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的:總領全文,引出下文
中間的:承上啟下(或者單單承接上文,或引出下文)
結尾的:總結全文。
視具體情況而定先整體后部分、先概括后具體、先具體后總結、總—分—總、總—分、分—總、倒敘,如果是時間順序,就有按早上、中午、晚上;或前天、昨天、今天;或者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說明文的一般結構和思路
說明文一般結構形式為:先對說明的對象作總的概括介紹,然后導入具體說明。
一、概括介紹的方式
1.概述式
開頭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事物的概況,給人以總體形象。
如《故宮博物院》是這樣開頭的: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紫禁城。
現在人們叫它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
是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了。
開頭介紹了故宮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名稱、性質和年代。
通過概述的介紹,我們可以大致了解故宮博物院的概況。
2.描述式
開頭描寫事物的特征或狀態,讓讀者有一個直觀的總體認識。
如《中國石拱橋》開頭是這樣描述的:
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古代神話里說,雨后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
我國的詩人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臥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長虹臥波”。
開頭描述石拱橋的重要部位“橋洞”的狀態特征,然后用神話傳說和詩人對石拱橋的描述補充說明這一特征。
3.設問式
開頭設問,能激發讀者了解知識的欲望和興趣,急切了解事物或事理。
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第一段。
由描述紅花的鮮艷和美麗,自然提出“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問題,讓人們隨作者的具體解說了解其原因,探尋其知識。
4.定義式
開始對事物下定義,提示事物內涵(本質特征)和外延(包含的范圍),讓人了解事物的本質。
如《統籌方法》開篇是這樣定義事物的:“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它的實用范圍極其廣泛。
”
二、具體說明的結構思路
說明文的結構由事物的性質確定,一般來說,確定它的結構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1.按說明對象的自身條理性來安排結構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條理規律,把握了這種規律并據此安排結構,能使說明的內容井然有序,條理清楚。
一般來說,運動、變化、發展的事物,它的條理性表現在時序上,不同時間有不同的形態,說明時可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
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就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的,先寫文字產生和出現書籍的雛形,再寫正式的書籍,最后寫現代的書籍,從而說明了書籍演變發展的過程。
處于靜止狀態的事物,如建筑群、名勝古跡、物品等,常常從空間位置上體現它的條理形。
說明這類事物,宜按空間順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內進行說明。
如《故宮博物院》說明一個古代建筑群,這個建筑群處在一定的空間方位上,排列有序,內部建筑有主有次。
文章按照空間位置,先寫外部城門,后寫城內建筑,寫內時先寫主,后寫次。
整篇文章層次井然有序。
2.按人們對說明對象的認識規律安排結構
對讀者陌生以及讀者難以理解的說明對象,說明時常常由具體到抽象,由表面現象到內在事理。
由個別推及一般。
在具體說明中,宜先寫狀態,后寫功用或成因,最后揭示性質特征。
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說明文,具體說明部分先說一種現象:傳說約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把俘虜的奴隸投在死海里,但奴隸卻安然無恙。
然后解釋原因,這是因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
接著進一步解說死海的成因,說明時先敘事,后說它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
這樣說明,讀者易于理解。
對讀者并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說明時可先說一般,再敘說個別現象。
這種寫法宜先寫性質特征,后寫狀態,人們可先獲得事物或事理的總體認識,然后具體理解。
如《蘇州園林》,一般讀者都知園林這一事物,但蘇州園林與其他園林有所不同,因此,寫作時宜先說出它與其它園林不同的性質特征,然后具體說它的形態。
這種結構安排有利于讀者盡快地認識事物。
說明文的結尾一般是自然結束,說明清楚了,文章就結束了。
有的說明文最后再次歸結特征,有利于讀者區別事物。
如《故宮博物院》最后寫道:“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墻,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
這樣宏偉的建筑群,這樣和諧統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驚嘆。
”結尾直接點出了故宮建筑群的特征:宏偉、和諧、統一。
有的說明文,結尾作一些補充性的說明,或開拓讀者的視野,或增強說明的準確、嚴密程度。
如《看云識天氣》結尾是這樣寫的:“在某些情況下,看云識天氣往往要受到限制,因而,還是要依靠天氣預報。
”這一補充,比較全面地說明了“看云識天氣”的作用,增強了說明的科學性。
議論文結構
1.基本結構是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2.可分兩大類
a.縱式:逐層深入的論述結構
例1.“層層深入”式,先提出論點后,先從消極方面論證,然后進一步從積極方面論述.
例2.“起錄轉合”式:開頭破題,引出論述問題;接著承接開頭,闡述所論述的問題;“轉”是雙各個角度證明論點;最后歸結,就是“合”。
b.橫式:并列展開的論述結構
例如:
有“總論——分論——總論”式,先提出論點,而后從幾個方面闡述,最后總結歸納;
有“總論——分論”式,先提出論點,然后從幾個方面論證。
有“分論——總論”式,對所要論述的總是分幾個方面剖析,然后綜合歸納出結論。
總之,分析議論文的結構,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層次間的內在聯系,還要注意文章中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段,過渡句以及過渡詞語。
記敘文的結構和寫法開頭和結尾
開 頭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開頭是很重要的。
文章有了好的開頭,不僅能帶動全篇,使文章順利展開,而且能抓住讀者,引人入勝。
古人說的文章的“鳳頭、豬肚、豹尾”就含有這個意思。
這里,向大家介紹幾種比較好掌握的記敘文的開頭方法:
一、開門見山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敘述法
《揮手之間》的開頭,交代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從青涼山望下去,見有不少人順著山上大路朝東門外飛機場走去。
”
《記一次乒乓球賽》的開頭,交代了時間的人物、起因和時間。
(2)開門見山、揭示主題的點題法
《背影》一文的開頭寫到:“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
《白楊禮贊》一文開頭就說:“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
《美好生活的剪影》的開頭使用的也是這種方法 。
(3)把事情的開頭作為文章開頭的自然起筆法
一篇題目是《記一堂生物課》的作文開頭是這樣的:“上課鈴聲響了,大家都走進了生物實驗室。
”
二、非開門見山法
這里所說的“非開門見山法”,并非無“門”,而是使用寫作技法(如議論、描寫、抒情、引用等)、修辭方法(如設問、比喻等)或其它的方法(如設置懸念等)把“門”裝飾的更美一些,使文章更添文采,進而更深刻、更生動地表現主題,更引人入勝。
如:
(1)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的描寫法
《驛路梨花》的開頭描寫了自然環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
”渲染了哀牢山中深遠迷茫的氣氛,對后文寫邊疆軍民助人為樂的感人事跡起了襯托的作用。
例文《逝去的歲月》、《分房》開頭使用的是這種方法。
(2)深化主題的議論抒情法
課文《誰是最可愛的人》、例文《不尋常的考試》都是用了這種開頭方法。
(3)名言、警句、詩歌的引用法
《人民的勤務員》的開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這是雷鋒日記中一段著名的話,以這段話開頭,對后文記述雷鋒的事跡,無疑是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冰心的《每逢佳節》一文開頭引用了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入題新穎、感情真摯,點明了思念海外親人的題旨。
(4)引人入勝的提示法
《第二次考試》的開頭提出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引起讀者的注意,自然會使人想到:“這是為什么?”急于從后文中尋找答案,因而增強了文章的吸引力。
(5)吸引讀者的設問法
有一篇作文的題目是《我的家鄉》,它的開頭是這樣的:“朋友,你到過我的家鄉嗎?你登過我家鄉的山、游過我家鄉的水、吃過我家鄉的肥鯉魚嗎?”
文章開頭的寫法是多種多樣的,這里不過提示了其中常見的幾種。
在寫作當中,有時并不能單一地使用某一種方法,而是幾種方法兼而有之。
究竟使用什么方法開頭,要從文章的整體構思出發考慮,要從表現中心思想的需要出發,通篇安排整體設計,選擇最恰當的開頭方法。
結 尾
與開頭一樣,文章的結尾也是相當重要的。
成功的結尾,能使讀者更深入、更透徹地理解文章內容,進一步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結尾,能喚起讀者的思考與共鳴,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結尾當如撞鐘,“清音有余”。
選擇結尾的方法,也必須從全局來考慮,要使記敘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結構首尾呼應,以求得更好地表達中心,達到寫作的目的。
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結尾方法。
(1)自然順暢的結果交代法
聶華苓的《人,又少了一個》,寫了一個女乞討者三年前后的不同形象與神態,表現了人格的墮落這一深刻的主題。
文中作者未加任何評論與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記述了事件的經過。
結尾寫道:“砰地一聲,大門被踢上了。
那女人回過頭來,冷笑了一聲,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
她已經不認得我了!”這一不加修飾的自然結尾,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思考余地,令人回味無窮。
例文《記一次乒乓球賽》使用的也是這種結尾方法。
(2)照應開頭的首尾呼應法
結尾要呼應開頭,這是記敘文的一般寫法,很多文章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郭沫若先生的《白鷺》一文開頭就說:“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
”結尾又說:“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
”“白鷺是詩”,這一不尋常的比喻,特別是結尾具體化為“散文詩”,突出了白鷺的平凡而美好、樸素而高潔的特點,贊頌了白鷺的美。
(3)畫龍點睛的全文總結法
這種方法,一般是用議論或抒情的方式概括全文中心或對文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評論。
《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的結尾段就屬于這種類型,這段文字兼用議論與抒情的方式結束全文,最后一句話點題:“你一定會深深地愛我們的戰士,——他們確實是我們最可愛的人!”例文《春天的色彩》、《分房》的結尾也是這樣的。
有時,用來總結全文的還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詩句,這樣的結尾更是言簡意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驛路梨花》的末段“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話‘驛路梨花處處開’。
”
(4)含蓄深刻的啟發聯想法
魯迅先生的《故鄉》的結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段話含蓄、深刻,一語雙關。
啟發人們為創造新生活勇敢地開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華,體現了魯迅“韌”的戰斗精神。
例文《逝去的歲月》在結尾就做了這樣的嘗試。
(5)激勵讀者的感嘆法
有些文章結尾既不是總結中心,也不是啟發聯想,而是作者直抒胸臆,表達強烈的愛與憎。
《白楊禮贊》的結尾就大聲疾呼道:“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贊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樹吧,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文章結尾與開頭一樣,方法也是靈活多樣的,而且沒有固定的模式,以上提供的方法僅供參考,寫作時要根據內容與中心的需要恰當運用,不能生搬硬套。
v 寫作訓練 v
1.試以“愛說愛笑的爸爸這兩天怎么忽然變得少言寡語了呢?”為文章的首句,口頭寫一篇記敘文。
2.試以“最不愛唱歌的爸爸今天下班回來突然哼起了小曲”為文章的首句,口頭寫一篇記敘文。
3.試以下面一句話為文章的結尾,在其前邊寫一片斷,或描寫情境,或描寫人物心理。
“此刻,響亮的‘嘟嘟嘟’的汽車喇叭聲在她聽來,真好象一首歡快而悠揚的樂曲。
”
4.以下面一句話作為文章的結尾,寫一篇記敘文。
“唉,有些東西渴望得到它時,往往憧憬得無比美好,可一旦擁有后,才會發現,它給你帶來歡樂,同時也帶來煩惱。
”
5.檢查以前的幾篇作文的開頭和結尾,看看能不能修改得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