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老頭
魯迅棄醫從文
厄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是蜚聲世界文壇的美國現代
著名小說家,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稱。
他的風格和文體獨具一格,在歐美風靡一時,
很有影響。
一九五四年,海明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海明威生于芝加哥伊利諾斯奧克派克一個醫生家庭。
他喜歡打獵釣魚。
小時候常常跟父
親到密執安的瓦倫湖去度過夏季,養成對戶外生活的愛好。
一九一七年,中學畢業后,海明
威當上堪薩斯城《明星報》的記者,受到嚴格的新聞記者職業訓練。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
由于眼睛有病不能參軍,便志愿參加美國紅十字會的醫療隊,當了一名急救車的司機。
在搶
救傷員中,他身負重傷。
傷愈后,他從意奧前線“光榮歸來”,成為一時的“英雄”。
戰后,海明威以加拿大多倫多《明星報》駐歐記者的身分僑居巴黎并積極參加以格特魯
德斯坦恩為首的文學創作團體活動,正式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生涯。
他刻苦學習寫作,潛心
研究怎樣使用最簡潔的語言,怎樣寫得精煉含蓄,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二十年代,他除了
寫短篇小說外,先后出版了兩個長篇:《太陽也升起來了》(1926)和《永別了,武器》
(1929)。
這兩部作品是海明威早期創作中的兩部代表作。
前者描寫一群參加過歐洲大戰的
青年流落在巴黎的情景。
他們精神苦悶,生活漫無目的,成天喝酒,釣魚,看斗牛,有時墮
入三角戀愛,發生無謂的爭吵。
他們形跡放浪,心里咀嚼的卻是莫名的悲哀。
這種彷徨、空
虛的情緒引起戰后不少年輕人的共鳴,使作者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后者以作家的
親身經歷揭露了帝國主義的戰爭宣傳。
美國統治階級在大戰開始時,坐山觀虎斗,同時向交
戰國雙方提供武器,但他們眼看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時,便撕下了和平的假面具,聲言要
“拯救世界民主”,揀起“神圣”、“光榮”、“犧牲”等口號,誘騙美國青年到歐洲戰場
去充當炮灰。
海明威對這種宣傳極為反感,他通過主人公的內心獨白說:“什么神圣、光
榮、犧牲這些空泛的字眼,我一聽就害臊”,“我可沒見到什么神圣的東西,光榮的東西也
沒有什么光榮,至于犧牲,那就象芝加哥的屠宰場,不同的是肉拿來埋掉罷了。”
二十年代末,海明威回到美國,居住在弗羅里達州,并以此為據點進行廣泛的游歷:去
西班牙看斗牛,非洲打獵,古巴釣魚。
在這個時期里他寫了不少短篇小說,反映了釣魚、狩
獵、比拳、斗牛等生活,創造了剛毅不屈,視死如歸的“硬漢”典型。
三十年代中期,西班牙內戰爆發,海明威四次赴西班牙。
他不僅僅是個戰地記者,而且
是西班牙共和政府的熱情支持者。
他的劇本《第五縱隊》(1938)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
(1940)都是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明威是個勇敢的反法西斯戰士,他曾在古巴創立一個反法西斯
的情報中中心,并用自己的游艇來誘捕德國潛艇。
接著他又作為隨軍記者去歐洲參加了不少
軍事行動,例如解放巴黎的戰斗。
戰爭期間海明威曾來中國訪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海明威定居古巴。
一九五二年,他發表以古巴漁村為背景的中
篇小說《老人與海》,獲得了一九五三年美國普利策文學獎和一九五四年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描寫一個古巴漁民圣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好容易捕到了一條大
魚,卻被鯊魚吃掉。
故事寓意是人在同外界勢力搏斗中終歸失敗,這是海明威的一貫主題,
但《老人與海》增添了新意,即老人在同鯊魚搏斗中表現了非凡的毅力。
小說中有句話足以
概括作者的思想:“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但他的精神是不
可戰勝的。”
海明威成長的年代,正是資本主義日趨沒落的年代。
這種時代的特點,使海明威的思想
呈現出復雜和矛盾的狀態。
他既看見了資本主義世界的解體和所謂西方文明的墮落,但又不
能從自己狹窄的視野中找到出路,因此眼前感到一片迷茫,而被人稱作“迷惘的一代”的主
要代表。
海明威的作品內容,除了他所喜愛的釣魚、狩獵、滑雪、斗牛以外,最常見的主題
就是對普通人的真誠和勇敢的歌頌,也就是面對死亡而毫無懼色的形象。
在他看來,人生不
過是一場悲劇,而人的唯一的價值和出路就是面對死亡,無所畏懼。
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常
常是“硬漢”,但又往往是孤獨和絕望。
在藝術手法上,海明威用對話的簡潔、明快、有力,修辭的干凈,韻調的自然,形成了
獨特的創作風格。
海明威使用的語言和刻劃的形象鮮明具體,但是他的主題卻含蓄隱晦。
初
讀他的作品,似乎一目了然,但細心閱讀,又不免感到寓意深遠。
他曾經把自己的作品比作
漂浮在海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還有八分之七深藏水下。
因此,深沉含蓄是海明威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
海明威的散文風格樸實無華,簡明清新。
一九五四年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時,就特別強
調他獨創一格的現代散文的敘事能力。
海明威的藝術描寫也有明顯的局限性,他不善于展開廣闊的社會生活描寫,人物缺少多
方面的、豐富的性格特征。
由于世界觀中的矛盾,同時疾病嚴重,海明威于一九六一年用獵槍自殺。
本書作者卡羅斯·貝克(1909——)是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的文學教授和法學博士。
他是第一個全面研究海明威及其著作的權威人士。
一九五二年,他寫了一本關于海明威的書
《象藝術家那樣進行創作的人》。
卡羅斯貝克自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八年,整整花了八年時
間才寫完《海明威傳》。
作者進行了廣泛、深入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并充分利用書信、
回憶材料、傳記文獻和文學研究及評論,敘述了海明威的生平和創作。
在敘述作家的生平和
創作的同時,作者還介紹了海明威的家人、朋友以及同他有過交往的人;介紹了海明威的主
要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寫作過程以及當時社會對這些作品的反應。
本書材料豐富而翔實,
描述別開生面,饒有情趣。
它不僅能幫助一般讀者了解海明威的生活經歷和創作上的成功經
驗,對于深入探討和研究海明威其人以及他的創作思想和藝術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書根據美國第斯格出版社一九八○年五月第一次印刷版書譯出,是該社出版的《名人
生平》叢書之一。
成功者的黑夜
*一位面試官拒絕了一個年輕人的請求,因為他的嗓音不符合廣播員的要求。
面試官還告訴那個年輕人,由于他令人生厭的長名字,他永遠也不可能成名。
這個年輕人就是后來印度電影界的“千年影帝”阿穆布•巴克強。
*1962年,4個初出茅廬的年輕音樂人緊張地為“臺卡”唱片公司的負責人們演唱他們新寫的歌曲。
這些負責人對他們的音樂不感興趣,拒絕了他們發行唱片的請求,其中一位甚至還說:“我們不喜歡他們的聲音,吉他組合很快就會退出歷史舞臺。”
這4個人的音樂組合名字叫做“披頭士”。
*1944年,“名人錄”模特公司的主管埃米琳•斯尼沃利告訴一個夢想成為模特的女孩——諾瑪•簡•貝克說:“你最好去找一個秘書的工作,或者干脆早點嫁人算了。”
這個女孩后來的藝名叫做瑪麗蓮•夢露。
*1954年,“鄉村大劇院”旗下一名歌手首次演出之后就被開除了,老板吉米•丹尼對那名歌手說:“小子,你哪兒也別去了,回家開卡車去吧。”
這名歌手叫艾爾維斯•普雷斯利,綽號“貓王”。
*1940年,年輕的發明家切斯特•卡爾森帶著他的專利走了二十多家公司,包括一些世界最大的公司。
它們無一例外地拒絕了他。
1947年,在他被拒絕7年后,終于,紐約羅徹斯特一家小公司肯購買他的專利——靜電復印。
這家小公司就是后來的施樂公司。
*有一個黑人小姑娘,在家中22個孩子中排行20,由于她出生時早產而險些喪命。
她4歲時患了肺炎和腥紅熱,她的左腿因此而癱瘓。
9歲時,她努力脫離金屬腿部支架獨立行走。
到13歲時,她勉強可以比較正常地行走,醫生認為這是一個奇跡。
同年,她決定成為一名跑步運動員。
她參加了一項比賽,結果是最后一名。
隨后的幾年,她參加每一項比賽都是最后一名。
每個人都勸她放棄,但是她還是跑著。
直到有一天,她贏得了一場比賽。
此后,勝利不斷,直到在每一場比賽中取勝。
這個黑人小姑娘就是威爾瑪•魯道夫,3枚奧運金牌獲得者。
《讀者》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二十四歲成功的名人與經歷~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