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涉及兒童教育問題的散文
一.《阿長與〈山海經〉》:兒童讀書問題
作為一代文豪的魯迅,童年時代自然是喜歡讀書的。《阿長與〈山海經〉》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還可以看做探討關于兒童讀書的文章。
二.《二十四孝圖》:對兒童讀物題材的嚴厲批判
兒童讀物是兒童社會教育的重要工具,魯迅對之十分重視。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新型的兒童讀物甚少,大量的傳統兒童讀物仍在民間使用,這些兒童讀物含有許多不健康的內容,其形式、特征也與兒童的心理特點相背。魯迅對此的嚴厲批判集中體現在《二十四孝圖》中,批判所謂的“孝道”。
三.《五猖會》:理解兒童天真好玩的心理
理解兒童是盡力的教育的首要宗旨。魯迅認為教育好兒童的前提是教育者對兒童天性、特有的審美情趣以及心理世界的關照。《五猖會》里說“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到東關看五猖會,過于嚴厲的父親突然要“我”背《鑒略》,背不出來就不許出門。后來雖然死記硬背完成了任務,但是當初的興趣已經減去了大半,這給“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創傷。還有作品《風箏》里,描寫哥哥虐待弟弟的情形。
求熱愛教育類的詩歌散文,急急急!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今天該由我們來把握時代的方向。
我們秉承的是天下最光輝的事業,
我們將托起明天的太陽!
清晨,我們穿行在學生早操的行列,
深夜,我們去宿舍看學生們是否睡著。
多少個春夏秋冬啊,多少個日日夜夜!
我們用青春和心血,滋潤著桃李芬芳!
白天,我們上好每一堂課;
晚上,我們伏案批改作業;
三尺講臺,演義我們人生的精彩,
放飛每一個少年,是我們最大的希望!
多少人青絲變成白發,無怨無悔;
多少年辛勤耕耘講壇,鞠躬盡瘁!
多少美麗的故事長久流傳,
多少棟梁之才在我們的澆灌下成長!
是春蠶,就應吐盡腹中絲,
是蠟燭,就該發出一片光。
傳道授業解惑,是我們肩負的神圣使命;
一雙雙求知的目光,等待著我們把他點亮!
我們用汗水,泛起希望的航船;
我們用粉筆,指明未來的方向;
我們把鳥兒送上藍天,
讓他們像雄鷹一樣翱翔在高天上!
我們的學校正蓬勃發展,
我們的事業正蒸蒸日上。
我們的教育,就是長江后浪推前浪,
我們要用拼搏,續寫未來的壯麗篇章!
愛崗、愛校、愛濟寧,
同志們,讓我們攜手并進,
一起把美好的明天開創!
注:學校團委舉行文藝活動,讓我寫一篇以“獻身教育,建設家鄉濟寧”為主題的詩歌朗誦,工作間隙,費了半天勁,拼湊了一篇,請大家批評!
說到現在的教育,結合自身的體會,我只想說:高中老師實在是太累太累了!特別是山東省的高中老師們!只是,這種感覺,不是此中人,怎解其中味?
體驗新版博客
2800字左右的關于教育與生活散文
前幾天,在廈門如如齋,和建松兄弟聊天。妻子談及從事10多年的工藝品行業,投入鍵派無數的心力,前景卻越來越渺茫,決心退卻,搞純藝術。建松說,去年他去了趟北京,圈內的朋友都以從事工藝品為恥呢。妻子一聽,更不是滋味。
聽聽別人的職業感言,想想自己,當了15年老師,又是何等滋味呢?除了尷尬,徒剩慚愧――一方面,自己從來不屑于當一個教書匠,分數和生命 的向往何干?另一方面,我又一直地做不好一個教書匠,懶散的天性總習慣于推開一切瑣務,孤獨地去和時光對晤,這樣教書怎么可能有好成績?
“起點決定今后交往的層次。”對于人與人的相識與交往,我是這么看的。其實,職業不也如此?從一開始,我就是沖著一份適宜的飯碗而來的,希望在“居易”的前提以及“靜獨”的空間里,把握自己的“歸隱人生”。可又何曾實現呢?先是不安靜,漸漸也越發不居易了,而且,師生之間難得的溫暖的情懷也早被分數這個魔王趕跑了。這個職業還有混下去的意思嗎?放棄,又怎么生存呢?十幾年來,我經常這么問自己,也做過許多嘗試,包括5年前投奔私立學校的匆促決定,到頭來,處境改變,可問題依然存在,而且以更尖銳的形式出現。我又當如何去面對?
不知道。
繼續煎熬吧。
回頭想想,從教15年,畢竟有些感慨。而且,作為一個人生的理想主義者,對于教育,我又是抱著怎么樣的理稿升賀想呢?
我在思索。
教育是關注而不是灌輸,是關懷而不是挑剔,是引導而不是強制,是互動而不是施壓。
老師的職責在于幫助學生走過這段艱難的求學與成長歷程,讓他們的知識、能力與心靈不斷充實與提升,并以一個更強大的自己去面對外在的世界,找尋人生的立足點。
教學的藝術在于通過有限的解說點燃學生心中無限的向往。
學校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促動師生共同成長。
學校在學生的成績和老師的待遇之外所提供的空間越大,給素質提升打造切實的舞臺,學校的前景就越遠大。
如果能在這樣的環境下以這樣的心態做一名老師,我想,才不愧為老師,才笑遲算真正擁有一份教育者的獨到的體驗。我呢,關注而已。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教育建設的散文名篇,朝花夕拾中涉及兒童教育問題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