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寫的散文詩這首歌 用的樂器是什么 是什么美?
父親寫的散文詩這首歌是從超級女生出道的著名民謠歌手許飛的作品,原曲就是簡單的吉他作為主主要樂器。后來,因為李健在我是歌手上面的翻唱版本而讓更多的人知曉。李健為了現場節目的效果,又加入了鋼琴和小提琴。
父親節散文,除了朱自清的背影,還有什么?
《父親的愛》節選[美]艾爾瑪·邦貝克
1. 爸不懂得怎樣表達愛,使我們一家人融洽相處的是我媽。他祇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媽則把我們做過的錯事開列清單,然後由他來責罵我們。
2. 有一次我偷了一塊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訴賣糖的說是我偷來的,說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貨作為賠償。但媽媽卻明白我祇是個孩子。
3. 我在運動場打秋千跌斷了腿,在前往醫院途中一直抱著我的,是我媽。爸把汽車停在急診室門口,他們叫他駛開,說那空位是留給緊急車輛停放的。爸聽了便叫嚷道:“你以為這是什麼車?旅游車?”
4. 在我生日會上,爸總是顯得有些不大相稱。他祇是忙於吹氣球,布置餐桌,做雜務。把插著蠟燭的蛋糕推過來讓我吹的,是我媽。
5. 我翻閱照相冊時,人們總是問:“你爸爸是什陪扮麼樣子的?”天曉得!他老是忙著替別人拍照。媽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勝數。
6. 我記得媽有一次叫他教我騎自行車。我叫他別放手,但他卻說是應該放手的時候了。我摔倒之後,媽跑過來扶我,爸卻揮手要她走開。我當時生氣極了,決心要給他點顏色看。於是我馬上爬上自行車,而且自己騎給他看。他祇是微笑。
7. 我念大學時,所有的家信都是媽寫的。他除//了寄支票外,還寄過一封短柬給我,說因為我不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長得很美。
8. 每次我打電話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說話,但結果總是說:“我叫你媽來接。”
9. 我結婚時,掉眼淚的是我媽。他祇是大聲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間。
10. 我從小到大都聽他說:“你到哪裏去?什麼時候回家?汽車有沒蘆派灶有汽油羨畢?不,不準去。”爸完全不知道怎樣表達愛。除非……
會不會是他已經表達了而我卻未能察覺?
豐子愷時干嗎的
豐子愷(1898—1975年)漫畫家、作家、翻譯家、美術教育家。原名豐潤,又名豐仁。浙江崇德(現屬桐鄉)人。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清碰從李叔同學習音樂、繪畫。1921年東渡日本,學西洋畫。回國后在浙江上虞春暉中學和上海立達學園任教。1925開始文學創作并發表漫畫。1928年任開明書店編輯。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以漫畫著名藝壇。并寫作了以中小學生和一般音樂愛好者為對象的音樂讀物32種。文筆淺顯生動,起了普及西洋音樂知識的啟蒙作用。50年代還從則如事介紹蘇聯的音樂教育、音樂情況及翻譯歌曲。抗戰爆發后,舉家內遷,在任教的同時積極從事抗日文化活動。抗戰后返滬杭,居家從事創作和翻譯。新中國成立后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等職。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主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續筆》等。漫畫有《子愷畫全集》。譯著有日本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征》、俄國屠格涅夫的《初戀》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等。出版有《豐子愷文集》(7卷)。
豐子愷1898年(光緒24年)在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桐鄉縣石門鎮)出世。父親叫豐??,是個秀才,他并不經理祖上開設有百年歷史的豐同裕染坊,只是埋頭讀書,應考舉人。3年一次,他已經應了3次試,都沒有中舉。那時候,他已經有6個女兒,沒有兒子,這更使他陷于郁郁不歡。豐子愷出世,給全家帶來了歡樂。3年后,37歲的豐??再次赴省城杭州參加鄉試,居然考中了。本來,中了舉人后,可再到北京會試,但豐??遭逢母喪,丁憂在家,不得上京,只得設塾授徒。自己的前途中止了,豐??便寄希望于兒子。子愷6歲時,父親便把他收在座下。
教兒子的“千家詩”每頁上端都有一幅木版畫,第一幅是大舜耕田圖,畫著一個人和一只大象,很吸引子愷的興趣。他向染坊師傅討了些顏料,為書上的單色畫著色,涂成一只紅象,一個藍人,一片紫地。但顏料涂上去,一直滲透下面好幾層。豐??發現了這大片大片的顏色,大發脾氣,幸虧母親鐘氏趕來,豐子愷才沒有挨打,但他再也不敢在父親面前作畫。子愷9歲時,父親逝世。豐??、始終不知道兒子會把一生貢獻給藝術,成為“五四”運動以后在中國藝壇上極有影響的人物。
豐子愷十二、三歲的時候,他的兩個同學在私塾里為了交換他的一張畫而相打起來。塾師搜查豐子愷的抽屜,把他的畫譜拿去豐子愷嚇得魂不附體。誰知次日上學,塾師竟翻出畫譜中的孔子像,問他道:“你能看著這樣子,畫一張放大著色的嗎?”子愷回答:“能。”回家后,他在大姊的幫助下,用方格子放大的辦法,按比例描繪孔子的輪廓,又用顏料上色。這幅鮮明的孔子像后來掛在私塾的堂前,以后每天上學,學生們都要向孔子像鞠躬,小畫家的名聲也就在全鎮傳開了。
他16歲時,參加崇德縣小學會考,縣督學徐芮蓀親自披閱試卷,愛豐子愷的文才,以女妻之。
1914年豐子愷畢業,成績為眾人之冠。隨后考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這里,他受到中國近代文藝先驅者李叔同的藝術熏陶,從此就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
1919年他畢業師范學校,與同學往上海合辦上海專科師范學校,并任該校美術教師。兩年后,子愷向親友籌借學費,并賣去石門灣下西弄祖宅一棟,赴日本學畫。在日本,他深受日本漫畫家竹久夢二和??谷虹兒的影響。歸國后,即以漫畫抒寫古詩意境、兒童生活、社會現實觀感,從1924年起陸續發表于報刊,深得廣大讀者孫正啟的喜愛、贊賞。
1922年,豐子愷在浙江上虞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任教。春暉中學以夏丐尊為首,聚集了一群對中國的文藝事業頗有抱負的青年人,其中有朱自清、朱光潛,他們都與豐子愷交往甚密。朋友們常到豐子愷家中欣賞他的畫稿,給予熱情的鼓勵。朱自清后來回憶當時的情景說:“小客廳里,互相垂直的兩壁上,排滿了那小眼睛似的漫畫稿;微風穿過他們間時,幾乎可以聽出颯颯的聲音。”1925年,《文學周報》恰好要用插圖,主編鄭振鐸向豐子愷索畫,并給這些冠以“漫畫”的題頭。從此中國始有“漫畫”這名稱。所謂“漫畫”,在中國實是創格:既有中國畫風的蕭疏淡遠,又不失西洋畫法的活潑酣恣。漫畫是一時興到之筆,其妙正在隨意揮灑。
朱自清是豐子愷漫畫的發掘者、評論者,也曾為豐子愷的第一本畫冊《子愷漫畫》作序,為第二本畫冊《子愷畫集》作跋。他說:“一幅幅的漫畫如一首首的小詩——帶核兒的小詩。就像吃橄欖似的,老覺著那味兒。”
早在子愷讀師范學校時,李叔同在走遍了藝術的各國領域之后,漸漸產生了脫離塵俗的念頭。他出家時,還不到40歲。他取法名演音,號弘一。1928年,豐子愷為預祝弘一法師50歲生日,在上海與法師合作《護生畫集》第一集,共50幅,由豐子愷作畫,弘一法師寫詩,一詩一畫對照。后來,在1939年弘一法師60歲時,他完成《護生畫集》第二集60幅。這時弘一法師要求豐子愷在他70歲時作《護生畫集》第三集,80歲時作第四集……直至100歲作第六集。“緣緣堂”是豐子愷親自繪圖設計的一所中國式建筑,高大、軒敞、明爽,具有樸素深沉之美。在這里,豐氏全家度過了5個寒暑。對豐子愷來說,無論在生活上或創作上,這都可說是黃金時代。大部分時間用于作畫或寫文章,晚上照例飲酒吟詩。
兒童的心態、生活,常是豐子愷漫畫的題材,這些畫的模特兒大多是他的子女。他疼愛孩子,羨慕他們天真無邪。他認為“人間最富有靈氣的是孩子”,孩子才是真正的“人”。從兒童的生活中觀察到可愛的意境,他便取作畫材。
孩子搬凳子“辦小人家”,或者脫下自己的小鞋連同妹妹的新鞋穿在凳子的四只腳上,或者扮作新郎新娘,或者拿著兩把薄扇湊在胯下當自行車騎,這些對豐子愷來說都是極好的畫材。
豐子愷越是熱愛兒童的無真無邪,就越是痛感人間的不平等和窮孩子的不幸。因此,他所畫的兒童相實際上也包括了社會相。他說:“在這社會里,窮的大人苦了,自己能知道其苦,因而能設法免除其苦。窮的小孩苦了,自己還不知道,一味茫然地追求生的歡喜,這才是天下之至慘!”
他描寫社會的畫,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有以周圍環境中的人物為模特兒的,而大部分卻是以民間生活、都市生活中的見聞、感想為題材的。
從1925年到1937年抗戰開始,豐子愷結集出版的畫集、隨筆、藝術理論和翻譯作品,為數甚多,而且擁有廣大的讀者。他翻譯許多介紹西洋音樂的書,這一啟蒙工作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無論是他的音樂著作或美術著作,在當時對“五四”以來的新文化運動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多年來,日本軍國主義者明目張膽侵略中國。1936年6月,“中國文藝家協會”宣布成立,并發表宣言。參加的人有豐子愷、朱自清、葉圣陶等110人。
10月,作家巴金、林語堂、魯迅、豐子愷等共21人,又發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御侮與言論自由宣言”。“宣言”指出:“在文學上,我們不強求其相同,但在抗日救國上,我們應團結一至以求行動之更有力。”
接著,1937年蘆溝橋事變。面對暴寇的侵略行徑,豐子愷滿腔憤懣,決定用自己的畫筆來宣傳抗日。他準備把日本侵華的無數事件用筆畫出,編成一冊,以最廉的售價廣銷各地,使略識文字的中國人都能了解,使未受教育的文盲也能看懂。不久,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在金山衛登陸后,到處狂轟濫炸。11月6日,兩架日機飛到石門灣上空,投下了12枚炸彈。其中一枚落在緣緣堂門口五六丈處。當天傍晚,石門灣逃避一空。豐子愷的妹夫立即從南沈濱搖一只船出來,邀豐子愷一家老幼10人下鄉暫避一時。從此,他開始了8年動亂的逃難生活。
他說:“我雖未能真的投筆從戎,但我相信以筆代槍,憑我五寸不爛之筆,努力從事文化宣傳,可使民眾加深對暴寇之痛恨。”有一天,豐子愷在武昌鄉間看見田野中有一棵大樹,被人砍伐了大半,只剩下一根主干。這時正值春天,那主干上怒抽枝條,竟也長得枝葉茂盛。其中有的新枝條甚至超過其他大樹的頂,仿佛是在為被砍去的“同根枝”爭氣復仇。他后來提筆把這情景畫出來,象征中華民族,并題上自己所作的一首詩:“大樹被斬伐,生機并不絕。春來怒抽條,氣象何蓬勃!”
1938年春,豐子愷在漢口得到緣緣堂被毀的消息,這對他來說是巨大的打擊。這時候,恰好桂林師范的校長唐現之來信聘請豐子愷去該校任教。豐子愷于是帶著全家遷往桂林。后來,他又轉往廣西宜山江大學任教,并隨校遷到貴州遵義。1942年,他搬到重慶郊區的沙坪壩,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沙坪小屋建成后,豐子愷便辭去教職,從此專為賣畫寫作為生。
抗戰勝利次年,豐子愷搭輪船由長江而下,到南京改搭火車。豐子愷踏上闊別十年的上海時,說:“我從京滬火車跨到月臺上的時候,第一腳特別踏著重些,好比同它握手。”
他去故鄉石門灣憑吊。這個船舶麇集、商賈輻輳的熱鬧城鎮,如今已經面目全非了。勝利還鄉的滿懷喜悅心情終于漸漸地消失殆盡,他對當時的社會十分不滿,深惡痛絕。他引用古人“惡歲詩人無好語”的話,聲稱自己“現在正是惡歲畫家”,但又覺得這種觸目驚心的畫不宜多畫,希望自己的筆“從人生轉向自然”。1949年大陸解放,豐子愷52歲了。此后他專事著譯。他在68歲時,完成《護生畫集》第五集。69歲時,“**”開始了,那時他住在止海。大字報,逼供信,抄家,關“牛棚”,緊縮住房,下鄉勞動,寫不盡的檢討交代,批斗,掛牌,游街,克扣工資,豐子愷備受種種精神上的侮辱和肉體上的摧殘。但他橫下一條心,把坐“牛棚”看作參禪,把批斗看作演戲。夜晚過黃浦江去游斗,他說是“浦江夜游”;在“牛棚”中被叫去訓話,他好像是去上一回廁所,回到“牛棚”照舊與畫師門談笑風生,或偷偷地作詩填詞。到上海南郊勞動,冷天睡在鋪稻草的泥地上,屋頂隙縫中飄下來的雪積在他枕邊,70多歲的老人早上還得親自到河埠打水洗臉,但他風趣地說:“地當床,天當被,還有一河浜洗臉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回到家里,不管白天發生過天大的事,也只是輕描淡寫地敘述一遍,有時甚至避而不談,只要一斤黃酒入肚,仍是吟詩誦詞,談笑自若。
然而,熱愛這位老畫家的作品的人,卻時刻惴惴不安地關心著他的行蹤、境況。當老畫家奉命爬上竹梯去貼批判自己的“大批判專欄”時,圍觀的路人中有不少人暗自替這位老人擔心。豐子愷雖然被批成“反革命黑畫家”,實際上群眾心底里對他更加增添了仰慕之情。
1974年“四人幫”借批大儒為名,炮制所謂“黑畫展”,豐子愷自然也不能幸免。《滿山紅葉女郎樵》這幅畫原是畫中國近代文學家蘇曼殊的詩句,但畫中有三片紅葉落下,這不成了影射三面紅旗落地嗎?
做子女的為了關心父親的安全,一次次地勸他以后留意些。豐子愷卻還是我行我素。他給兒子新枚的信中寫道:“……我的畫都是毒草……然而世間有一種人視毒草為香花,世襲珍藏。對此種人,我還是樂意畫給他們珍藏。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畫亦如此。”
1974年夏天,豐子愷右手手指開始麻木,次年8月右手臂也逐漸不能動彈,這對辛勤筆耕了半個世紀以上的豐子愷來說,簡直是極大的災難。9月15日,一代藝術家豐子愷安詳地闔上雙眼,享年77歲。他沒見到“四人幫”垮臺,就在噩夢中與世長辭了。
不,他沒有在夢中逝去。他醒了!1976年10月的鞭炮聲把他喚醒了!這位藝術家一生的辛勤播種重新受到滋潤和灌溉,在中國各地甚至海外發芽開花。作品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一切!他與讀者同在。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正如他的老友葉圣陶在悼詩中所說:“瀟灑風神永憶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