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30年代前的散文有何意義和價值?
研究周作人散文的論文不多。胡紹華的《周作人的佛禪意識與小品散文創作》 對論題中幾個具體問題的談論可給人以啟示。王向遠在《文本·材料·趣味·個性———以周作人為代表的中國現代小品文與日本寫生文比較觀》 中指出,從總體上看,二三十年代中國小品文的創作和日本寫生文具有直接或間接的相通與聯系,并以趣味、題材、個性化幾個方面對二者進行了比較研究。我的《周作人小品散文的文體研究》 從語體、風格特征、語言、抄書與“抄書體”的關系等幾個方面,對知堂小品散文的文體進行了多層次的分析和探討。 幾篇談論知堂散文的書評、隨筆特別值得注意。舒蕪在新時期最早肯定周作人后期散文,在為劉緒源的《解讀周作人》所寫的書評《真賞尚存 斯文未墜》 中明確表示,他高度評價周作人的抄書之作,但最推重的還是周晚年那些刊落浮華、枯淡瘦勁的也不大抄書的本色文章,———他指的是《藥堂語錄》、《書房一角》中的文章及解放后寫的少數篇什。金性堯(即文載道)早年為知堂散文的追隨者,他這樣評價兩本《知堂集外文》:“這兩本書的特點是短,大部分不滿千字。內容還是風土人情、草木蟲魚、童心女權、掌故佚聞、評詩論文,給予我們以流連的,一是見解,二是文風。瑣瑣寫來,涉筆成趣,如在夜航船中聽野老聊天,說完大家喝一口茶,會吸煙的就吸幾口。……如用前人的分類法,應是屬于子部雜家類,也即筆記,但他比前人的筆記多了一種境界,里面有外國的事物。”他看重知堂30年代以后的散文,不過意見與舒蕪有所不同:“知堂的文集,我個人最愛讀的,還是中期寫的《夜讀抄》、《苦茶隨筆》、《瓜豆集》、《苦竹雜記》等,后期的如《藥堂語錄》,便覺澀味過重,情趣稍遜。” 張中行在隨筆《再談苦雨齋》 中對知堂的散文藝術也有精彩的闡明,他指出,要說知堂散文的寫法有什么特點,“這比談《滕王閣序》之類的文章要難,因為那是濃,這是淡;那是有法,這是無法。還是先由印象說起……像是家常談閑話,想到什么就說,怎么說方便就怎么說。布局行云流水,起,中間的轉移,止,都沒有規程,好像只是興之所至。話很平常,好像既無聲(腔調),又無色(清詞麗語),可是意思卻既不一般,又不晦澀。話語中間,于堅持中有謙遜,于嚴肅有幽默。處處顯示了自己的所思和所信,卻又像是出于無意,所以沒有費力。總的一句話,不像坐在書桌前寫的,像個白發過來人,冬晚坐在熱炕頭說的,雖然還有余熱,卻沒有一點火氣。”他的作品“寓繁于簡,寓濃于淡,寓嚴整于松散,寓有法于無法。”
歷史散文的發展過程
歷史散文的發展過程
第一編 先秦散文 11
概述 11
第一章 歷史散文 13
第一節 卜筮之文 14
第二節 政令之文 23
第三節 史傳之文 30
第二章 哲理散文 47
第一節 語錄體:《論語》、《墨子》、《孟子》 48
第尺虧二節瞎困茄 傳誦體:《易傳》、《老子》、《大學》 65
第三節 寓言體:《莊子》 72
第四節 論辯體:《荀子》、《韓非子》 77
第五節 余論 89
第二編 秦漢散文 90
概述 90
第一章 賦體之文 94
第一節 歌頌之賦 97
第二節 抒情之賦 105
第二章 史傳之文 118
第一節 司馬遷和《史記》 118
第二節 班固和《漢書》 127
第三章 論理之文 133
第一節 史論和時論 133
第二節 哲理之作 141
第四章 奏疏書啟之文 152
第一節 上疏之文 152
第二節 書啟之文 160
第三節 余論 169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散文 172
概述 172
第一章 賦體之文的發展 175
第一節 魏晉之賦 178
第二節 兩晉之賦 187
第三節 南北朝的辭賦和驕文 195
第二章 奏疏章表、書信札記文 208
第一節 建安之文 209
第二節 魏晉之文 219
第三節 南朝之文 230
第三章 其他散文 237
第一節 寫景抒情之文 237
第二節 敘事之文 245
第三節 南北朝的小品雜文 252
第四節 余論 256
第四編 唐代散文 259
概述 259
第一章 中唐古文家 273
第一節 中唐古文家的先磨察鋒 273
第二節 韓愈的散文 275
第三節 柳宗元的散文 288
第二章 中唐以后的散文 302
第一節 韓愈同時代的平易和奇崛兩派 302
第二節 韓柳以后的兩種散文創作傾向 305
第三節 晚唐小品 311
第四節 余論 315
第五編 宋元散文 319
概述 319
第一章 北宋六大散文家 329
第一節 歐陽修的散文 329
第二節 曾鞏和王安石的散文 336
第三節 蘇軾的散文 342
第四節 蘇洵、蘇轍及其他作家的散文 348
第二章 南宋散文 355
第一節 陸游的散文 355
第二節 表現愛國主題的散文 358
第三節 筆記和野史 364
第四節 理學家的散文 371
第三章 元代散文 376
第一節 元代散文概論 376
第二節 元代議論文 384
第三節 元代記敘文 386
第四節 元代筆記文 388
第五節 余論 392
第六編 明代散文 397
概述 397
第一章 明代前期散文 398
第一節 明初散文 398
第二節 形式主義文風和臺閣體 405
第二章 明代中葉散文 408
第一節 前后七子的文學復古運動 408
第二節 唐宋派 411
第三章 明代后期散文 419
第一節 李贄和“童心說” 419
第二節 公安派 421
第三節 竟陵派和晚明小品 429
第四節 明末愛國主義散文 434
第五節 余論 442
第七編 清代散文 447
概述 447
第一章 清初散文 450
第一節 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的散文 450
第二節 侯方域、魏禧、汪琬的散文 459
第二章 桐城派古文 467
第一節 桐城古文的興起 467
第二節 方苞的“義法”及其創作 468
第三節 劉大櫆和姚鼐的散文 473
第四節 陽湖派 481
第三章 清代其他散文 486
第一節 廖燕的散文 486
第二節 鄭燮的散文 489
第三節 袁枚的散文 493
第四節 其他作家的散文 497
第五節 余論 502
第八編 近代散文 509
概述 397
第一章 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革命時期的散文 513
第一節 近代散文的先行者龔自珍 515
第二節 經世文派的崛起 524
第三節 桐城派的中興與復歸 530
第二章 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時期的散文 538
第一節 康有為與譚嗣同的政論散文 539
第二節 梁啟超的“新文體”及其新體散文 543
第三節 嚴復的政論與翻譯和林紓的古文 550
第三章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的散文 556
第一節 章炳麟、章士釗的政論散文 557
第二節 鄒容、陳天華的通俗散文 563
第三節 秋瑾的政治性雜文 568
簡述中國30年代文學發展的基本特點
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上,三十年代文學(1927-1936)與政治文化之間有著特殊關系。三十年代許多重要文學作品都明顯表露出政治變化的印跡。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三十年代的作品占首談了絕對的比重,這除了三十年代文學相對而言是現代文學發展史上的成熟期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社會時局的變化。
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學,無論在內容、形式以及創作方法等方面,空兄都有明顯的變化和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特色,在創作上是一開始就有鮮明表現的。不僅白話的形式本身是一個巨大的者虧碰革命,促使文學和人民群眾大大接近了一步;而且在作品內容上,也具有不同于舊民主主義文學的嶄新特點。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30年代散文發展概述論文,周作人30年代前的散文有何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