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的《逢入京使》是一首懷鄉之作,與他其余的富有浪漫氣息的邊塞詩風格迥異.此詩不假雕琢,語言平淡樸實但又透露出豐富韻味,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百讀不厭.細細品味此詩,發現它與中唐詩人張籍的同是懷鄉之詩《秋思》有許多相似之處.
看到《逢入京使》這個題目,很難讓人想到這首詩表達的是思鄉之情,反而由于岑參的生平、遭遇而認為這是一首抒發自己的抱負,希望建功立業的詩.等看了正文“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才明白詩人在思念家鄉,可是這好像和題目沒什么關系,而接下去引出“入京使”,點名題目,讓讀者恍然大悟:原來詩人是要人京使者來“傳語報平安”.
《秋思》與《逢入京使》不同,從“秋思”兩字,不難知道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首句“洛陽城里見秋風”就點了題,“洛陽城里見秋風”,寫客居洛陽,又見秋風.詩人見到這凄涼搖落之景,不免勾起羈泊異鄉孤獨凄寂之情,引起對故鄉、家人的悠長思念.“見”字平淡而有含蘊,讀來易令我產生聯想.
第二句“欲作家書意萬重”緊承上句,寫詩人想寫封家書來寄托思鄉之情.“欲”字表達了詩人鋪紙執筆之際心里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講不完的話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說起.“意萬重”,極言思意之多,詩人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形象躍然紙上.
三、四兩句,寫家書即將發出時的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書成封就之際,詩人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人就要上路時,卻又生怕信中漏寫了什么重要內容,于是再次匆匆拆開信封.“復恐”二字,寫出當時的擔憂,刻畫心理入微.
此詩首句點明時間和地點,后三句屬心理描寫,一氣貫下,明白如話,質樸真實.由于這種心情是當時游子普遍存在的,所以人們讀到此詩,頓感親切有味,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潘德興認為此詩是“七絕之絕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養一齋詩話》).“余平身苦作家書,每作家書,頭緒多,筆下寫不干凈,必有遺落處,讀司業此詩,深得我心”(清-徐增《說唐詩》).沈德潛認為此詩“亦復人人胸臆語”.
王安石說張籍詩的藝術特色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此詩便是例證.面對秋景,詩人不著眼于離別的哀愁,也和文人悲秋之作不同,只是把蘊藏的豐富感情表現在平淡、自然而簡煉的文字里.詩中沒有悲秋的字樣,但感秋傷懷的意思是顯而易見的;詩里也沒有提到想念家鄉,但清新質樸的文字把游子的思鄉之深形象地勾勒出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秋思和逢入京使作者是怎樣讀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