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語言特色是什么
《綠》和《荷塘月色》是他寫在二十年代的兩篇為人傳誦的名作。寫景細膩逼真,設色與情致俱佳,文采斐然,達到了高度和諧的藝術境界,很能代表作者的風格。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特色。情懇辭切,娓娓而談,不尚浮華,不擺架子,這是朱自清散文為人所稱道的特點,也是這兩篇散文的一個顯著特色。
荷塘月色散文最大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雅的姿態,面對一個人的世界,與心靈獨白。只須佇立,便成風景。不需要用任何面具來偽裝自己,也不需要與世界隔離,就想這樣在喧嘩的塵世里,從容的做我自己。一個人外出,總要帶上一本書,用書來隔離旁人的好奇,用書來隔絕嘈雜的煩擾。只沉浸在一個人的世界里,品嘗著另外一種無人體會的歡喜,不害怕獨處,只在靈魂深處專注,細品著流年的清歡,靜享著這份簡簡單單的小幸福。默然行走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是洗盡鉛華后的一種通透,是鳳凰涅槃后的浴火重生,是歷盡苦寒后的一縷梅香。愛過了,恨過了,哭過了,痛過了,徹悟了,放手了,看淡了,成熟了。很多的時候,是在用微笑掩蓋住背后的心酸與傷痛,無論歷盡多少磨難,經歷多少大風大浪,都能笑的云淡風輕。沒有看破紅塵的落寞悲觀,只有痛定思痛的通透人生。閱盡了人間百態,看透了世事無奈,懂得了生命的可貴,不再去追悔。剪一段時光靜美,讓平凡的生命清淡如水。
<<荷塘月色>>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有哪些特點?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感情?文中的情與景是怎么樣有機聯系的?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當時,**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欣賞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悅之中,夾雜著不滿黑暗現實但無法超脫的哀愁。這正是那個黑暗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寫景抒情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作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他想投身革命,卻有太多的顧慮和猶核謹豫;他選擇了逃避,卻又在矛盾中掙扎。在如此復雜的心緒之下,他借景抒情,寫出了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
質俱美 自成高格
散文是美文,是文質相稱、形神俱美的藝術品。古人說:“文因質立,質資文宣。”散文美表現在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散文的本質是審美的。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就是一篇既有內在美又有形式美的美文。其實十分司空見慣的荷塘上的淡改首基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經朱自清先生的大筆渲染,便寓意深刻,竟成了人們心中一道揮之不去的憂傷風景。
<荷塘月色>運用了<周易>的陰陽、剛柔以及神、感、文、意、象等美學范疇,充分表現了變化之美、中和之美、陰柔之美,該文作者在研究古典文學過程中,面對社會現芹稿實矛盾,主動接受著儒家人格自律觀的影響,<荷塘月色>再現了作者的人格魅力.
朱自清的這篇荷塘月色你喜歡嗎說說文章的特點
作品開頭就說出了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心狀態,既點出了全文的情感線索,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色彩,給荷塘、月色染上了“不一般”的色彩,也為后面的抒情寫景創造了特定的條件。下文作者思緒飛揚,神思瑕想,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與這“不寧靜”的心情息息相關。
作者一人在月下獨行,“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到了另一個世界里”──“與其說是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還不如說是構造他心中渴望的”、“一個與現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在現實生活中,人都要扮演某個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說“一定要說的話”;而在這里,卻“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這是一個真正屬于作者自己的、自由的世界。這個世界與作者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相立,相互糾纏,顯示著作家靈魂掙扎的痛苦。這種獨處的妙處,反映了作者企圖超脫現實的心情。風致的荷葉,潔白的荷花,作者對“屬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說明了像他這樣的自由的知識分子在1927年國(民黨)、共(產黨)分裂后,兩大政治力量尖銳對立形勢之下,陷于進退兩難困境之中,又找不到出路的困惑。作者的內心是矛盾的,然而作者又不可能完全脫離現實,只能借助“荷塘”這個世界,求得精神上的暫的安慰。
本文就從作品的謀篇布局、敘述方式、修辭、語言運用、抒情等方面分析和探討《荷塘月色》的藝術特色。
一、作品構思精巧、布局巧妙,是《荷塘月色》一個顯著的特色
文章開頭寫心情“頗不寧靜”,是作品抒情線索的緣起,后面以“我”去觀賞荷塘為脈絡,以人物的行止為線索,全文的寫景抒情過程,都是隨著作者的腳步和視線的移動逐步深化的。行文中以荷塘、月色為中心,又適當點染周圍背景。布局上層次清晰分明,詳略得當,疏密相間,自然舒展。此外,文章通篇綜合運用首尾呼應、預設懸念的敘述手法。如開頭寫到荷塘去,“帶上門出去”,結尾欣賞完美景后又“推門而入”,首尾響應,結構十分嚴整。在文章開頭,即點出“頗不寧靜” 的心情,本來順理成章地是要接著抒發情感的,但作者卻將筆峰一轉,改到描寫夜晚乘涼時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在讀者心里埋下了一個“?”;又如文章第二自然段寫“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平時無意于荷塘的月色,而今晚的月光盡管只是淡淡的,卻仍然覺得很好,這又是什么原因呢?又如第五自然段中寫“最熱鬧的,要數樹上蟬聲和水里的蛙聲”之后,又寫道:“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時時透露自己的內心,引發讀者的疑問,如同磁石一般不斷吸引讀者,引人入勝。這種敘述方式的運用,欲擒故縱,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
二、綜合運用多種描寫和修辭方法
朱自清先生不愧是散文大家,他在這篇作品中運用了比喻、移感地修辭手法;動與靜、整體與局部、點與面、遠與近結合的描寫方法,向讀者展現了月下荷塘的無限風光。
1、比喻、移感的修辭方法和重疊詞的用運,生動傳神:
第4然段描寫荷葉,“田田”橫向寫出塘中荷葉之多,面積之大,“層層”從縱上寫荷葉的錯落有致。“亭亭”一詞,表現了荷葉的姿態秀美,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迎風飄舞的姿態。寫無邊綠葉映襯下的荷花,盛開的是那么的阿娜多姿,含苞的又嬌嫩羞澀;“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明珠”是近寫荷花的李蠢晶瑩剔透;“碧天里星星”描繪從遠處看到的在碧綠的荷葉襯托和月光的輝映下荷花若明若暗閃爍著的景象。
有荷花,自然少不了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將“縷縷清香”以歌聲作比,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的遠處的歌聲── 這種易于體會的聽覺感受來喚起讀者的嗅覺感受,將聽覺與嗅覺溝通起來,運用了移感的表現手法。使難以言傳的感覺準確地表現出來,十分傳神。
寫塘中光與影的和諧用梵婀玲(violin 譯音,即小提琴)上奏著的名曲來作比喻,于是這種光與影的和諧化為耳邊悠揚的樂曲了。讀者可以任借著對優美的樂曲的想象去領略月色之美,這族晌種對月色的描繪,可以說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2、動與靜、整體與局部、點與面、遠與近、虛與實結合的描寫,多角度多側面描繪發荷塘的月夜風采:
哪穗陪第四自然段,靜態描寫了荷葉、荷花、荷香后,又把荷塘的動態捕捉進來,微風掠過,引起了荷葉荷花的“一絲顫動”,因葉子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故這顫動由一片葉子傳給另一片葉子,“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動與靜結合使整個畫面有了動感。
描寫荷塘,先總寫荷塘的“曲曲折折”,再分別寫塘中的荷葉、荷花和荷香,從整體到局布,條理清楚。
第六自然段寫荷塘四周的景象時,荷塘周遭的樹木“乍看象一團霧”,是從整體上寫樹的整體形象,“楊柳的豐姿”是從點上的描寫,點與面的結合,從另一個側面描寫了月色。
遠與近的描寫,如第四自然段描寫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從遠處和近處兩個角度寫荷花在色彩和光亮上的美。明珠寫出近外荷花的玲瓏剔透,“碧天里的星星”寫在荷葉和月色襯托下遠荷花的閃爍之狀。
虛實結合,如夢如幻。文章第二自然段寫荷塘周圍的環境,“幽僻”“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回寂寞”的敘述,暗寫出這種氣氛之下作者一顆寂寞的心。接著實寫荷塘四周的樹木,繼而虛寫沒有月光時陰森的氣象,勾畫了此刻荷塘的環境和作者的心境。寫景與抒情完美結合,不著痕跡。第三自然段“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中的“好像”、“像”;“籠著輕紗的夢”、“小睡”、“酣眠”的遣詞造句;及“荷塘月色”的畫面似有煙霧彌漫,渺茫、隱約而朦朧都是作者的虛構,是作者在刻意營造一個“夢境”般的意境,讀者被帶入一個夢幻般的世界里,欣賞作者描摹的美景。作者獨具匠心,憑借這個夢境,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
三、語言清新自然、優美典雅、生動凝煉
朱自清先生很注重語言的錘煉,在《荷塘月色》這篇散文里,作者運用詩一般的文字,以輕筆淡彩的語言來繪神狀態,表情達意。讀來字字珠璣,抑揚頓挫,富有韻律。動詞與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準確而傳神地渲染和強化了詩情畫意,而且節奏明朗,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第5自然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泄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流水的比喻,不但寫出了月光的流動而且突出了它透徹、明亮的特點。“泄”字化靜為動,更加強了月光的流動感。“靜靜地”寫出了月光的柔和。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優美的月荷圖。“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作者用“薄薄的青霧”描寫出荷塘上水氣彌漫、霧氣籠罩的景象,“青霧”是月色在碧綠的荷塘上泛出的氣霧,作者準確地抓住了月色與水氣揉合的狀態。“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般;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月光照在葉子和花上,有如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下荷葉與荷花在光色上的模樣,牛乳不透明的狀態,如眼前月色下的花葉,給人一種不分明的感覺,恰巧與作者朦朧、恍惚的心理狀態相似。滿月不能朗照、不分明的荷葉荷花,創造了一個朦朧、縹緲,像“籠著輕紗的夢”的意境,這樣的情境里,作者暫時忘記了心中的愁緒。因此作者認為“這恰是到了好處”。荷塘四而的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兩組重疊詞的運用,表現了樹木的數量之多和錯落有致的層次感。用詞凝煉,言簡意駭。
四、善用色彩表現情緒,景物描寫情景交融
優秀的畫家都善于運用不同的色彩表現不同的情感(情緒)。朱自清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將這種技巧運用得十分的純熟,隨著表達情感的需要,給自己的作品涂上或濃或淡,或冷或暖的色調。《荷塘月色》通篇運用“淡色”:淡淡的月光、淡淡的云、縷縷的荷香、彎彎楊柳的稀疏的倩影、樹梢上隱隱約約的遠山樹縫里漏出的一兩點路燈光……這淡淡的景色與作者內心的寂寞和傷感一樣,也是淡淡的,因此作者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而在《春》、《綠》等篇中,卻設色絢麗,文章中散發著樂觀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這種景中含情、情在景中、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使得作者筆下的景物都不是自然中單純的景物,而是充滿人情味的 “人化的景物”。朱自清先生在描寫客觀景物時總是融入自身的感受、情感,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文心雕龍·情彩》)這就是朱自清散文經久不衰的原因吧。《荷塘月色》中在寫江南采蓮的舊俗,描寫采蓮的歡樂場面,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對江南悠然生活的無限向往,因此作者寫道:“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劉勰說:“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續成。” (劉勰:《文心雕龍·情彩》)作者是用真情實感去譜寫大自然的美,用樸實不失生動的語言,而非以華麗的詞藻艷句來編就過眼云煙。是真正地緣情寫景,以情帶景,也非為寫景而寫景,故在欣賞朱的散文時,讀者的心都易于溶入作者描繪的景中,而絕沒有堅生奧澀、矯揉造作之感。朱的抒情十分有特色,就是真誠、含蓄、適度。
真誠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細膩、微微沁出;適度就是濃淡相宜、濃而不烈,清而不淡。如在《背影》篇末寫道:“我北來后,他(指作者的父親──引者)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得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作者讀了父親的來信,真情流露,淚如泉涌,浮想聯翩,“在晶瑩的淚光中”想見了父親的背影。情感的表達十分真切,在含蓄中可想見作者對父親的思念和深情。朱自清這樣贊美荷蘭畫冉伯讓:“他與一般人不同,他創造了個性的藝術,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將自己這個人入進他的畫里去。”(朱自清:《歐游雜記·荷蘭》)其實,朱自清自己,正是將他的思想感情放進他的作品去的有特色的作家。
五、烘托手法,渲染氛圍
烘托是中國傳統藝術常用的手法。它能突出作家所要強調的事物,渲染作品的必要氣氛,人們慣用“烘去托月”來說明這一藝術手法。朱自清先生對烘托的法則運用自如,妙筆生花。在《荷塘月色》中,荷塘與月色兩種景物互為映襯:荷塘是月色照射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襯托之下的月色,二者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泄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月光如國畫上的點眼之筆,在月光的照射下,荷塘增添了朦朧之美。如給荷塘披上一層紗。荷塘上浮起的霧,不同于一般的白霧,因為是在綠葉社托和淡淡的月色映照之下顯現的,所以是 “青霧”,月下霧中的荷花,潔白柔美,迷離朦朧,用“牛乳中洗過”、“籠著輕紗”的夢來形容,恰如其分地渲染了這種氛圍。
六、景物描寫“形神兼備”
中國古代美學理論中,早在東晉時期,我國的畫家顧愷之就提出了“以形寫神”的理論。以后南岳的謝赫又提出以“氣韻生動”為中心的“六法”。中國傳統的文藝批評,也要求景物的描繪要做到“形似”與“神似”。“神似”要求藝術要表現事物自然的、真實的、充滿個性特點的風格面貌。形似是基礎,神似是形似的升華,形神妝備,是文藝描寫的最高境界。朱自清筆下的景物,常由形似而升發為神似,加上作者對景物的體驗、想象,而具有生動的氣韻。且看《荷塘月色》中這一段描寫:“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卻更見風致了。”荷葉的形是:“田田”、“層層”的、“如亭亭舞女的裙”;“舞女裙”的比喻寫出了葉子的“神”:葉子在風中臨風搖曳。在縱觀之后,作者凝審細看,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上,作者先寫荷花的形“打著的”、“打著朵兒的”,再用“裊娜地”、“羞澀地”兩組修飾詞寫出荷花的不同姿態。然后再從“光”和“色”兩個角度狀出遠看和近看荷花的不同感受。下分細致。連好難以形容的“縷縷的荷香”,也巧妙地運用了移感的修辭手法,以若有若無的遠處歌聲的聽覺感受喚起讀者的嗅覺體驗,可謂傳神之至。微風吹過,荷葉的一絲顫動,化為一道碧痕,蕩向荷塘那邊,這一細節的描寫,使讀者身臨其境,如在眼前。在一連串的描寫之后,作者又用“更見風致”四個字來概括月色籠罩下,脈脈流水之上的荷葉的美,怎樣“更見風致”呢?由于前面形象描寫的具體和逼真,讀者完全可以在已獲得的體驗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想像了。作者在此收放適度,恰到好處。“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月光“隔了樹照過來”,斑駁的樹影映在荷葉上。淡淡的月色和樹影交織著,月光透過樹縫照射在荷塘上,塘里的月色當然就不均勻,光與影有明有暗變化,中間透著內在的和諧,這些變化又是難以描繪的,作者在此再一次運用移感的修辭方法,將光與影的和諧化做耳邊悠揚動聽的小提琴曲子,使讀者可以憑借著對優美樂曲的想象去體會月色和諧之美,這種對月色的描繪,也真正的是“神似”了。
《荷塘月色》讀來如同跟隨作者欣賞一幅有聲有色的畫卷。作者調動一切藝術手法,著意創造一個詩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作品中滿貯詩意的是風采綺麗的荷塘月色。作者層次有序地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動靜結合,運用鮮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遠及近,從里及外地描繪了月光下荷塘的無邊風光。作者時而又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別出心裁地虛實為用,濃淡相宜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作者努力挖掘蘊含在大自然中的詩意,讓聲、光、色、味都透出神韻,共同點染荷塘月色綽約的風情。這樣的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不僅使作品富有詩情畫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散文特點,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語言特色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