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誰吹笛子好聽:這個標題不好回答。
演奏水平各有所長,各有側重。
好聽,還與個人喜好、欣賞水平等等有關。
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也各有所長,各有側重。
1、南北二派:
北派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南派則常用顫音、打音、疊音、振音等等技巧。
此外,經過幾十年來大量演奏家的不斷實踐,創造出了諸如循環換氣、循環吐音、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飛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
北派笛子的風格剛勁粗獷,他們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
梆笛的管身較短較細,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
南派笛子的風格典雅清麗,他們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
曲笛的管身較長較粗,音色渾厚柔和,清亮圓潤、悠揚委婉,主要流行于中國江南地區。
2、比較有名的演奏家:
近代著名的男笛子演奏家有:趙松庭、馮子存、陸春齡、劉森、劉管樂、俞遜發、蔣國基、伍國忠、簡廣易、李大同、江先渭、魏顯忠、周林生、王鐵錘、曾永清、繆宜民 (美國)、杜如松、張維良、張向華、詹永明、王次恒、戴亞、劉海成,陳濤、陳中申、馬迪、孔慶寶、鄧邦國、瞿同慶、高明、蔡敬民、劉鳳山、郝益軍、張延武、榮政、鄔滿棟、周波、向思義、孫曉東、易加義、郭新旺、譚炎健、劉寬忍、黃尚元、耿濤、曲祥、曲廣義、李增光、李鎮、許國屏、周可奇、吳良松、孔建華、梁培印、胡結續、戴樹紅、韓寶康、劉強、王彥、劉鐵男、周丕君、劉含有、蔡拯、林斯昆、鄭濟民、陸金山、王鍵、元修和、何維清、張平、蔣寧、高純華、鮑敖法、劉貞伶、林谷珍、李娟、趙也、曾明、杜沖等。
女笛子演奏家有:唐俊喬、曾格格、陳悅、劉貞伶、姜妍、蔣寧、蔣真、李霜壅、李娟、揚帆、鄭盼、王瑩瑩、張瑩瑩、常箏、楊嵐、孫楚泊、范臨風、馬云鶴、陳昀穎等。
3、比較優秀的演奏家介紹:
趙松庭,被稱為“江南笛王”,(1924~2001年),東陽人,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教育家、竹笛作曲家、南派笛藝代表人物、浙派笛藝創始人。
他先后出版了《笛藝春秋》、《笛子演奏基礎教程》等著作,是我國第一位成功研制排笛、骨笛和銅管雙笛的竹笛大師。
曾創吹笛循環換氣法。
創作笛子獨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風光》等。
馮子存:綽號" 吹破天",1904出生于河北陽原縣。
是大家都熟悉的笛界北派的代表人物和很有貢獻的老前輩,無論他在笛子演奏還是笛曲創作方面,都具有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
代表作《喜相逢》、《放風箏》、《五梆子》、《黃鶯亮翅》、《掛紅燈》、《萬年紅》.....。
陸春齡:1921年9月出生于上海。
笛子演奏家,我國一代笛子宗師。
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江南絲竹學會會長,被譽為“神笛”、“魔笛”和“笛王”。
創作的笛曲,以《今昔》、《喜報》和《江南春》更為膾炙人口。
劉管樂:1918年1月24日劉管樂出生于河北省安國縣,其代表作《蔭中鳥》和《賣菜》,不失為北派梆笛作品中的精品,為了進一步挖掘竹笛的表現潛力,劉先生對傳統六孔笛進行了結構改良,先后開發出七孔、八孔、九孔竹笛,使竹笛在音域、調域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擴展,從而加強了竹笛的表現力和藝術實踐上的運用范圍。
俞遜發自1971年至今曾先后創作、改編了近20余首笛子獨奏曲。
其中有《秋湖月夜》(俞遜發、彭正元作曲)于1984年獲全國民族器樂作品一等獎,又于1993年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作品獎。
《瑯琊神韻》于1984年獲上海音樂之春優秀創作獎;《赤日》于1986年分別獲上海音樂之春創作、演奏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蔣國基先生的演奏,立足南派,南北相融,兼容并蓄,形成極富江南水鄉情調的藝術風格。
代表作有《水鄉船歌》、《采桑曲》、《雁蕩秋色》、《憶江南》、《西子湖畔采茶忙》、《秦川抒懷》馬迪于一九八○年所創作,取材于陜北地方戲曲音樂,激揚豪放抒發對欣欣向榮的秦川由衷地贊美之情。
秦川泛指陜西、甘肅秦嶺以北的平川地帶。
4、比較經典的笛子歌曲:
《喜相逢》:原為內蒙古一首民間樂曲,后來流傳到張家口一帶,成為河北梆子和二人臺等地方戲曲的過場音樂,常用于戲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塵等動作的伴奏,經馮子存改編為笛子獨奏曲。
《鷓鴣飛》:原是湖南民間樂曲,陸春齡。
也用于簫獨奏或絲竹樂合奏。
后經笛子演奏家陸春齡改編,注入了江南絲竹的風格,使樂曲更加清麗動人。
《五梆子》:原為華北地區流行的一首器樂曲牌。
曲調優美健朗,常用于戲曲過門。
該曲牌經馮子存整理加工后,賦予樂曲以粗獷豪爽、熱情奔放的個性,梆笛特殊技法的安排和運用,使樂曲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牧民新歌》:我國著名笛子演奏家簡廣易先生于1966年以內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的曲子。
作品以濃郁清新的民族民間音樂風格,親切感人的旋律、活潑跳動的節奏展現出內蒙古大草原的風光和牧場上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現了新時期牧民的精神風貌。
另有代表作《山村迎親人》。
《帕米爾的春天》:竹笛考級常見曲目,但有不同版本,九級是劉富榮編曲,十級是李大同編曲,李大同先生編曲的笛子獨奏曲《帕米爾的春天》采用了塔吉克族的典型節奏7/8拍子,以塔吉克族民歌為創作素材,吸取了塔吉克族民歌《美麗的塔什庫爾干》主題旋律創作而成,樂曲歡快跳躍頗具歌唱性和舞蹈性。
樂曲描繪了帕米爾高原壯麗的風光,表達了塔吉克族人民純樸豪放的性格和熱愛祖國、熱愛生活和熱愛勞動的情懷,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塔吉克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歡樂情緒和生活在社會主義祖國懷抱中的無比幸福喜悅心情。
《春到湘江》:創作于1976年。
作者寧保生,樂曲表現了湘江兩岸生機勃發的春色美景和湘江兩岸人民建設家園的火熱干勁及對家鄉明天激情滿懷的美好憧憬。
樂曲共分引子、如歌地行板、歡騰的快板、尾聲等幾部分。
《聽泉》:詹永明曲,代表作品有《聽泉》、《西湖春曉》、《婺江歡歌》、《斷橋會》、《秋敘》、《長恨綿綿》、《春耕時節》、《蘭花花》等。
《三五七》:原是浙江婺劇亂彈唱腔,以笛子為主要伴奏樂器,旋律流暢華麗。
由趙松庭先生改編為同名笛子獨奏曲。
《姑蘇行》:采用昆曲音調,具有江南風味。
樂曲典雅,表現了古城蘇州(古稱姑蘇)的秀麗風光和人們游覽時的愉悅心情。
此曲的作者是著名笛子演奏家江先謂先生江南絲竹音樂演奏風格的掌握尤其地道。
六十年代他采用江南民歌和昆曲音調為素材,還創作并演奏了《腳踏水車唱山歌》《水鄉船歌》蔣國基作于1975年。
樂曲原名《蠶鄉船歌》,是以浙江民歌《柳元郎》的曲調為音樂素材而創作的,樂曲描繪了江南水鄉碧波粼粼的秀麗風光和水鄉人民喜慶豐收的歡悅情景以及蓬勃向上、充滿生機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