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對企業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因此,必須保障決策的效果。
有效的決策要具備如下特點。
1.決策要簡單明確。
越是影響深遠的決策,越需要簡單明確。
為了讓所有人都理解決策,化為行動,決策必須力求鮮明、簡潔,不能太過復雜晦澀。
只有簡單明確才能確保100%的知曉率與理解力,才能保障執行不走樣,才能在更長的時間里影響企業的運營。
古代倫帝那王國的首都格爾迪奧恩的街道中心有供奉天空之神宙斯的神殿,在神殿中擺放有一輛古老的戰車。
在這輛戰車上有當時十分著名的“格爾迪奧斯繩結”.傳說誰能解開這個復雜繩結,誰就能統治亞洲。
此預言流傳極廣,每年都有很多人從世界各國趕來,試圖解開繩結,可總是連繩頭都找不到,甚至不知從何處入手。
在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占領格爾迪奧恩,他造訪了這座神殿,在仔細觀察了這神秘之結,然后突然拔劍把繩結一劈兩半!于是這個保留數百載的難解之結,就這樣成功地被解開了!如預言所示,亞歷山大大帝后來果然征服歐亞大陸,建立起了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成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其他三位是漢尼拔,愷撒大帝,拿破侖)。
亞歷山大大帝的故事告訴我們,針對復雜的問題(如格爾迪奧斯繩結),我們并不一定需要復雜的方法去解決,最有效的方法往往是最簡單、最直接的。
如果只關注細節,只看到繁復的結繩技巧,并且沉湎其中,可能就徹底忘記解繩的目的了。
2.決策必須公正,不能存有私念。
決策事關利益分配,而決策者又有特權,如果沒有監督措施,很難避免決策者為一己之私,做出偏離事實、不夠公正的決策。
有失公允的決策一旦做出,往往會降低決策者的權威性,同時嚴重決策執行的積極性,必然有人會明里或暗里阻撓決策執行。
因此,決策必須公正,公正的決策才會有良好的效果。
有七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
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的。
一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
于是乎每周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來他們開始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
強權就會產生腐敗,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
然后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里全是涼的。
最后想出來一個方法: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
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盡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
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同是七個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會有不同的風氣。
同樣,決策也是如此。
公正的決策,會被很好地執行,企業也會健康發展;有失公允的決策,大家只會明里暗地里抵制,導致企業運行效率低下。
3. 決策絕不能拖延,遲而不決。
市場具有瞬息萬變的特征,雖然任何決策都是有風險的,但是決策必須盡快做出,而不能拖延,更不能逃避。
丹麥哲學家布里丹寫過這樣一則寓言:一頭小毛驢在干枯的草原上好不容易找到了兩堆草,由于不知道先吃哪一堆好,結果長時間選擇而被活活餓死。
后來,人們把決策時猶豫不決的現象,稱為“布里丹效應”。
可見,要實現有效決策,就要善于決策,敢于決策,快速決策。
由于決策往往是對例外的、非程序性重大事件的抉擇,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需要決策者具備果斷、堅硬的性格,而優柔寡斷之人往往會犯上決策拖延癥,遲遲不斷決策。
《萬惡的拖延癥》一書講到,頻繁地作決定給優柔寡斷的人帶來的傷害,要大于對果斷的人的傷害。
也就是說,在作了一定數量的決定后,優柔寡斷的人就無法再繼續作其他的決定了,但果斷的人并不會受到他們做決定的數量影響。
要知道,任何一個決策的正確與否都是與當時的環境條件相聯系的,如果機遇沒有抓住,時過境遷,任何當初看似英明的決策都可能會變成愚蠢的決策。
逃避決策,是老板或企業家的重大失職,逼迫下屬反復研究論證,不應該是有效管理者的做法。
有時,對下屬對一個問題反復研究,報告寫了一稿又一稿,可是領導就是不表態,這種優柔寡斷的做法純粹是在浪費別人的時間,不利于企業流程的高效運轉。
4.決策要具備可行性,保障執行效果。
效能的發揮,必須依靠強有力且持續不斷的執行。
不能付諸行動的決策,再英明偉大,也毫無用助。
有一個很熟悉的腦筋急轉彎題目是問,“如何把大象裝進冰箱。”答案是第一步打開冰箱門,第二步是把大象塞進去,第三步是關上冰箱門。
這是一個很可笑的答案,可是在現實中,這樣明白無誤,邏輯嚴密,又無從操作的決策隨處可見。
企業的利潤降低了,怎么辦?領導會說,自然是降低成本!可是如何降低成本呢?根本沒有對策! 政府要如何加強廉政建設呢?自然是端正思想,加強理論學習,要加強對權利的監督與制約。
可是,采用什么措施才能端正黨員的思想呢?思想的端正與否如何評估與驗證?有什么措施做到對權利的監督與制約呢?很多政府公文,就是“假大空”,套話連篇,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可行性措施。
5.決策要有備選方案。
決策一定是基于一定的客觀條件而做出的,可是外界環境瞬息萬變,即使真理往前一步,也可能變成謬誤。
所以,重大而持久的決策一定要有備選方案,以應對環境的變化,避免出現孤注一擲的現象。
有了備選方案,一旦決策失效,我們就能及時調整,而不至于手足無措,甚至一敗涂地,我們可以稱之為“有備無患”。
宋真宗時,契丹人大規模入侵,一時間危機四伏,宋朝上下人心惶惶。
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對策。
大臣王欽若說:“契丹兵力雄厚,我們不能和他們正面發生沖突,只有求和,再送上金銀珠寶和美女,契丹一定會退兵的。”宰相寇準反對:“還沒有打,怎么就說著喪氣話?依我看,不如我陪著皇上御駕親征,可以鼓舞士氣,這樣我們一定會打勝的!”真宗采納了寇準的建議,后來果然在澶淵獲得大勝。
王欽若對寇準又嫉妒又恨。
一次陪皇上賭博,王欽若趁機對真宗說:“賭博最危險的是一次將所有的賭本都壓上,這樣可能會輸得精光。
上次澶淵之戰,寇準分明是將皇上作為賭本壓上了,絲毫不顧及皇上的安危啊!”真宗聽了這個比喻,立刻勃然大怒,不久便將寇準從宰相貶為陜州知府。
在上文“孤注一擲”的典故中,王欽若作為奸臣,進讒言,害忠良,自然可惡。
不過,王欽若的“讒言”也不無道理:皇帝作為整個大宋帝國的首腦,御駕親征,入虎狼之地,去打一場沒有必勝把握的戰役,確實是很危險的。
如果寇準能夠考慮周全,在皇帝之前,做好最壞打算,使皇帝御駕親征失敗也能安然無恙,就不會有被皇帝嫌惡,貶職遠方的下場了。
6.決策有要有反饋機制。
必須建立創新努力的反饋機制。
這里有幾組對比指標:取得成果與預期目標的對比,“預計有何結果,何時取得結果,如果引導結果?”如果成果與預測目標發生偏離,我們還要分析原因。
困難往往比預測的多,投入的資金可能也比預期要多,過高或過低的估計是經常存在的現象,我們需要在保障人員和資金投入的情況下,對預期目標和計劃實時的進行修正。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什么是有效的決策(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