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 《世界文學》(雙月刊),是中國文藝界專門譯介外國文學的重要刊物。
1953年7月,由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中國作家協會前身)創辦。
為了紀念魯迅先生,繼承他30年代創辦老譯文雜志的傳統,刊物當時定名《譯文》(月刊),并由魯迅創辦《譯文》時的戰友茅盾擔任首任主編。
1959年,刊物改名為《世界文學》,以一定的篇幅發表中國學者撰寫的評論。
1964年改由中國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今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辦。
“**”前,它是我國唯一一家介紹外國文學作品與理論的刊物。
“**”期間一度停辦。
1977年恢復出版,內部發行一年,1978年正式復刊。
它的歷任主編都是我國文化界享有盛名的人物,繼茅盾之后,分別為曹靖華、馮至、陳冰夷、葉水夫、高莽、李文俊、金志平,現任主編是黃寶生。
它的編輯委員會由我國熟悉外國文學的專家、作家和翻譯家組成,擔任過編委的有茅盾、周揚、鄭振鐸、洪深、姜椿芳、董秋斯、曹靖華、蕭乾、麗尼、蕭三、馮至、莊壽慈、朱海觀、鄒荻帆、樓適夷、包文棣、孫繩武、李芒、楊周翰、張羽、馮秀娟、蘇杭、唐月梅、王佐良、林一安、羅大岡等,至今仍在擔任編委的有戈寶權、卞之琳、葉水夫、申慧輝、呂同六、許鐸、余中先、李文俊、李政文、陳冰夷、張黎、嚴永興、季羨林、金志平、高莽、黃寶生。
創刊以來,《世界文學》堅持為發展我國文化事業,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面向我國廣大讀者,尤其是創作界、理論界、大專院校文科師生及外國文學愛好者,介紹過大量具有一定審美和借鑒價值的各種體裁的外國文學名篇。
許多外國著名作家,都是最先由《世界文學》加以介紹的。
據統計,《世界文學》已譯介過一百一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學作品。
【刊物內容】
《世界文學》除刊載外國優秀的文學作品外,還辟有文化交流、國外通訊、評論、文摘、書評、譯壇縱橫、外國文學翻譯出版漫筆、作家談創作、編譯者序跋、外國文學資料、世界文藝知識、文學史話、作家逸事、中外作家答本刊問、中國作家談外國文學、中國詩人談外國詩、世界文壇熱點、中國文學在國外、世界文藝動態等多種欄目,并發表外國文學名著插圖選登、美術作品和作家肖像。
世界文學雜志社還出版介紹世界各國文學現狀的雜志《外國文學動態》,編輯過《世界文學叢刊》十五種、《世界文學小叢書》十種、《〈世界文學〉30年優秀作品選》(小說、散文類)、《外國優秀散文選》《世界文學精粹40年佳作》和其他選集。
最近二十年來,國內直接出版翻譯作品的出版社越來越多,出版速度也越來越快,而《世界文學》受到篇幅、出版周期等因素的限制,只能依靠編輯部人員的研究水平和文學判斷能力,力圖尋找一些經得起時間積淀的考驗,能夠體現出世界文學歷史發展方向,真正值得介紹給中國讀者的作品。
尤其那些篇幅比較小一些的中短篇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紀實文學等體裁的作品。
《世界文學》內容豐富、譯文忠實、品位高雅、文圖并茂,長期以來深受國內廣大讀者喜愛,對繁榮我國社會主義文學,提高中華民族整體文化水平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刊物影響】
《世界文學》在海外也享有盛譽。
它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及地區的文學界、學術機構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協作。
除港、澳、臺以外,它還在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德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擁有訂戶。
《世界文學》經常得到國外友人、著名作家甚至國家元首的贊賞。
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整個世界的文化越來越體現出商業化的傾向,閱讀——尤其是文學閱讀越來越讓位于視聽媒體的傳播。
國內也已發生此類的轉向:文學不再作為人們業余享受的主要精神食糧和娛樂形式。
在這一文化轉型的大環境中,《世界文學》并不隨著世俗趣味的改變而改變自身原來的辦刊方針,而是堅信,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人們文化結構多層次多差異的國家中,《世界文學》應該為那些渴望了解世界各國的經典文學、了解各國文學發展動向的人們,保留一個窗口,提供一片風景。
從2002年的第5期起,《世界文學》連載了文學資料“世界文學五十年”大事記,結合《世界文學》辦刊五十年的風風雨雨,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回顧了世界各國五十年中的文學大事,力圖為讀者提供一幅世界文學的大致面貌。
這一資料得到了一些讀者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