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啟示——致母親
“孝”——什么是孝,不就是一個字嗎?又有什么意義呢?
“不!”它的意義大得很,不光是一個字,而且是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呢!世界都充滿“孝”。
這其中也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
比如孝順父母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情,就要從小開始,從點點滴滴做起,這樣才不會留下一生的悔恨。
除此之外,孝敬老人是我們人人都要做的一種義務,否則就會觸犯法律,留下終生悔恨。
所以,我們不要做那些后悔的事情,孝心,就從現在開始吧!
說起孝順父母,這是一件長期的事情。
因為你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怕嘮叨,然后還要多和父母交流,使他們不必為你再擔心。
這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卻是一件永久的事情。
我媽媽工作非常忙,有十她累的時候,我就為她做飯,自己隨后再吃。
雖然她很累,我也不能給我經濟和精神上的幫助,但是我也不能以為內這一點而不孝順她。
因為我長大成人了,該到回報的時候了。
現在只有一點才能孝順她,就是努力學習。
報答她的一片苦心。
在這里我想說聲:“媽媽,您辛苦了!
回想這幾年我做過許多對不起她的事,希望她能原諒我這不孝之子。
從今往后,我要對你好。
不能再象以前那樣了,我相信您慢慢就會感覺到兒子長大了!
人只有有了孝心,才會有責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質。
孝心讓人成熟,長大。
我想沒有對母親的孝心,人又怎么能談得上愛這個城市,這個養育我們的國家呢。
愛母親的孝心是“小孝”,愛祖國的孝心是“大孝”我愿意做有“大孝”的兒子。
“孝”的含義太深刻了!
指導教師:劉燁
簡評:對孝心的含義理解得很透徹,,說理再展開更好.
孝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
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
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在歷史上,有許多關于孝的感人事跡,其中在24孝中,有一則是“閔子騫勸父感后母”。
感人至深。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
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
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
后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于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
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系。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
后娘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
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
而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
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
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
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
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
立即回家責罵后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
后妻像木頭一樣,呆呆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
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后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現在的我們應該更要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并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
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
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和把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和拋棄。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夫孝,始于事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