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內容
首先抓住散文特征。
從現代散文誕生的那一天起,無數論者就已在反復強調散文有‘我'的本質特點。
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
……現代的散文,更帶有自敘傳的色彩。
——郁達夫
(散文)“表現上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境中。
散文一般不像小說那樣以人物形象的相對完整的塑造為能事,雖然也并非輕視人物情態的傳神。
散文更著力于人物(有時候就是作者自己)所處環境的描繪、人與人之間所釀成氣氛以及整體意境的形成;而這一切又都無不浸含著某種真摯的情思和意緒。
”——韓少華
散文姓“散” ( 散行成體 ) 名“文” ( 文學 ) 字“自我”。
——劉錫慶
而小說重在客觀再現,作者的主觀感情是隱藏在故事和敘述背后的;詩歌,要么主張無我,要么自我的感情經過了過濾、夸張與變形,而且詩人的情感也可能是概括化的。
而散文必須向讀者坦誠真實的自我,所以散文最難作假。
這就引申到散文教學的一個問題:散文中沒有主人公的問題,散文教學的關鍵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說的那句話。
即便是敘事性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要有別于小說的人物分析。
例如有老師講《散步》,把精力放在分析四個人物的性格上。
2007 年某雜志發表一篇《背影》教學設計,它確定的教學目標就是:掌握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環境下的典型特征進行細致描寫的手法。
散文的第二個特征日益注重“理性”、“理趣”。
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體驗之中對社會人生的一種領悟。
不只是抒情。
如:王先霈在其主編的《文學文本解讀》中,論及散文的特點,首先強調“情思”和“理趣”;
孫紹振把散文劃分為三類:審美、亞審丑(幽默)、審智。
王開林:散文,是“哲學的近鄰”。
哲學的根本屬性不在于抽象思維,而是對人生根本問題的形而上追問。
從散文發展史的角度看,現代散文肇始于議論。
當今文化散文、學者散文、歷史散文大量涌現,加強了散文的理性成分,眾多學者在強調散文的理性成分。
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議論,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
也就是說,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
其次是讀到位。
從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看,教師們對文本解讀的膚淺(解讀不到位)、標簽化(解讀錯誤),教學實踐中的片面強調感受,都可根源于對散文感悟中的“悟”、“情思”中的“思”,缺乏重視。
散文解讀要到位,方法有知人論世;借助互文;在文本自身的字里行間細致體會;前后關聯,整體把握。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談談如何對現代散文進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