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譯文
孔子說:“讀書人立志于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飯食為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了。”
二、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三、出處
《論語》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二、作品賞析
《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
三、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了《六經》。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了儒家經典《論語》。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其行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論語·里仁篇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