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文的發展,前期主要有宗唐(實際是宗韓愈)和宗宋(實際是宗歐陽修)的不同傾向,后來逐漸演變,趨向于唐宋并尊。
朱右編選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的文章為《八先生文集》(今無傳),即可看作兩種傾向調和的結果。
后世唐宋八大家之稱,即源于此。
而宋代散文創作和批評中談理派和論文派的分歧,在元代散文領域中雖然也有所表現,但卻明顯地趨于調和。
元代文人更多地維護韓愈以來的古文家的傳統,提出了理學、古文合一的主張,所謂“以歐、蘇之發越,造伊、洛之精微”(劉將孫《趙青山先生墓表》)。
這就使元代散文偏于經世致用,而乏抒發情性;偏于紀事明道,而乏繪句摛章。
元代散文的成就不及唐宋,但它所提出的創作主張以及所表現的創作傾向,卻對明代的前后七子和“唐宋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元代散文發生了哪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