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qí)(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
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
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編輯本段基本資料
姓名:汪曾祺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20—1997 籍貫:中國江蘇高郵 汪曾祺從小受傳統文化精神熏陶。
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名家學習寫作。
他是跨越幾個時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說、散文、戲劇文學與藝術研究上都有建樹的作家。
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詩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個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個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發表小說《騎兵列傳》,1980年發表小說《受戒》,受到普遍贊譽,隨后一發不可收。
現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幾個作品集。
他的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其中《大淖記事》獲全國短篇小說獎。
他還寫散文、評論和劇本。
他與人合作改編、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觀眾的喜愛。
他的短篇散文《端午的鴨蛋》入選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課本。
編輯本段汪曾祺格言式名詩
1989年在上海從《新民晚報》上讀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知趣,特引用如下,供朋友們一讀: 我自寫作,原因無它:從小到大,數學不佳。
鉆研文學,讀書很雜。
偶寫詩文,幸蒙刊載。
百無一用,乃成作家。
弄筆半紀,今已華發。
成就甚少,無可矜夸。
有何思想?實近儒家。
人道其里,抒情其華。
有何風格?兼容并納。
不今不古,文俗則雅。
與世無爭,性情通達。
如此而已,實在無啥。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1940年開始寫小說,受到當時為中文系教授的沈從文的指導。
1943年畢業后在昆明、上海執教于中學,出版了小說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職歷史博物館,不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行至武漢被留下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文藝刊物工作。
他是跨越幾個時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說、散文、戲劇文學與藝術研究上都有建樹的作家。
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詩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個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個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發表小說《騎兵列傳》,1980年發表小說《受戒》,受到普遍贊譽,隨后一發不可收。
現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幾個作品集。
他的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其中《大淖記事》獲全國短篇小說獎。
他還寫散文、評論和劇本。
他與人合作改編、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觀眾的喜愛。
1956年發表京劇劇本《范進中舉》。
1958年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的農業研究所。
1962年調北京市京劇團任編劇。
1963年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的夜晚》。
“**”中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
80年代以后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受到很高的贊譽。
出版了小說集《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論文集《晚翠文談》等。
所作《大淖記事》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受戒》《異秉》等。
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里的人和事,在渾樸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干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
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
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
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于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
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
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
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美學價值。
他長于江南,定居于京城。
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
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于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