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技巧,提高答題效率。
閱讀散文,掌握一些常見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技巧,可以提高閱讀效率,提高答題的正確率。
常見的有:①比喻。
如“獸”“鬼”各指什么(《獸·人·鬼》);②反襯。
如《報秋》中用太陽花反襯玉簪花生命力之強;③對比。
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翹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燈籠草”,“凌空懸掛的黃瓜”,與“緊緊依靠大地,樸素沉著的青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④象征。
如《門》(2001年)中的“門”;⑤排比。
如“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季,領取生活”(《報秋》),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主旨起到了強化作用;⑥變換人稱。
用“我”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對話,拉近與讀者的距離,用“它”或“她”只是寫了不同人的感受。
瞻前顧后,分析句段關系。
閱讀散文時還要瞻前顧后,注意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前后勾連。
如《話說知音》(2002年),為什么說“知音的傳說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理清前四段之間的關系。
第一段寫自從有了關于知音的傳說后,人們對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寫了關于知音的傳說在歷代典籍中的記載。
綜合這兩部分,就回答了以上問題。
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閱讀散文還需注意文體特點。
敘事散文講求以小見大,形與神的關系是重點;寫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與景的契合是關鍵;詠物散文托物言志,盡可能體味象征手法。
但有一點更重要,那就是,閱讀鑒賞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發現“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智慧去解讀“作者心靈彈奏的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