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頗能反映孟子散文結構嚴謹、中心突出、論點明確、說理充分、感情激越、氣勢磅礴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孟子要在與齊宣王的對話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就必須揣摸對方的心理,誘使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來談話.因此本文在寫作上比較曲折委婉,層層深入,而且說理既邏輯嚴密,又注意形象生動.①迂回曲折,層層深入,跌宕起伏.論述問題先從側面、遠處、外圍入手,逐漸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瀾起伏的論辯風格.本文意在宣揚王道,卻不直言王道,而以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發端.這個開頭既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文章產生了頓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駁辯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場鮮明的談話.孟子的答語既表明了對霸道的態度,又機智委婉地把談話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談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齊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備行王道的基本條件,借此打開話題,鼓起齊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興趣.接著又宕開一筆,先言“百姓皆以王為愛”,再為齊宣王辯解,使談話的氣氛趨向緩和,進入談話情境.再以“牛羊何擇焉”,詞鋒一轉,為百姓辯解.齊宣王只好無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齊宣王失去對王道的興趣.于是齊宣王贊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請教.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辯解,孟子的分說,交錯間雜,曲折起伏,頗有意趣,最終把齊王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到對仁的注意上.追答
孟子仍不直說自己的仁政學說,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要使齊王真正傾心王道,必須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對此,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卻故意不直說,欲擒故縱,先說五種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緣木求魚和鄒與楚戰,說明齊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氣勢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觀點.行文真是千回百轉,搖曳生姿.②氣勢浩然,邏輯嚴謹.本文鋪張揚厲,縱橫恣肆,各段之間又聯系緊密,一氣呵成.孟子散文的氣勢源于他堅毅的人格,他對自己的主張,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廣博的學問,氣盛則言宜,所以談起話來理直氣壯,剛柔相濟,詞鋒犀利.但本文不僅波瀾起伏,氣勢磅礴,而且邏輯上十分嚴密,一環扣一環,表面上散漫無紀,實則始終圍繞“保民而王”這一中心論點,層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齊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礎,進而論述不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不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論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開仁政藍圖,令齊王心動目眩,迫切希望實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齊宣王說出了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順理成章.③取譬設喻.孟子散文長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緣木求魚”“鄒人與楚人戰”等等,非常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地說明了道理.孟子這些比喻,并非實際存在的事物,而是憑空造說,帶有寓言性和夸張性,卻并不給人虛假之感,而是更顯道理之真,情事之實.此外,本文還在許多方面表現了孟子的論辯藝術和語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這種齊宣王親身經歷的事情說服齊宣王,不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動形象,而且也更有說服力,更易被齊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斷變化,大量運用排比句式,而且單句和排比句交錯使用,既有引經據典之句,更多明白淺顯之語,使全文筆勢靈活,文詞富贍.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就《齊桓晉文之事》一文談論孟子散文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