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雨巷》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人教版)第一單元,本課在教材中的第二課.課文通過寫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場景:一個細雨蒙蒙的日子,“我”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抒發了作者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也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一絲微茫的希望.學習本文應從誦讀體驗入手,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充分展開聯想,允許并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理解.二、設計理念: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激勵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主動發現探究,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激勵學生獨特的思路和想象,以自身的學習體驗交流思想,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討論中愉快地獲得知識與提高閱讀能力.三、設計思路: 以教材為例,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將文章視為一個整體,抓住主要問題以勾聯有關內容,準確把握內容,理解作者象征手法的運用,教學中運用誦讀聯想分析法把握文中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品味關鍵詞句,領悟其語言藝術內涵.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四、教學目標 :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新詩的特點、朦朧詩的一些表現形式. 2.要學生了解作者復雜、朦朧的感情變化及象征手法的運用. 3.通過本課教學,應使學生了解詩歌是如何透過意象來表情達意的. (二)過程與方法: 1.教師可以范讀課文,然后讓學生誦讀體驗并從中感悟詩人的情緒,從而把學生的思路引向課文. 2.引導學生的聯想能力,結合時代背景通過誦讀體驗,把思緒展開,進行探究式的個性化閱讀. 3.教師可以找一些關于朦朧詩歌進行朗讀,讓學生仔細比較體會和揣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應珍惜自己生活中的思想情感,能正確對待自己的現實生活. 五、教學重點、難點:(一)重點: 1.掌握課文誦讀的節奏并能準確朗讀. 2.通過意象把握意境. (二)難點: 1.讓學生通過誦讀體驗進行豐富的聯想,提高學生的個性閱讀能力. 2.使學生真正體會詩人的感情,理解作者是怎樣內心情感的. 3.讓學生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 六、教學方法: 1.誦讀感悟法:通過對詩歌朗讀讓學生談個人最初感受. 2.啟發式討論法:讓學生在啟發中找出詩中意象并討論其作用. 3質疑探究法:讓學生把握詩中“丁香姑娘”并作個人理解感受. 七、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1.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文,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 2.課前先找到詩的背景資料,準備上課時運用. 3.課前找一些優秀朦朧詩作導引誦讀. (二)學生準備: 1.課前認真通讀全詩,找出自己的疑問. 2.體會本文的寫作手法,并和其他詩作比較.八、課時安排:二課時. 九、教學步驟:第一課時一、導入課文:我們在前面學習了**的《沁園春·長沙》,從中體會到了當時的革命青年奮發向上的博**懷.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詩——戴望舒的《雨巷》,看看它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驚喜.
二、介紹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讓學生對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雨巷》寫于1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征詩.這首詩發表后,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三、感知并探討詩歌《雨巷》:(朗讀此首詩,讀完后談談對這首的初步印象)
1、放錄音,學生靜聽并作感受.
2、學生誦讀同時自我思考.
3、提問:大家感覺到什么了嗎?這首詩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歸納:詩很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不過這情感也很美.4、小結:對,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讓人感傷的東西有時也具有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無限豐富的.
5、這首詩低沉、哀怨和無奈,那么我們的感覺和體驗是如何獲得的?不管怎么說,詩歌總是依靠形象、意象來傳達思想感情的.下面我們來找找詩中究竟有哪些意象吧.
明確:一共是6個,主要是三個意象(景物).
第一個是油紙傘.作者并沒有對它作過多具體的描寫,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又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給人以風雨獨立的形象.這樣子,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迷夢意境.
第二個是雨巷.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三個是丁香.整首詩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系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詩中另外的物象還有籬墻.這個籬墻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凄涼的氛圍.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個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緒、動作、物態的詞.這些意象一起構成了全詩迷離飄渺的超然意境.6、提問:這首詩的顯著特點,你認為是什么?
明確:朦朧.整首詩都籠罩在朦朧的意境之中.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采用了六種意象(或者說是景物).四、熟讀本詩,并背誦. 第二課時一、導入課文:1、朗讀與背誦檢查.2、引入:詩中寫到了人——姑娘,其用意何在呢?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二、分析姑娘的象征含義:
1、思考:在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重要的一個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等意象都是為了表現這一形象而服務的.那么詩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著什么?
明確:詩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的一個姑娘,但這個姑娘同時又帶著淡淡的憂愁,正如作者所說的“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時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連這最后的一點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舊彷徨在這雨巷,仍舊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般的/結著愁怨的姑娘.”詩人將丁香般的姑娘寫得那般清雅,凄美、飄渺、哀怨,使這個雨巷包含了豐富的內容,象征著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詩人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詩人把美好生活虛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詩人明明看到了她,卻又無法走近她,象夢一樣來,又象夢一樣地飄逝. 2、允許學生有其他的理解.三、藝術特色:
1、結構、巧妙組合,實現了由散文到詩的轉化. 《雨巷》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作者絕妙地切割散文式長句而又渾然天成組成了現代詩的神形兼備的能力.以第一節為例: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詩人寫詩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結構,詩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對完整的語意組合,以某種詩藝標準做原則.此詩中詩人遵循的原則是語音,強調語音的節奏和音調,節奏有長短停頓,詩歌更注重語音的結構.
2、音節舒緩悠揚.《雨巷》在音韻、節奏方面所達到的神奇效果是這首詩最為突出的成就.
①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行的的行首.韻律詩停頓時間需基本一致,而詩行間停頓稍長,節與節之間停頓更長,《雨巷》單字頓放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③復沓句式妙用.以第三節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等連貫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藝術運用典型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而和諧.
④詞的重疊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雨巷》在音節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3、詩講究了押韻.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 4、修辭上使用排比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蒙的意境.
5、《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彷徨、芬芳、惆悵等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四、總結與練習. 附板書: 雨巷 戴望舒 油紙傘——復古、懷舊、神秘、迷蒙雨巷———幽深、寂靜、朦朧丁香———美麗、高潔、愁怨籬墻———頹圮、哀怨、凄涼姑娘———清雅,凄美、飄渺、哀怨=====>詩人傷感、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 十、教學反思:本課的學習必須讓學生充分發揮其主動思考的積極性,但是由于本課意象意義具有多樣性,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必須給予引導和啟發,主要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通過不同意象來表達思想情感,為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準備.總之,尊重每一個學生,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地學習是取得理想教學效果的關鍵.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高中語文雨巷那課第一小節用現代詩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