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劇種。
起 源
關于藏戲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八世紀時蓮花生在桑耶寺開創的“跳神”聯系在一起。
其實,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八世紀,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桑耶寺落成之后,從天竺請來的高僧蓮花生,根據佛祖釋迦牟尼關于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學說中的瑜伽部、無上瑜伽部里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神,為寺院開光。
蓮花生的傳記中說:“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完后,由長老手持經繞‘務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
從此沿襲至今。
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來歷。
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
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
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
后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
這就是藏戲的雛形。
為此,人們把唐東杰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
“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
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
但是,藏戲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后的事情。
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
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么遮蓋(更不用說什么布景和臺幕了),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的水泄不通。
在近代歷史上,由于各地業余的、自發劇團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從而形成不同的流派。
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戲劇團有:江孜的江嘎爾、南木林的香巴、拉薩的覺木隆和昂仁的迥巴。
現在,藏戲業余劇團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幾乎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戲班子,象拉薩郊區的墨竹工卡縣,就有二十來個業余藏戲隊。
流 派
解放前,每逢雪頓節,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為達賴及地方政府的官員獻戲。
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余戲班的骨干力量。
而各個地區的戲班,由于歷史、地理、語言、風格、造詣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于舊派的白面具派,有屬于藍面具的新派,也有獨腳戲。
屬白面具的舊派,有窮結的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娃,乃東的扎西雪巴等。
因舊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
他們的戲動作和唱腔都比較簡單,影響巴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
新派的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程 式
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
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臺演出形式。
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復雜的臉譜。
樂器也較簡單。
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
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
后臺一般有幫腔,形式與川劇差不多。
藏戲唱腔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長調,藏語叫“黨仁”; 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 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
武功、舞蹈、技藝在藏戲演出中,也廣泛運用。
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后,便出現一段舞蹈。
舞蹈動作很多,爬山、行船、飛天、入海、騎馬、斗妖、擒魔、禮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戲的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小時,有的演一、兩天,過去連演幾天的情況也有。
要演長,則細唱細作; 要演短,則用后臺快板道白,敘述劇情,一下子跳過去。
一般每臺藏戲都可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溫巴頓”,意為獵人凈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場,凈場地,高歌祝福。
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
就是著太子裝束者登場,象征加持舞臺,給觀眾帶來福澤。
最后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
就是著仙女裝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與人間共享歡樂。
這就是藏戲開場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戲。
三是“扎西”,即告別祝福儀式,過去的戲班子演到這里,就是通過集體歌舞,向觀眾募捐。
劇 目
藏戲的傳統劇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創作、演出實踐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經過再創作再提煉,保留了下來。
現在,藏戲的主要劇目有八個:《文成公文和尼泊爾公文》、《朗薩唯蚌》、《蘇吉尼瑪》、《卓娃桑姆》、《諾桑法王》、《白馬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丹》。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劇目,不過這八個戲是大多數劇團都演出過的,公認保留的劇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