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
我可還沒成為養花專家,因為沒有工夫去作研究與試驗。
我只把養花當作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花開得大小好壞都不計較,只要開花,我就高興。
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兒們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沒有它們的運動場。
花雖多,但無奇花異草。
珍貴的花草不易養活,看著一棵好花生病欲死是件難過的事。
北京的氣候,對養花來說,不算很好。
冬天冷,春天多風,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傾盆;秋天最好,可是忽然會鬧霜凍。
在這種氣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養活,我還沒有那么大的本事。
因此,我只養些好種易活、自己會奮斗的花草。
不過,盡管花草自己會奮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滅,它們多數還是會死了的。
我得天天照管它們,象好朋友似的關切它們。
一來二去,我摸著一些門道:有的喜陰,就別放在太陽地里,有的喜干,就別多澆水。
這是個樂趣,摸住門道,花草養活了,而且三年五載老活著、開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亂吹,這就是知識呀!多得些知識,一定不是壞事。
我不是有腿病嗎,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
我不知道花草們受我的照顧,感謝我不感謝;我可得感謝它們。
在我工作的時候,我總是寫了幾十個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寫一點,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環,把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結合到一起,有益身心,勝于吃藥。
要是趕上狂風暴雨或天氣突變哪,就得全家動員,搶救花草,十分緊張。
幾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搶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熱汗直流。
第二天,天氣好轉,又得把花兒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熱汗直流。
可是,這多么有意思呀!不勞動,連棵花兒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么?
送牛奶的同志,進門就夸“好香”!這使我們全家都感到驕傲。
趕到曇花開放的時候,約幾位朋友來看看,更有秉燭夜游的神氣——曇花總在夜里放蕊。
花兒分根了,一棵分為數棵,就贈給朋友們一些;看著友人拿走自己的勞動果實,心里自然特別喜歡。
當然,也有傷心的時候,今年夏天就有這么一回。
三百株菊秧還在地上(沒到移入盆中的時候),下了暴雨。
鄰家的墻倒了下來,菊秧被砸死者約三十多種,一百多棵!全家都幾天沒有笑容!
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實,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
[賞析]
成功的文學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字面之外還有一層意思,也就是古人說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似乎作家并不曾要表達這種意思,是我們在閱讀時體味到的。
這篇散文的題目是“養花”,全篇也沒有一處離開養花。
但是,在字里行間,我們又聽到作者另一個聲音:“生活是多么有趣啊!生活是多么美好啊!”它簡直就是一篇生活的贊歌,洋溢著對美的事物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作家只字沒有提到這個意思,可是每個字又都包含著這個意思。
這篇散文因為有了這樣的弦外之音、韻外之致,才會讓人感到味之不盡,富有魅力吧!
這種弦外之音是打哪里來的呢?它是打作者的心里傳出來的,它是作者的心聲,它不是硬塞進去的,不是技巧,不是寓言之類的“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
“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從水管里流出來的是水。
”心靈中沒有的東西不可能流淌于筆端。
若是老舍先生不是這般打心眼里熱愛新生活,若是他沒有那樣一棵善良、美好的心靈,他是發不出這樣的弦外之音的。
他心地太美、太善良了,他太愛美好的東西了。
他看著一棵好花生病欲死就難過;搶救風雨中的花草,累得腰酸腿疼、熱汗直流,他感到說不出的有意思;他甚至會感謝起花草來,因為它們給了他快樂……散文中流露出的對美好事物的熱愛正是源于老舍的那顆美好的心。
所以,文學創作塑造的第一個形象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
創作就是把自己的心打開給人看。
以抒情為主的散文、詩歌尤其是這樣。
只有美麗的心才能唱出美麗的歌。
藝術的修養離不開人格的修養。
陸游說寫詩的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意思吧。
《養花》寫得非常自然、流暢,像是面對朋友隨隨便便講出來的,像是清泉自然而然流瀉出來的,看不到一點刀斧痕跡。
然而,它又很講究結構、講究布局。
全篇不離養花,層次十分分明,或談養花的愛好,或談養花的辛苦,或談養花的快樂,或談養花的憂傷……有對比,有變化。
最后一段,寥寥數字,畫龍點睛,明確題旨,收束全文,使全篇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有功夫,卻又似乎不見功夫,自然天成,這才是為文的最深的功夫呢!
課文提綱:
深 (情) 有喜有憂,有笑有淚(5,6) 陶冶情操, 情感得到升華!
有花有果,有香有色(1,2) 樂趣
淺 收獲 既需勞動,又長見識 (2,3,4) 體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