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網絡,僅供參考。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稱莊子散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莊子》代表了先秦諸子的最高成就,莊子的散文具有其獨具風格的創作特色,本文從浪漫主義、藝術形象、論證邏輯、說理氣勢、感情色彩、語言風格六個方面對《莊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加以分析。
一、個性鮮明的浪漫主義
我們可以從以下兩點來理解文學上的浪漫主義
1.創作原則上,側重從作者的主觀世界出發,通過文章中的描寫與議論,抒發自己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2.創作方法上,常用生動優美的語言、雄奇壯美的藝術形象、比喻夸張的修辭方法進行說理或抒情。
由以上兩點觀之,《莊子》無疑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的一個里程碑,在書中莊子往往強調對“我”的絕對尊重,如“濠梁觀魚”中,莊子與惠子的論辯,莊子就強調:“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也就是說,莊子是尊重自己的內心感受,另外在莊子其他散文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莊子對自我和心靈絕對自由的追尋,而正是在這種追尋中,我們看出莊子對自己理想世界的追求。
再從創作方法上看,劉熙載評價莊文“意出塵外,怪生筆端”。
這是中肯的評價,在書中莊子想象奇崛、比喻生動、抒情熱烈的創作手法,創造出了雄奇壯美的藝術形象與氣勢磅礴的說理氣勢。
如《逍遙游》一篇中的鯤鵬變化、鵬飛南溟等藝術形象的采用,為我們營造出一種大勢磅礴的說理氣勢。
二、雄奇壯美的藝術形象
《莊子》筆大可包含宇宙,小可觸及蝸角,無所不包,莊子往往采用那些雄奇壯美的藝術形象進行說理。
鵬飛南溟要直上九萬里云霄、藐姑射之山的神女金石流遍而不驚、任公用牛垂釣、死去的骷髏可以站起來與人辯論、蝸牛角上可以發生流血漂櫓的戰爭等等。
這些藝術形象,讓讀者在大開大合的藝術境界中的感受莊周散文的藝術特點,莊子的藝術形象,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1.比喻貼切:用鵬飛南溟摶扶搖直上九萬里比喻“無待”的逍遙,用庖丁解牛來比喻順其自然的養生道理,用莊周夢蝶比喻物我之辯,這些比喻用氣勢開闊的故事,來比喻抽象、難難以理解的道理。
2.夸張奇崛:想象和夸張并非莊子散文所獨有,但卻在莊子手中發揮的淋漓盡致,觸氏和蠻氏打得流血漂櫓,勞民傷財,莊周卻大筆一轉,兩個國家卻是在蝸牛角上的兩個國家,蜩與學鳩、昆蟲鳥獸口吐人言、再比如佝僂承蜩、運斤成風等故事的想象與夸張,都為其散文增色不少。
3.三言結合:“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莊子自己也曾說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
這樣莊子通過這樣的創作手法,創造出一系列壯美的藝術形象。
在《逍遙游》中,“鯤鵬變化”從整體上看來是“寓言”;而所引用的《齊諧》之言屬于“重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便是“卮言”。
三言結合的創作方法,即塑造了一系列的藝術形象,同時也增加了文章的說理力度和可信度。
三、打破常規的論證邏輯
莊子認為他所推崇的大道是妙不可言的,所以在行文中常常擺脫傳統的“名實之辯”打破常規的說理方法,采用自己獨特論證邏輯。
也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以《逍遙游》為例,全篇緊緊圍繞“什么是逍遙”這一核心的主題思想展開,所有的寓言、論證都是緊緊的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的,也就是“神不散”。
而在行文過程中,莊子對一切的論據都是信手拈來,根據自己的行文需要對材料進行排列整合。
比如在論述大小之辨之時:忽而鯤鵬,忽而學鳩,忽而彭祖,忽而大椿,這些論據和形象都是隨著作者的需要而進行整理。
另外,莊子在行文過程中,常常從一個視角直接跳到另外一個視角,從一個論據直接跳到另外一個論據的闡述,形成自己獨特的邏輯
四、磅礴壯闊的說理氣勢
正是由于莊子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雄奇壯美的藝術形象和打破常規的說理邏輯,是莊子的散文并不是以縝密的說理邏輯取勝,而往往是一磅礴壯闊的說理氣勢來使讀者對自己的道理深信不疑。
如《逍遙游》一篇中,作者提出了逍遙的三個層次“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接下來作者并沒有具體的對這三個層次的逍遙加以定義說明,而是采用了三個寓言:堯讓天下于許由、藐姑射之山神女、宋宋人資章甫三個故事,一一加以深入的論證說明,讓讀者讀完這三個故事之后,深深的折服于莊子的說理氣勢,而自然而然的理解了莊子所謂的“逍遙”。
還有莊子為了說明想要開創大事業,必須要堅守的信心和執著的精神,莊子舉出了“任公垂釣”的例子來證明,讓人在讀過之后,不會再思考專心的重要意義,而是從任公的成功之中領會到重要意義。
五、復雜強烈的感情色彩
莊子極端鄙視功名利祿和“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黑暗社會現象,卻十分推崇那些“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得到真人”。
所以在莊子的散文中,他對于那些最新追尋功名利祿的人給予尖銳的諷刺,而對那些他推崇的對象則毫不吝嗇的贊美。
在《莊子》中,莊子以烏龜寧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也不愿當“死后留骨而貴”來表明自己對功名的鄙視態度。
除了表明自身的態度以外,莊子還對那些醉心功名的人給予毫不留情的諷刺:《列御寇》對曹商的諷刺,表明作者對這些奴顏婢膝的奴才嘴臉的不懈。
還有“儒以禮發冢”的故事,則對那些披著仁義外衣的小人刻畫出一幅可恥的面孔。
而對那些真正能夠“逍遙”的人,卻給予了無限的贊美:鯤鵬變化神奇、鵬飛南溟的壯闊、藐姑射山上的圣人、解牛時“合合于桑林之舞”的庖丁,這些人都是真正的“逞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真正的人,莊子對他們極端推崇,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六、生動形象的藝術語言
雖然莊子推崇“得意忘言”認為“言不盡意”,但是莊子散文的語言,卻不是枯燥干別的說理。
無論從節奏、韻律、神韻上都是散文中的極致,是莊子散文中最具特色的特征之一。
莊子散文語言最重要的特點即:哲理與詩意相結合。
莊子的說理散文擺脫了傳統的說教式方法,而是將對道理的論證結合在詩意的語言之中,如《逍遙游》最后一段中,為了論證怎樣善于用大,莊子建議將大樹樹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逍遙乎寢臥其下”。
將如何用大的哲理,通過一個逍遙的隱士形象展示出來。
還有莊周夢蝶,“莊之夢為蝶也?蝶之夢為周也?”的詩意的追問中,探尋了物我之辯的哲理。
這種論證的方法是莊子散文情理交融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