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科考試是明清科舉的主要形式,它共分為三級: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不過,在此之前,讀書人必須通過由本縣知縣主持的縣試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試,以取得童生的身份,取得了童生身份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這可以看做科舉前的預備性考試。
在清朝,縣試多在二月舉行,而府試則在八月。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
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
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特,只考翻譯一篇,稱翻譯科。
以后,雖然改為滿人、漢人同試,但參加考試的仍以漢人為最多。
科舉制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
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于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于消亡。
清代對科舉進行了一些改革,增加復試。
順治十五年(1658年)首開鄉試復試制。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實行會試復試制。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后,各省的舉人一律要到京師進行復試,規定沒有經過復試的舉人不準參加會試。
這些改革措施都只注重于如何防止作弊及維護考試的公正上,而對科舉如何才能選拔真才實學之士重視不夠。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科舉開始設置新科目。
光緒十三年(1887年)把算學列為考試科目。
光緒二十五年(1898年)設經濟專科。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發布上諭規定答題一律不準用八股文形式。
1905年9月2日,晚清重臣張之洞、袁世凱、端方等6人會銜上奏,要求廢除科舉,興辦現代學校。
面對如此眾多位高權重大臣的意見,清廷同月即諭令從1906年就開始廢除科舉制度,停止所有鄉會試,科舉制終于滅亡。
清朝從乾隆朝末年開始逐漸衰落。
皇帝一度重用貪官和珅,導致政治日漸腐敗。
而清朝統治者也失去了早期那種銳意進取的精神,漸趨保守和僵化。
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由于清朝的禁煙行動,導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
鴉片戰爭失敗后,西方列強開始不斷入侵,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
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
人民負擔沉重,由此而爆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如太平天國運動,一度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挑戰。
為挽救自身命運并增強國力,清政府內部亦進行了一些維新運動,試圖革新圖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自18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
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后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逐步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強,到同治年間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
其間清朝成功消滅太平軍、捻軍之亂,并收復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也有較大的改善。
至18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
戰后,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并建成了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最終仍未達到像日本明治維新那樣的效果,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以及其后《馬關條約》的簽定。
隨后,由光緒帝親自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則因保守派的反對和政變而告流產。
清朝的衰機,可說是起于乾隆之世的。
高宗性本奢侈,在位時六次南巡,耗費無藝。
中歲后又任用和珅,貪瀆為古今 所無。
官吏都不得不剝民以奉之,上司誅求于下屬,下屬虐取于人民,于是吏治大壞。
清朝歷代的皇帝,都是頗能自握魁柄,不肯授權于臣下的。
他以異族入主中 原,漢族真有大志的人,本來未必幫他的忙。
加以他們予智自雄,折辱大臣,摧挫言路,抑壓士氣,自然愈形孤立了。
所以到乾、嘉之間,而局面遂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