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雨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一種自然景觀。
每當下雨時,文人墨客往往將雨當成一種自然景象來觀賞。
朦朦細雨、傾盆大雨、暴風聚雨……各種各樣的雨態以及風聲雨聲、電閃雷鳴的氣勢和聲色,很容易使文人墨客觸生情,涌動文思。
所以古人常常將對雨的觀察和感悟賦予詩文。
步入華夏民族的文學長廓,寫雨的詩文數不勝數,而且不乏名篇佳句。
從《詩經》中的“甘雨時降,萬民以嘉,謂之醴泉”(《爾雅》)、“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鄭風•風雨》),到五代韋莊的“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菩薩蠻》),唐杜甫的《春夜喜雨》、韓愈的《初春小雨》及宋代曾幾的《蘇秀道中》、蘇軾的《有美堂暴雨》、秦觀的《春日》,再到清代鄭燮的“小樓忽灑夜窗聲,臥聽瀟瀟還淅淅,濕了清明”(《浪淘沙•暮春》),等等。
或借雨起興,或直接寫雨,或描摹雨中之景,或借雨寫離愁別緒,琳瑯滿目,不一而足。
下面所選的同題散文《雨》,`兩篇大家手筆,一種人文情懷,都賦予“雨”以特殊的意象和豐富的內涵。
雨
巴金
在一個城市里住了三個月,現在要搬到另一個更熱鬧的城市去了。
不湊巧搬家的前一天落起雨來。
這雨是從正午開始落的,早晨太陽還從云縫里露過面。
但是報紙上“天氣預報”欄里就載了落雨的事情。
一落雨,就顯行凄涼了。
雖說這地方是一個大港,每天船舶往來不絕,但是我住在僻靜的山上,同熱鬧的街市和碼頭都隔得很遠。
山上十分清靜。
在我的房里只聽得見下面濱海街道的電車聲,和偶爾響起來的小販車上的鈴聲。
電車聲也并不顯得吵鬧,而且不多。
我的房里有兩面窗。
打開正面的窗望出去,望得見海,推開側面的窗,下面就是下山的石級路。
每天經過這石級路的人,除了幾個男女學生外,就少到幾乎沒有。
而且學生是按照一定的時間走過的。
有時我早晨起得較晚,就可以在被窩里聽見女學生的清脆的笑聲。
山下的房屋大半是平房,就是樓房也只有那么低低的兩層。
日本的房子矮得叫人發笑。
但是因此我每天可以在房里望見海上的景象,沒有高聳的房頂遮住我的眼光。
輪船開出去,就似乎要經過我的窗下。
而帆船卻像一張一張的白紙在我的眼前飄動。
其實說飄動,并不恰當,因為帆船在海上動,我的眼睛不會看得清楚。
在那些時候海的顏色總是淺藍的。
海水的顏色常常在變換,有時是白色,有時深藍是和黑夜的天空差不多。
在清朗的月夜里,海橫在天邊就像一根明亮的白帶,或者像一片發這的淺色云彩。
初看,絕不會想到是海。
然而這是的海卻是最美麗的。
我只看見過一次,還是在昨天晚上。
恐怕一時不會再看見了。
本本以為今晚還可以看一回,但料不到今晚卻下了雨。
雨一下,海就完全看不見了。
我滅了房里的電燈,推開窗戶去看外面。
只有星星似的燈光嵌在天空一般的背景里。
燈光因為雨的緣故也顯得模糊了。
別的更不用說。
外面風震撼著房屋,雨在洋鐵板的屋頂上像滾珠子一般地響。
今晚不會安靜了。
但這些聲音卻使我的心更加寂寞。
我最不喜歡這種好像把一切都埋葬了的環境。
一遇到這個我就不舒服。
這時我的確有點悲哀,但并非懷念過去,也不是憂慮將來,只是因現在的環境引起的悲憤。
這意思很容易明白。
我并不是看見花殘月缺就會落淚的人。
雖然明天便要跟一些人、尤其是三個月來和我玩熟了的幾個小孩分別,而且以后恐怕不會再來到這個地方,但我也沒有多大的留戀。
因為我心里已經裝滿了許多許多的事情,似乎再沒有空隙容納個人的哀愁。
因這風雨而起的心的寂寞,我是有方法排遣的。
一個朋友最近來信說我“最會排遣寂寞”。
他似乎只知道我會拿文章來排遣寂寞。
其實這只是方法的一種而已。
不過這三個月來我就只用了這個方法,因此才有在《點滴》的總名稱下面寫出來的十幾篇短文。
明天我就要離開這里。
今天上午我的叫做《點滴》的小書也編成寄回上海去了。
這本小書是我三個月來的一點一滴的血。
血這樣流出是被賤賣了。
另一個朋友常常責備我“糟踢”時間,他自然很有理。
我里面也附了幾篇從前在北平或者上海寫下的補白之類的東西。
這些文章和明朝人的作品不同,句句是一個活著的現代青年的話,所以我喜歡它們。
我正要放下筆,側面的窗外響起了木屐的聲音。
從那細小遲緩的肢步聲,我知道是一個女人從下面上來走過石級路往山后去了。
在這樣的雨夜,還去什么地方呢?我這樣想。
過路人自然不會知道。
腳步聲寂寞地響了一會兒,仿佛連那個女人的喘息也送到了我的耳邊。
于是聲音消失了。
接著是一陣狂風在屋后的山茶樹和松林間怒吼,雨不住地像珠子一般落在屋頂上面。
1935年2月在日本(選自《海行雜記》)
雨
樓適夷
窗外,下著雨。
這樣滂沱的大雨繼續有好幾天了。
壁上苔痕漫漶,把室內的光線涂得更暗淡了。
弄堂口積滿了水,我不能出去;不過,我也不想出去。
這小天地足夠容納我了。
況且,室內除掉我,還有我的貓,它蹲在我面前,以爪子擦擦臉,它也給大雨阻住了,否則盡可在外邊撒野的。
現在,只有我們兩個,我們是寂寞的。
它瞪著眼看我,我也瞪著眼看它。
它的眼光是多么的慈和,親切,充溢著愛和同情,這是我在人群中從來沒有看見過的.它的眼珠似乎消溶成一泓水流,在這水波里映出我自己的影子。
縱若,我不懂它的言語,它也不懂我的言語、不過,我們會通過相互的愛而彼此了解的。
它走近我,以舌子舔舔我的皮鞋,咪咪的叫著。
我知道它,它是愛護我的。
我很奇怪,正當人們擾擾不已的時候,料不到人與獸之間卻會消除去言語的隔閡而相互撫愛,相互了解的。
這使我忘卻外面的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一切惡行。
室外的一切都遙遠了,模糊了。
外面的雨更大了.宛若創世紀里上帝膺懲世人的那股大水,我們就像坐在諾亞的小船上,離去這個沒有愛的罪惡的世界……
為什么獨有人與人之間不能產生相互的愛呢?我親眼看見有個佩勛章的人,雇用了一群十多歲的少年,日夜教他們怎樣打人,怎樣殺人。
我更親眼看見就是他們隊里的一個,不眨眼殺掉一個樸樸實實的鄉下佬。
為什么要使他們受這樣的教育呢?在他們沒有知道愛之前,卻學會謀害別人了,在他們沒有產生同情之前,卻已會欺侮別人了。
我也親眼看見人是怎樣被人毆打的,拳捶著,足蹴著,難道他們不知道被打的也是人,也是和自己一樣的人么?所有的文明和教育都是錯誤的。
我們要再出發,從愛的基礎上出發。
這樣,人類的生活才會變得有意思起來……。
外面的世界是可怕的。
只有這方小天地里充溢了愛與和睦。
它看著我,我看著它。
我們兩個往來,從沒有想到彼此謀害,妒忌,詛咒和誹謗。
所有的惡行都是不存在的。
縱若,我們是寂寞的,但是我們有愛,有可以向外面人類驕矜的愛來彌補這樣的缺陷的。
我真希望:我們屋子就是諾亞的小船,我們就是諾亞藏著的兩種生物。
小船載著我們避去上帝予以人類的災厄慢慢遠去,往虹之國,云鄉,雨榭……。
雨太大了,雨里的水聲嘩啦嘩啦的。
我們更挨近在一起。
它跳到我膝頭上,在懷里躺下來。
我撫著它,它舌子舔舔我的手背。
我們之間有一種不可言說的溫暖,這溫暖使我們能忍受一切,那無止的寂寞,那窒人的潮氣,那難以排遣的悒郁……。
讓我們這條小船航得遠遠的,讓更大的雨水來洗滌這個骯臟的世界吧。
(選自《落葉集》,花城出版社1992年)
注:樓適夷(1905-2001),浙江余姚人。
早年留學日本,1931年回國,從事左翼文化活動。
1.請結合兩篇文章中的信息,簡要回答 “雨”各有哪些象征意義。
2.“雨”在兩篇文章中都起到了結構連綴的作用。
請你結合各自的文意,作簡要分析。
3.請你就文章的主題談談兩者的異同。
[參考答案]1.(1)巴文:雨象征著凄涼與愁苦;樓文的雨象征著:①陰郁濕冷;②陰雨如晦的年代;③彌漫的罪惡(均需概括有關段落詞句作答)。
2.巴文:作者以“雨”為具象,采用了電影中分鏡頭的表現手法,從“我”的角度展開描寫,通過心境與環境的片段組合,突出文章的特點。
開篇是“近景”,寫落雨后的小城和靜的小山 ,接著是“中景”寫“我”屋外山下的石級路和山下的平房;再下去寫“遠景”,即窗外的景色:帆船、海水、陰雨下的大海等。
樓文:以“雨”作為貫穿全篇的意象,與作者郁悶的心情相照應,并對照襯托出小屋的溫情;同時,由大雨聯想到創世紀的大水,進而聯想到“方舟”。
3.相同點:都描寫了自己對“雨”的感受,對寂寥生活的感悟。
如巴文中“寂寞”、“不舒服”“悲哀”;樓文中“寂寞”一詞在文中出現了三次:貓的寂寞是因為它找不到同伴,只有陪伴主人;人的寂寞則是自甘寂寞,因為同類讓他感到隔膜,失望。
不同點:巴文通過對海邊景物的描寫和寂寞生活的暗示,抒發了自己的憂國憂民和將離別朋友的黯然神傷之情。
樓文所寫的則是一個雨天里的生活和思緒。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求寫雨景抒雨情的5首詩歌和3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