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反應堆就是把氫一類的輕元素加熱到1億℃以上,使其原子核、電子分開形成等離子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原子核之間相互對撞,發生聚合,產生巨大的熱能,這些熱能可以用于發電。
ITER就是以實現這一技術為目的的設施。
ITER的燃料計劃用海水中蘊藏著的無盡的氘和氚。
熱核聚變反應堆的原理與太陽內部的熱核聚變反應相同,故熱核聚變反應堆又叫人造太陽。
在核反應堆里,要使核裂變剛好能維持下去,必須具備四個基本條件:① 必須使裂變材料多、而且集中;② 中子的泄漏少;③ 中子的非裂變吸收少; ④應該使中子有充分的慢化。
某些物質的原子核能發生衰變,放出我們肉眼看不見也感覺不到,只能用專門的儀器才能探測到的射線。
物質的這種性質叫放射性。
在大劑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對人體和動物存在著某種損害作用。
如在400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則人100%死亡。
照射劑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為零,但并非無損害作用,住往需經20年以后,一些癥狀才會表現出來。
放射性也能損傷遺傳物質,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使一代甚至幾代受害。
在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中,最典型的當數原子能發電,也稱核電。
如果說原子彈的爆炸是瞬間、不受控制地進行的鈾-235或钚-239核裂變鏈鎖反應的結果,那么原子能發電站利用的能量是來受控狀態下持久進行的鈾-235或钚-239核裂變鏈鎖反應。
一種可以人為控制核裂變反應快慢并能維持鏈鎖核裂變反應的裝置叫做反應堆。
放射性同位素發出的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會直接或間接地產生電離和激發等效應,利用這些效應,可以探測放射性的存在、放射性同位素的性質和強度。
用來記錄各種射線的數目,測量射線強度,分析射線能量的儀器統稱為探測器(probe)。
測量射線有各種不同的儀器和方法,正如麥凱在1953年所說:“每當物理學家觀察到一種由原子粒子引起的新效應,他都試圖利用這種新效應制成一種探測器”。
一般將探測器分為兩大類,一是“徑跡型”探測器,如照像乳膠、云室、氣泡室、火花室、電介質粒子探測器和光色探測器等,它們主要用于高能粒子物理研究領域。
二是“信號型”探測器,包括電離計數器,正比計數器,蓋革計數管,閃爍計數器,半導體計數器和契倫科夫計數器等,這些信號型探測器在低能核物理、輻射化學、生物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以及地質學等領域越來越得到廣泛地應用,尤其是閃爍計數器是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必備儀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