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芳草綠》教案 學習要點 1. 通過課文學習,了解老舍先生的個性特點。
2. 注意從老舍先生達觀樂觀的人生態度中獲得啟示。
3. 結合課文,具體領會掌握老舍先生幽默風趣的語言藝術風格。
作品背景介紹 本文是1935年新年過后,老舍先生應報社有關“人生于世”話題的約稿而寫成的,原載于1935年3月6日《益世報》。
思想內容 作者運用自嘲調謔的幽默筆法,生動形象地為自己描繪了一幅自畫像,謙虛而自信,踏實而勤奮,不自以為是,不趨炎附勢,不嘩眾取寵,不拒絕批評,客觀看待自己,和氣友善待人,率真自然,達觀樂觀的個性形象,躍然紙上。
作者于自我個性描述之中,表現出自己的人生觀、處世觀以及文學觀等,給讀者以多方面的啟示。
作者運用自嘲調謔的幽默筆法,生動形象地為自己描繪了一幅自畫像,謙虛而自信,踏實而勤奮,不自以為是,不趨炎附勢,不嘩眾取寵,不拒絕批評,客觀看待自己,和氣友善待人,率真自然,達觀樂觀的個性形象,躍然紙上。
作者于自我個性描述之中,表現出自己的人生觀、處世觀以及文學觀等,給讀者以多方面的啟示。
層次結構分析(具體內容略) 第一部分(1 ~ 4) 寫人生態度第二部分(5 ~ 9) 關于寫文第三部分(10~11)關于做人第四部分( 12 )交代寫作此文的緣由.藝術特色 1. 寓莊于諧,構思巧妙 本文是作者向讀者展現自我個性、闡明自己的為人處世態度之作,在表露個人見解時,作者并未板著面孔說教,而是將嚴肅的話題寓于談笑之中,在談笑中讓讀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其特有的人格魅力。
文章從作者的“悲觀”寫起,到最后設想這篇文章也許會成為“史料”,始終貫穿著輕松詼諧的氣氛,讀來常常會使人忍俊不禁。
2. 語言生動,風趣幽默 文章集中體現出老舍創作的幽默藝術風格,而這種幽默風格又是通過多種語言手段來實現的。
有時使用比喻手法,如稱自己不過是“臉上平潤一點的猴子”,自己寫作的時候“仿佛是蒸饅頭”等;有時使用對比手法,如將自己與高爾基對比,說文學“不如一尊高射炮,或一鍋飯有用”等;有時使用反語,如寫自己“悲觀”、“無大志”等;有時使用歇后語,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等;有時使用生動形象的方言俗語,如“笑毛咕了”、“稀松”、“死不要鼻子”、“虎事”等。
多種手法的運用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藝術表現力,使老舍作品風趣幽默的語言特色體現得尤為突出。
《老舍全集》閱讀網址: http://**cnread1/mjfc/l/laoshe/* 作家作品匯評 1.宋永毅《老舍與中國文化觀念》 1944年, 文藝界發起慶祝老舍創作20周年的紀念活動,在由郭沫若、沈雁冰等29人****的《緣起》的開頭便指出:“中國新文藝的基礎漸見奠定了,老舍先生便是我們新文藝的一座豐碑。” “先生在我們的文藝史上劃出了一個時代, ……無論在小說、詩歌、戲劇、散文各方面,他都表現了特別的成績”,“他對于生活的認真,對于朋友的摯愛,對于事業的公正,對于國家的忠貞,一貫地流露著他的坦白真誠的性格。
正因為有他這樣的性格,所以才會有他的受人愛好的文章,受人尊敬的成就。” 2.楊義《老舍與二十****中國文學》 老舍作品還有一個絕活, 就是它蘊含著屬于他自己的語言學。
白話取代文言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偉大貢獻,但初期的白話文既來自口語,也來自話本,摻雜著歐化的翻譯腔,以及書卷氣的文言詞。
老舍的大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學語言的根子扎到北京的老百姓的舌頭根子上,散發著濃郁的京味魅力。
他以京味的語言,寫帶著他的胎記的京味人生習俗。
使二者渾融一體,語言也是習俗,習俗也是語言,達到新文學的語言學的新境界。
最令人難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種脫口而出、毫無修飾、本色自然的智慧。
他開始寫小說時,帶著“寫著玩,當笑話寫”的輕松心態,其后追求當一種“笑的哲人” ,“笑里帶著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奧” 。
由于他把文化思考滲入幽默,遂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調侃中洋溢著詩情。
老舍的幽默使用到精彩的地方,是蕩漾著詩意的魅力的,是一種“非詩化的詩”。
3.溫儒敏《論老舍創作的文學史地位》 老舍性情溫厚,其寫作姿態也比較平和,常常處于非激情狀態,更像是中年的藝術,他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來自狄更斯等英國文學的影響,同時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具內蘊的“京味”。
……老舍的幽默帶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質,既是對現實不滿的一種以“笑”代“憤”的發泄,又是對自身不滿的一種自我解嘲,總之,是借笑聲來使艱辛的人生變得好過一些。
用老舍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把幽默看成是生命的潤滑劑。
這樣,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兩重性:當過分迎合市民的趣味時,就流入了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 (說得嚴重一點,有點類似北京“京油子”的“耍貧”),這主要表現在老舍的早期作品中,老舍曾為此而深深苦惱,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經過反復思索、總結,從《離婚》開始,老舍為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發展方向: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領略喜劇意味,謔而不虐,使幽默“出自事實本身的可笑,可不是從文字里硬擠出來的”;追求更高的視點,更深厚的思想底蘊,使幽默成為含有溫情的自我批判,而又追求藝術表現上的節制與分寸感。
老舍創作逐漸失去了初期的單純性質,產生了喜劇與悲劇、諷刺與抒情的滲透、結合,獲得了一種豐厚的內在藝術力量,讀其小說往往不僅使人忍俊不禁,更令人掩卷深思。
4.王曉琴《老舍創作的文化批判精神》 老舍是個非激情狀態的文化型作家。
他認為文化乃民族的命脈,是立國之本,提出“有文化的自由生存,才有歷史的繁榮與延續。
人存而文化亡,必系奴隸”,因此,總是從文化視角探討民族的命運。
文化批判成為貫穿老舍創作的精神綱領。
……老舍是以開放的眼光,博大的胸懷,超越封閉的文化體系,構筑起多元文化互識、互證、互補,“和而不同”的發展模式。
他的這種獨特的文化批判精神,在多元化多中心發展的21****,必將為世界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提供寶貴的鏡與燈。
思考練習 (略)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老舍《又是一年芳草綠》教案誰有嗎萬分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