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密林中》已經超越了以往“惡”的命題。
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已讓它擺脫善惡的界定而達到一個更為深刻的層次。
表達了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編造自己的謊言,令事實真相不為人所知,電影羅生門就是據此改編的,
二、延伸:
《密林中》講述了一段撲朔迷離的案件。
作者通過多襄丸,女人,丈夫等人之口分述了一個案情的經過。
在他們的敘述中我們勉強可以看出事情發展的大致框架,但其中又多有出入,耐人尋味。
在文中,多襄丸和女人都承認是自己殺了武士,但武士卻借巫女之口澄清自己是自殺。
這毫無疑問是其中有人在撒謊。
而當我們仔細比對他們的敘述,不難發現他們說的每一處細節都不可盡信。
于是就有人把這種結果看作是逐利的體現而將其定義為“惡”,認為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在為自己的責任開脫,并將《密林中》也看作是一篇揭露人性丑惡的文章。
但我卻并不這么認為。
我覺得這種現象正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是由于自我意志而產生的不自覺的自我美化。
個中區別就在于:前者是“人為”,而后者是“自然”。
換句話說,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沒有說謊,每個人對現實的敘述都會有所偏差,當這種偏差沒有“惡”的成分,而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衛的時候,我們也就無可指摘。
文章的精妙之處也正在于此。
作者沒有在最后說明故事的真正原委,沒有人知道是誰殺了人,于是在擺脫了這種道德評判的束縛之后我們發現:小說中的每一個人都在做同一件事——對客觀現實進行自我敘述。
沒有罪人,卻每一個人都有罪,一種原罪。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芥川龍之介的《密林中》到底表達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