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禪山也稱為華山。
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為這個緣故,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
如今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
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
如今將“華”讀為“華實”的“華”,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
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
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
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
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
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對于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
(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
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
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國,字平甫;王安上,字純甫。
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創作背景
從文章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字樣,據此可知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趙禎)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寫的。
當年4月,王安石從舒州(今安徽潛山縣)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探親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作者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所見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經過,并以此為喻,說明要實現這大理想,在研究學問上要“深思而慎取”。
我們知道,王安石是主張變法的,青年時他就有志于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
但他也認識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將遇到重重阻礙,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與“力”不可強求,一個人要想為社會有所貢獻,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吾志”。
“盡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來百折不撓實行變法的思想基礎,也是他文章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
作品賞析
該文寫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與他的兩位朋友和兩個胞弟同游褒禪山后所寫。
這是一篇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散文,與一般游記不同,獨具特色。
全文按照記敘和議論的層次,可分五段。
從篇首至“蓋音謬也”。
記述褒禪山命名的由來。
文章開頭緊扣題目,開門見山地先說明褒禪山又叫華山之后,接著追述之所以命名為褒禪山,是因為唐朝有一個名叫慧褒的和尚,一開始住在華山之下,死后又葬在華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禪。
作者由遠及近,當追溯了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之后,就把筆墨轉向眼前所見的慧空禪院上來。
說明如今看到的慧空禪院,就是當年慧褒禪師居住的房舍和墳墓之所在。
因為這畢竟是一篇游記,所以當寫到慧空禪院之后,便以它為基點,重點突出地來記敘褒禪山的名勝華山洞。
“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這三句,說明華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來。
接著又寫距華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況。
“其文漫滅”一句,從字面上來看,是說由于年代久遠,字跡已經模糊不清。
其實,也是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識的“花山”二字。
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糾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誤讀為“華實”之“華”的錯誤。
之所以要糾正今人讀音的錯誤,又旨在為下文發表感想和議論設下張本。
從“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至“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記敘游覽褒禪山后洞的情形。
這段承接第1段華山洞的方位和命名,進一步分別就華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敘寫。
前洞,“其下平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游褒禪山記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