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散文,因為它不正式,不承載多少偉大思想、跌宕故事,像一場下午的談天。
在散文里作者自覺不自覺都要透露出生活中的他怎樣行事,有什么愛好,在什么地方生氣,又在何時惆悵,他所遇見的人與事,是怎樣的狀態,而這些人與事又怎樣參與進他的人生。
這是私人化的域場,是最貼近生活本身的狀態,是人人都可親近的文體。
散文是自戀的,也是平等的。
它不要求你有多少深厚的知識,也不強求你有怎樣離奇的經歷,你可以寫的很瑣碎,很細致,也可以寫的結構完整,滴水不漏,每一個人,即使寫不好一篇小說,但都可以提筆去寫一篇散文。
散文真正的好處,是在它抓住時間,那些放在記憶里會被吹散熄滅的故事、情緒,被文字定格下來,從時間的河流中提取保存,脫離控制,對自己是一種滿足和交待,對他人,更是一處別樣的風景。
人與人,生活與生活,相同又不相同,散文提供了這些微妙的差別,并且永無止境的持續下去。
朱天文說,“生活當中,不知有多少這樣一刻,想留留不住,像京戲里緊鼓密鑼碰鏘一停、亮相,像抽刀斷水——水更流。
我非常悲哀地發現,稍縱即逝,除了提筆,幾乎沒有任何方式可以留住。
若有所謂寫作動機,或者我為的就是這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為什么要寫散文散文的閱讀價值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