對于閱讀教學中有效預習的指導、監控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僅停留在表面上。
在閱讀教學中,什么才算是有效預習?如何檢測預習的有效性?從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現狀來看,缺乏相關研究,倒是對于指導閱讀的方法,剖析文本閱讀的深度上研究相當廣泛,也相當有深度。
在各地的閱讀教學公開教學中也很難看到預習的痕跡,即使有也只限于讀通課文,基本看不到對于文本的理解方面的內容,如是而已。
三、閱讀教學中有效預習指導初探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預習的指導,針對目前教學現狀,我想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認清預習的意義。
首先要從理論上讓廣大教師認識到有效預習指導的積極意義。
有效預習指導的直接受益者是廣大受教育者——學生,而教學的最終目的正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
可以開展預習理論討論,首先教育行政部門應認識到終身學習理論的先進性與前瞻念性,進而讓廣大教師認識到終身學習能力的獲得與課堂教學息息相關。
葉圣陶先生就反復倡議在語文學習中落實學生的預習,并明確指出:“預習是訓練閱讀的最主要的階段。
”②語文學習,尤其是文本閱讀,是一種高級的心智活動,必須“多用自己的心力”,“要靠自己的能力閱讀,自己能力到幾分,務必辦到幾分,不可專等老師給講解。
”③在閱讀教學,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而高質量的預習活動恰恰是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實現的關鍵因素。
很多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常常為課堂討論之操作不順所困惑,這其實正是由于預習工作沒有做好而導致的。
葉圣陶先生曾對閱讀教學中的討論現象有過很精辟的論述:“上課時候令學生討論,由教師作主席、評判人與訂正人,這是很通行的辦法。
但是討論要進行得有意義,第一要學生在預習的時候準備得充分,如果準備不充分,往往會與虛應故事的集會一樣,或是等了好久沒有一個人開口,或是有人開口了只說一些不關痛癢的話。
教師在無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只得不再要學生發表什么,只得自己一個人滔滔不絕地講下去。
這就完全不關討論的宗旨了。
”④
(2)加強方法的指導。
在教育當中要重結果,更重過程,注重學生獲得知識當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感受。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多從閱讀方法獲得的過程方面入手,放手讓學生課前多預習,增加自己對文本的初步體驗,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預習體驗,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
那么,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切實的預習活動呢?葉圣陶先生有過十分詳盡的說明。
他將完整的預習過程分為三個步驟:第一,通讀全文,主要是掌握分段和標點,可以通過上課時指名通讀來加以考察;第二,通過翻檢工具書,摘抄釋義,認識生字生語;第三,解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掌握文章的內容和作法。
“學生應該知道而未必能自行解答的,卻不妨預先提出,讓他們去動一動腦筋,查一查可能查到的參考書。
他們經過了自己的一番摸索,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領,或者是全盤錯誤,這當兒再來聽教師的指導,印入與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較深切。
”“這一項預習的成績,自然也得寫成筆記,以便上課討論有所依據,往后更可以覆按、查考。
” ④在教學實踐中,我把布置預習作業分兩類,一是在上新課前規定了六個預習要求:1、大聲朗讀課文;2、給生字擴詞和寫出生字的部首和音序;3、在文中劃出帶有生字的詞語;4、利用工具書解釋文中不理解的詞語;5、給文章分段;6、查找相關資料。
在查找資料時,要求學生不要只是拷貝網上或其他書本上的一些資料,要在查閱的基礎上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在課堂上交流時,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來。
在上完第一課時后,我也會布置預習作業,使得第二課時的課堂教學能夠更加順利,更加深入。
我通常會讓學生根據老師提的一個提綱挈領的問題,再讀課文三遍,并且要作批注。
比如在上完《永遠的白衣戰士》第一課時后,我布置了這樣一個預習作業:葉欣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并在邊上寫下自己的理解。
在第二天上課之前,我悄悄地翻閱了學生的書本,發現孩子們能在很多句子邊上寫上一兩句話,看得出來,他們是在經過認真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有了一些自己的真知灼見。
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上,學生們討論得很激烈,各抒己見,每個人都話說,而且說得頭頭是道。
這就是認真預習成就了課堂高效。
3、及時評價,激發學生預習主動性
每天的預習作業都由小組長進行檢查,并給予打分。
比如完成一項預習作業加一顆☆,依次類推,并由組長作好記錄。
光靠組長的記錄是遠遠不夠的,老師的評價也非常的重要。
例如在教學《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前,學生進行了預習,并查閱了竺可楨的相關資料。
在課堂討論中,查過課外資料的同學就可以大顯身手了,他們補充了竺可楨小時候愛動腦筋的故事,通過22年的觀察,捕捉到北京“三月十二日,北海冰融”“四月四日,杏樹始花”“五月一日,柳絮飛”等自然現象等等。
這種成功使他們體會到了課外閱讀的價值,引來同伴羨慕的目光,從而帶動其他同學也加入到課外閱讀的行列中來,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深入,也更全面了。
老師在課堂上可以以此為契機,大力表揚預習充分的孩子,在鼓勵孩子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學生課前有目的有方法地預習,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鍛煉思維能力、自控能力,并能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輕松地與同學老師合作去解決重點難點,從而會增強個人自信心,獲得成功的體驗。
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讓課前預習成就課堂高效。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如何指導小學生課前預習打造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