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女的傳說”:有的書上說,長廊是乾隆為他母親觀賞昆明湖的雨景雪景而建造的。
乾隆是清朝入關后的第四代皇帝,他酷愛園林藝術,又對母親非常孝順乾隆十五年,為了給母親六十大壽,他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擴展昆明湖,修建清漪園,在翁山上修建大報恩延壽寺,此后,改翁山為萬壽山。
乾隆的母親常在園中游覽賞景。
為了讓母親游圓不受雨雪日曬之苦,又能飽攬昆明湖的雨景雪景,乾隆便在萬壽山和昆明湖交界的岸邊設計修建了一條長長的游廊。
乾隆皇帝的母親喜歡聽故事,經常一邊在長廊中游覽,一邊讓宮女給她講各式各樣的故事聽。
有些她特別喜歡的故事,就讓宮女們反復地講。
時間一長,宮女們肚子里的故事講完了,以前講過的故事也記不清了,這可難壞了宮女們。
后來,她們想出了一個好法:將故事的內容畫在長廊兩側的梁枋上。
故事越講越多,梁枋上的人物故事彩畫也越來越豐富。
從此,宮女們再也不愁沒有故事給太后講了。
太后呢?因為年邁眼拙,看不清梁枋上的彩畫,對此竟毫無察覺。
據說,這就是頤和園長廊人物故事彩畫最初的來歷。
“長廊舞龍”:據說在慈禧登上佛香閣,向下一望,總覺得昆明湖邊缺點什么,就回頭問一個建園的老匠人:“這湖里、湖邊沒有龍?”老匠人見慈禧沉著臉問他,忙說:“回老佛爺,佛香閣上只有‘鳳尾廊’,湖里湖邊都沒有龍”慈禧一聽大怒,臉色煞白地命令:“把附近耍龍的百姓召來,讓他們在湖邊舞上幾天,不許停歇!我要看見龍。”這下可苦了那些舞龍的莊戶人。
他們拼出全力,從早上舞到天黑,又從天黑舞到早上。
累倒的不計其數。
一伙兒倒下了,一伙又咬牙替換。
慈禧一天只看半個時辰,但從不叫耍龍的人停歇。
那老匠人想著因為自己一時疏忽而連累了大家,如萬箭穿心。
苦想了三天三夜,也沒想出個法。
這天夜里他剛剛閉上眼,忽見走進來一位老人,口口聲聲向老匠人要口飯吃。
老匠人見是個要飯的,忙把一碗沒吃的肉面端來。
這白發老人看了會兒肉面,嘆了幾口氣說:“我心里堵的慌,吃不下去!”說完把肉面呀碗扣在飯桌上,從碗里取出幾根面條圍在那個低朝天的碗邊,嘆了幾口氣就走了。
老匠人猛然驚醒,原來是一個夢。
他回想著那位老人的面容、舉動,越想越象傳說中的魯班師傅。
他對著桌上的扣碗和碗邊的幾根面條思索起來忽然,他心里一亮:著底兒碗朝天的飯碗多象萬壽山呀!只碗邊的幾根面條多象一條龍,彎彎曲曲地圍在“山”下,面湯在面條邊濺了一片,多象昆明湖啊!為什么不設法修建個龍一樣的長廊呢!老匠人趕忙稟報慈禧說:“三個月內讓她看見湖邊的龍,還請求放了舞龍燈的窮苦百姓。
慈嬉放了舞龍燈的人。
馬上傳令,全國一流匠役再這里集中。
三個月過去了,當慈禧登上佛香閣,猛地發現昆明湖邊真的有一條長長“龍”。
這就是那個二百七十三間的長廊。
慈禧心滿意足地重賞了那位老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