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的藝術特色
散文的古今概況藝術特色: 1.古代散文:我國古代,為區別于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一律稱之為散文。 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歷程: (1)先秦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如《左傳》。 (2)兩漢散文: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后,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唐宋散文: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游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涌現。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后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清代散文: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
求古典散文10篇 要經典的 適合記誦的
唐前 :酒德頌 思舊賦 登樓賦 閑情賦 洛神賦 蘭亭集序 桃花源記 前出師表 后出師表 愚公移山 五柳先生傳 李斯諫逐客書 與山巨源絕交書 誡子篇 史記-李廣列傳 史記-伯夷列傳 項羽本紀 唐朝 :師說 送董生邵南序 春夜宴桃李園序 小石潭記 吊古戰場文 藤王閣序
宋朝 :讀-孟嘗君傳 愛蓮說 醉翁亭記 前赤壁賦 蘇洵集
明朝:
寒花葬志 與袁石浦 雜說 高潔說 養蘭說 童心說 《西湖夢尋》自序 借竹樓記 敘陳正甫會心集 明圣二湖 陶庵夢憶(張岱) 徐霞客游記 其他作品 歸田賦 長門賦 秋興賦并序 歸去來辭 陳情表 古文觀止 西湖夢尋
古代散文和現代散文一樣嗎?
1.古代散文:我國古代,為區別于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一律稱之為散文。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歷程:先秦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如《左傳》。兩漢散文: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后,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唐宋散文: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游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涌現。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后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清代散文: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2.現代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文學樣式。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并揭示其社會意義,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創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而是著重于表現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具有選材、構思的靈活性和較強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語言不受韻律的限制,表達方式多樣,可將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融為一體,也可以有所側重;根據內容和主題的需要,可以像小說那樣,通過對典型性的細節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寫、心理刻畫、環境渲染、氣氛烘托等,也可像詩歌那樣運用象征等藝術手法,創設一定的藝術意境。散文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雜文、短評、小品、隨筆、速寫、特寫、游記、通訊、書信、日記、回憶錄等都屬于散文。總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廣泛、寫法靈活、語言優美,能比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們喜愛。
《史記》是一篇散文嗎?作者是誰?
《史記》不是散文,是紀傳體史書,作者指歲是司馬遷。
《史記》,最早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任職太史令的司馬遷(太史公)編寫的紀傳體史書,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中國歷史,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全書包括本紀12卷、世家30卷、列傳70卷、表10卷、書8卷,共130卷,52萬6500余字。該書原稿約在西漢末年佚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記殘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國六朝抄本;
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記為現藏于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記集解》(其中有十五卷為別版補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黃善夫刻三家注史記。
擴展資料:
《史記》各篇結構大致由引言、正文和評論組成。〈書〉有引言、正文和評論,〈表〉只有引言和正文表格,〈本紀〉、〈世家〉和〈列傳〉只有正文和評論:正文前是引言,記述唯禪睜寫作動機;正文記述歷史事件、人物的生平描述,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銜接交雜而成;
正文后面是評論,通常以“太史公曰”為開頭,內容或有作者的個人經歷,或有對人物的評價,或有收集資料的過程,但仍以評論題材人物的性襲辯格與行事為主,這也呼應司馬遷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際”的寫作目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史記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代散文史記散文,古代散文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