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王朝的背影》賞析:
讀《一個王朝的背影》,前后看了好幾遍,眼前清晰起來的倒不是哪個背影,卻是一個高大的正面像,這個人就是康熙。
康熙是清朝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有作為的明君,是余秋雨在文中花濃墨評論的人物。
原先對康熙的印象就不談了,僅談讀文后幾點新產生的體會。
一、不同意修長城。
他曾說:“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如果說“修德安民”說得冠冕堂皇,那么他在固國上采取的軟硬兩手則足可見其高明之處。
硬的一手是設立“木蘭圍場”,把生命從深宮里釋放出來,強健斗志;軟的就是與北方邊疆的各少數民族建立友好
邦交。
康熙眼中的長城是“避暑山莊”,其不僅僅是供皇家休憩度假的園林,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軍事、外交上的功能,它是康熙心中無形的長城。
二、重視學問,中西兼容。
文中寫道:“大凡經、史、子、集、詩書、音律,他都下過一番功夫,其中對朱熹哲學鉆研最深。
大規模地組織人力編輯出版《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大清會典》,文化氣魄鋪天蓋地。”想不到康熙竟如此熱愛漢族的傳統文化!此外,他還在故宮和避暑山莊認真研究歐幾里德幾何學,經常演算習題,又學習了法國數學家巴蒂的《實用和理論幾何學》,比較它與歐幾里德幾何學的差別,這點我想是其他朝代從未有之的。
更令漢族知識界受震動的是他任命大歷史學家編《明史》,這邊還在想著反清復明,那邊皇帝已經領導漢人研究明亡之訓了。
康熙確有韜略過人之處。
三、開放海禁。
“康熙早在1684年就已經開放海禁,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分設四個海關歡迎外商來貿易。”卻沒想到了乾隆反而被關閉了海關,真是歷史的倒退。
“在中國歷代帝王中,這位少數民族出身的帝王具有超乎尋常的生命力,他的人格比較健全。”秋雨先生在文中這樣評價康熙。
看后,我反復地咀嚼著“人格健全”這幾個字的味道,似有所感悟,又難以言表,只能怪自己文學素養太低了。
歷史的長河滾滾而去,封建制度終于走到了盡頭。
面對一代盛世的君主康熙,我的感情總是復雜的,仿佛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一點,像是纏作一團的絲線,總也理不清。
康熙的父輩給他了一個好攤子,他或許能坐享其成。
但有勇有謀、滿腔抱負的康熙怎能容得下鰲拜的大權在握、吳三桂的割據一方,終于他開戰了,十六歲干凈利落的除掉鰲拜集團,二十歲又花八年時間打敗吳三桂,他由稚氣未脫變得成熟自信了。
他個才能遠不止如此,當蔡元提出修筑長城時,他斷然拒絕,答復是:“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民心樂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可謂眾志成城者也。”這一句回答體現了他遠見卓識、一代明君的風范。
對待外族,他一方面設立木蘭圍場,進行聲勢浩大的軍事演習,另一方面,他又每年在避暑山莊會見北方少數
民族首領,保持一種良好的關系。
用一個木蘭圍場和一個避暑山莊代替了連綿千里的長城和數以萬計守軍,豈不是一個明智之舉?康熙也犯過錯,尤其到晚年,文字獄,繼位的糾葛,對西方傳教士的不信任。
清朝開始落后于西方大國,空前的繁榮也帶來了閉關鎖國的自大。
在封建制度逐漸沒落的背景下,康乾盛世猶如晚春的綻放的花朵,雖一時充滿生機,但早已落后于季節的變更,隨時可能凋零。
康熙的生命熱情最終沒有點亮中國的前進之路,但他的背影依然偉岸高大。
第一,剝除裝飾。
即徹底剝除了語言的外在裝飾,裸露出語言本身最樸素的肌理。
第二,溶化艱深。
為每一個艱深的話題尋找最平易的話語入口,使當代的精神前沿獲得了娓娓動聽的世俗牽動力。
例如,他要通過對清代歷史的重新認識來探討中國民族主義的思維陷阱,這本是很難通俗得了的課題,但在《一個王朝的背影》開頭卻從每一個中國人從小就在歷史課里產生的誤會說起,一下子把所有的讀者都帶入了,而且帶入得那么平等。
第三,重在敘事。
盡可能挖掘語言的敘事素質,并把這種敘事鋪展為感性場景。
第四,優雅警句。
這是在感性敘事、鋪展場景過程中加入的哲思,似乎是議論,卻又不盡然,而是突如其來的思維靈感,如電石火光,燭照前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余秋雨一個王朝的背影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