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 中 的 鳥
要不是因為寫關于鳥的作文讓我去觀察小鳥,我還沒有注意到在我們住家的院子的花園里,鄰居們居然喂了這么多鳥!
這些小鳥都關在一個個籠子里。
有長著象老虎花紋般的虎皮鸚鵡;有羽毛雪白的白尾鳥;有嘴巴又紅又尖的紅嘴玉;有長著一條長長白眉毛的畫眉……
在另一個籠子里,孤孤單單地關著一只個頭比其它鳥小得多的鳥,我看著它覺得眼熟——它的顏色很鮮艷,全身的羽毛翠綠晶亮,頭部是橄欖色,腹部卻又是赤褐色,長著一張又長又尖的嘴。
我問養鳥的爺爺,他告訴我這鳥叫翠鳥。
我一聽,既驚訝又興奮,我們不是剛剛學過《翠鳥》這一課么?
我帶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再來觀察這只鳥——只見它非常不安分,總在籠子里上下翻飛,不停地跳來跳去,似乎是想撞開籠子飛出去。
想起我剛學過的課文,我突然對它產生了憐憫之情。
我想它也許正渴望回到它那陡峭石壁上的洞穴;也許它正想貼著水面疾飛;也許它想停在葦桿上,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
望著在籠子里竄來竄去的翠鳥,再看看關在其它籠子里的鳥,我突然感到一種忿忿的不平——人們為什么要把他們關起來?它們是屬于大自然的,它們不應當被囚禁在這籠子里!人啊,應當給小鳥以自由!
童年的麻雀
麻雀越來越少見了.
在我們生存的環境里,麻雀是唯一不分四季,長期接近人類,最親近我們的鳥類.它們喜群居生活,曾遍布鄉野和城市.它們的聲音和足跡伴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與我們相棲相依,生生不息.
麻雀主要以農作物和雜草的籽種為食,也捕食小昆蟲.我們土語叫它們"老家賊".
從前的麻雀真多,多到人們把它們當成了"四害".的確,麻雀危害莊稼,夏秋季節,稻田中飄拽的稻草人風景,是農民為了嚇唬麻雀而立.可麻雀對人類畢竟弊少利多,是我們生態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隨著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農藥和殺蟲劑的使用,以及人的濫捕濫殺,已造成麻雀生存空間持續性地縮小,麻雀慢慢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記憶中,童年夏日清晨的懶覺總是被麻雀的爭吵聲打斷.每天,晨曦微白,勤奮的麻雀們就已起床,在茂密高大的楊樹上呼朋引伴,活動腰翅.伸展歌喉, 開始愉快的一天.唧唧喳喳的歡叫聲響徹寧靜的山鎮,家家戶戶屋頂的炊煙也隨之彌散開來,麻雀呼喚我們開始新的日子.于是,一整天,到處都是麻雀好動的身影和隨意的歌聲.
黃昏時節,麻雀們又會聚集在房屋周圍,吵鬧不停.似乎在一起召開總結會議,對一天的生活進行交流,之后雙雙歸巢,暮色便漸漸濃了,這時出奇的靜謐.
麻雀伴隨了我們鄉村小孩的童年.那時,每個孩子隨身必備的一個玩具是彈弓.我也穿著帶兜兒的綠上衣,一面的兜兒里裝著彈弓,另一面的兜兒里裝著用作子彈的小石子,整天穿梭于楊樹下,不時地對著樹枝.電線.屋脊以及木堆上停留的麻雀瞄準和射擊.因為水平問題,整個童年,僅有一次擊中過麻雀,那只倒霉的麻雀被擊中后從樹枝上跌落,但也只是趔趄了一下,便飛入夕陽深處不見了.就為這一小小的成績,我向同伴們講了許多回,每回都流露出遺憾的心情.
麻雀是我們當地的土著居民,它們總是和我們一起執著守護著這片傳統的鄉土.其它候鳥在深秋時就扔下這里的家,飛去溫暖的南方避寒.只有麻雀,堅持著老家的嚴寒.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麻雀們失去了許多覓食和游戲的場所,便成群結隊到鄉路上.到村落場院中活動.成群飛翔,撿拾可食的東西.我們就常常看到它們與雞狗爭食的情景了.我也曾經在雪地上掃開一塊雪,支上蘿篩,放上糧食作為誘耳,準備抓幾只作為寵物.也扣住過幾只,只是在從蘿篩中往外抓時都順縫跑掉了.
今天,我真為童年時的捕鳥水平感到欣慰.因為,我為此沒有傷害過麻雀.
鄉村清新的空氣.鄉村自然的田野風光和純樸的村落依舊.然而,鄉村的麻雀卻蹤影難尋了,鄉村因缺少麻雀的吵聲變得寂寞了,失去了一種天籟之音.
我們擁有了許多從前沒有的東西,可我們又在失去很多曾經擁有的美好,這是我們的無奈
麻雀還能回歸家園嗎我懷念它們.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描寫鳥的文章,謝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