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
因此,在課堂里,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觀察、實驗、猜想、推測和交流等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大膽創造數學。
筆者認為開展探究性學習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一、注重問題情境創設,點燃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欲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形成強大自主探究的動力。
所謂情境,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營造一種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動學生的內驅力,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之火,讓每個學生主動、積極、自主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學會學習。
1、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
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探究,只有主動探究才會有創造,問題情境是促使學生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認知規律等因素,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欲望。
2、教學中創設懸念情境,形成學生自主探究的動力
如果說問題是探究的材料,那么懸念便是促使探究的動力,教師不但要提出可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更應該創設懸念情境,使學生置于情境之中,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產生自主探究的需求。
在新知的導入時,如果教師能恰到好處地設置懸念,就能迅速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
例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揭題時,教師問:魚總是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紙上呢?就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進入主動的學習狀態。
這樣設置疑問、懸念,既創設了問題情境,又為學生的思維導航,使學生的思維處于躍躍欲試的興奮狀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的學習熱情就高漲起來了。
二、注重師生互動,激活學生自主探究的思維,營造探究的樂
疑問是思維的動力和發現的鑰匙。
初中生生性好動,求知欲強,在自由探究的過程中會不斷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疑問,這樣疑問的解決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問題本質的認識和新知識結構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疑問是學生積級探索的內部動力,是學生信知水平的體現。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誘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
三、重視激勵評價,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課文產生濃厚興趣,而且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例如我在閱讀教學中,十分注重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不采用讀得不錯,很好這類籠統的評價語,而是根據學生朗讀的實際水平進行評價,讀得有感情,把作者心情都表達出來了。
語音很準確,并且沒有漏字。
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我采用鼓勵、引導、點撥、開竅。
在學生回答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時,我采用敢于積極發表意見,但思路要換一換。
這個問題,答對了一半,也是一分貢獻,另一半,再想想,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想出來的。
另外,我還特別注意鼓勵學困生主動發言,而且在發言的質量上不提太高的要求。
這樣來進行評價會讓學生感到態度誠懇,評價中肯,進而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沖動,以良好心態進入學習,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四、注重生活滲透,適時巧撥妙引,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探究性學習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
教師要巧妙點撥,相機誘導,在教學中教給學生自主探究方法。
初中語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實合理的地方,引導學生圍繞矛盾大膽質疑,是尋找探究切入點的方法之一。
思維定勢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潛在障礙。
在探究性學習中,要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維定勢點,反向思考,拓展空間,引發創造,可以引導學生從逆向的角度來分析課文,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總之,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每個老師都應創造性地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如何實施小學研究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