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很多,我給你比較典型的
記敘文
桃花源記 東晉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
陶淵明像(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 (wèi )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者。
散文李斯,秦,《諫逐客書》
賈誼,西漢,《過秦論》
屈原,戰國楚,《離騷》
曹植,三國魏,《白馬篇》
劉義慶,南北朝,《世說新語》
江淹,南北朝,《別賦》
陶淵明,東晉,《歸去來兮辭》
歐陽修,宋,《醉翁亭記》
蘇軾,宋,《前赤壁賦》
蘇軾,宋,《后赤壁賦》
蘇軾,宋,《颶風賦》
揚雄,西漢,《甘泉賦》
揚雄,西漢,《河東賦》
司馬相如,西漢,《子虛賦》
司馬相如,西漢,《上林賦》
司馬相如,西漢,《大人賦》
王褒,西漢,《僮約》
陳子昂,唐,《修竹篇序》
王勃,唐,《滕王閣序》
范仲淹,宋,《岳陽樓記》
柳宗元,唐,《小石潭記》
議論文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求中國古代記敘散文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