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大致分為了三個板塊,其一是談對美的欣賞,其二是講美的創造,最后引申到了人生的藝術化,朱光潛先生本人也認為這是他自己最重要的理論。
這本書看完后,對人生與藝術,自己與美有了自己的感悟。
書中開篇就解釋了談美的原因,“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要做到“免俗”。
而探討現如今美的意義,或者是美學的意義,有一個很著名的觀點就是現代美學的美育,美學可以把人的存在納入形式表達的方法,審美的本質就在于讓人的存在變得更加美好,意味著唯有通過審美教育才能真正獲得對人生的的深層把握。
以我所學,美育能夠成為可能的基礎,是因為藝術主要就是負擔人的感性認知以及美感意識的水平的職責。
而審美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通過藝術的審美教育,才能擺脫生命的慵常性,復蘇被現實麻痹的感知,重新領悟到生命的真諦。
而現在的社會是一個被技術統治的時代,藝術成為了消費文化的一部分,在這種大潮里,唯有通過美育獲得存在的感知,得到真正的本真。
在對美的欣賞上,首先是態度問題,對一顆古松不同的身份會有不同的感悟,而無論何種感悟都是帶有個人的主觀,這也體現出藝術與人生之間存在著緊密地聯系。
“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引出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
仔細觀察生活,確是如此,生活中極平常的東西都帶有我們自己的主觀意識,看到公寓旁邊與樓齊高的參天大樹,我們可能習以為常,而當我用審美的觀點去看待它,它又是那么的特別。
站在樹底下觀之,只覺望不到樹尖,樹干上都是風霜的痕跡,凹凸不平,卻帶有一種古樸美;有次站在樓頂觀之,別有一番景象,居高臨下,它是那么的孤立,獨樹一幟,顯示出傲然挺立之感,不畏寒冬,心中不覺對此敬佩。
當時正值我背書背的很煩悶,忽覺樹都能如此不畏環境的艱難,何況人呢。
我想這就是審美給我帶來的精神上的體驗。
藝術與實際人生也是有距離的,而藝術與極端的寫實主義不相容。
他說“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他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藝術本來就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本來現實的結局完滿的,而改寫成文學作品后,去掉了完美,給了他一個不完美的結局,這就在于這樣使得悲劇更深入人心,能夠起到更大的藝術效果。
我們感悟藝術作品的時候,也要記得這個適當的距離,書中的古希臘和中國舊戲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跟鞋,表演時的聲調不像平常,這都體現距離。
而這個是適當的距離,距離太遠變成無法理解,而太近則不像是藝術。
所以朱光潛先生說“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經驗放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所以情感盡管深刻,經驗盡管豐富,終不能創造藝術。”要以主觀的參與者退變為客觀的觀賞者。
朱光潛先生也談到了幾點對許多人對美感的誤解。
美學不是享樂主義,而這個享樂指的是快感,我們欣賞一件作品時候的快感,愉悅之感,并不就是美感。
“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沒有普遍性。”“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于實際要求的滿足。”這個也解釋了我心中的的疑問,對于一件事物的喜歡,并不能說明這個事物是美的,正如“實驗美學”的人做的實驗,問受驗者喜歡哪些顏色、條紋,而藝術上部分之和并不等于全體,每個人都不盡相同,不能以大多數認為而斷定它是美的。
另一個誤解是聯想帶來的就是美,“美感起于直覺,不帶思考,聯想卻不免帶有思考。”每個人的知識水平不盡相同,看到一件事物的聯想也不會相同,看到一件事物的聯想只是持有實際人的態度,在它的藝術本身以外去求它的價值,這顯然是不對的。
最后,考證和批評也不是對美的欣賞。
當你看到一件文學作品,探析作者的一切,透析寫作緣由,社會背景等,這可能會在無意之中磨滅了美。
“遇到文藝作品如果始終持批評的態度,則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里面,永遠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經驗。”或許對待作品,我們應該不摻加雜質,以本真之心去看待,這樣也能更好地閱讀作品,得到其中的真諦。
在美的創作上,朱光潛先生談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藝術游戲說。
“藝術的雛形就是游戲。
游戲之中就含有創造和欣賞的心理活動。”我覺得這在一定程度上把藝術變得更加具體化。
游戲和藝術一樣是把欣賞的意象加以客觀化,使它成為一個具體的情境。
也是一種“想當然耳”的勾當,游戲也帶有移情作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躍的生靈,是在現實世界之外另造一個理想世界來安慰情感。
這可能是受到席勒認為人有一種游戲沖動,這是以美為對象的藝術創造沖動。
但是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
同時,也使藝術成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工具,承擔了太多的“說教”功能和“神圣”色彩,弱化了游戲的實踐性、對話性和非功利性等。
總之,我認為在美的創作上,朱光潛先生提到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十分正確。
以前看過一段話說,讀書有什么用,還不如拿讀書的錢出去旅行,古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接著就有人回復說,你不讀書,即使行了萬里路也只是一個郵差。
說的不無道理,心中沒有知識的儲備,更不會說對美有任何感悟。
現在的我們,應該打好基礎,多充實自己,不管是知識上,還是能力上。
正如書中所說,靈感是突如其來,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是不由自主的、突如其來的。
“不過靈感的培養正不必限于讀書。
人只要留心,處處都是學問。”這就要求我們要注意觀察生活,也就是對美的欣賞上說的有一雙審美的眼睛。
要留心觀察生活,對生活中的事物要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
最后朱光潛先生說道人生的藝術化。
以上見解可觀之藝術與人生的關系緊密,朱光潛先生也認為“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
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而他也把人生分為了實際人生和整個人生。
實際人生只是整個人生中的一部分,藝術與人生都有一種完整性,都是以“情趣”為本體的生命精神的顯現。
朱光潛先生說,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我想這里的本色是指的有趣的,有源頭涉水的生活,而不是機械的、干枯的生活,而是顯露人生真性情的生活。
藝術和生活的創造之中都含有欣賞,朱光潛先生說:“善于生活者則徹底認真,不讓一塵一芥妨礙整個生命的和諧。”而我們對于生活也要懷有一定的嚴肅性,正如前文所說,在持出世精神與做入世事業之間、在超脫人生與淑世主義之間的圓融。
或者說,嚴肅與豁達尖山的藝術與人生態度,還喻示著道德精神與審美主義的同一性。
我覺得這種豁達的精神很值得學習,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過度的在乎我們自己的得失,斤斤計較,殊不知這是在喪失生活的樂趣。
而朱光潛先生說的阿爾卑斯山谷公路邊的標牌:“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水馬龍的世界里生活,恰如乘坐在疾馳而過的汽車上,“慢慢走”有的人認為是以時間換空間,把實用的人暫時變成審美的人,把路旁的風景變成審美的對象。
“欣賞啊”,就是完成一次完滿的審美經驗,體驗到真正的“美”。
現實世界名韁利鎖,人生很難自由超脫,而我們可以懷著美感的純粹意象的世界,看淡我們名利得失和利害關系,做一個純粹的本真的人,即使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做到,我們也可以在自己心中找到自己的平衡點。
從心中開始做一個本真的人,找到我們自己人生與藝術的聯系。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求一篇《談美》的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