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仇貓的原因:
1、幼年時魯迅以為它吃了他心愛的隱鼠。
后來知道了隱鼠是被長媽媽踩死的,但即使這樣,魯迅仇貓的感情非但沒有減淡,而是更深刻了。
2、貓有一副令人仇恨的媚態。
魯迅的《狗·貓·鼠》原文寫道:“它不是和獅虎同族的么?可是有這么一副媚態!但這也許是限于天分之故罷,假使它的身材比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種態度。”
3、貓欺負和折磨弱者。
《狗·貓·鼠》原文:“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
4、作者表面上討厭貓,實際上卻鞭撻了具有與貓類似習性的一類人,如當時社會上的一些“正人君子”、軍閥統治者的幫兇。
以動物喻人,以議論為線索,夾敘夾議,寓意深厚。
《狗·貓·鼠》是現代文學家魯迅于1926年創作的一篇散文。
這篇散文首先回擊了“現代評論派”對作者“仇貓”的誣蔑,揭露了他們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說明自己“仇貓”的近因,刻畫出“貓”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敘,交代了“仇貓”的遠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實質是縱惡養奸。
擴展資料:
魯迅仇貓的原因在他的散文《狗·貓·鼠》中說的十分清楚。
《狗·貓·鼠》全篇是針對“正人君子們”攻擊作者“仇貓”而引發的,攻擊者借“狗不是仇貓的么?”妄圖以此誣蔑魯迅是狗。
而魯迅立即從覃哈特博士《自然史的國民童話》一書中尋出狗貓結仇的故事,反戈一擊,把“現代評論派”之流暗喻為“沒眼力”的狗。
接著,將他們與動物比較,說:“蟲蛆也許是不干凈的,但它們并沒有自鳴清高;鷙禽猛獸以較弱的動物為餌,不妨說是兇殘的罷,但它們從來沒有豎過公理正義的旗子,使犧牲者直到被吃的時候為止,還是一味佩服贊嘆它們。
”從而深刻地揭露買辦文人“正人君子”的虛偽性。
在進一步寫到仇貓的遠因時,作者回敘了兒時聽了祖母講述的貓教老虎本領而留一手的故事,讓人認識了貓的狡猾。
再通過對鼠的描寫,表現了對大老鼠損人的厭惡和對“只有拇指那么大”又不害人的隱鼠的同情,而當他知道被自己救活的隱鼠“被貓吃去了”以后,便立即感到“憤怒而且悲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狗·貓·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