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時茫茫江浸月”“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在詩中有
1、作用是,通過不同的修辭手法,借景抒情,渲染了悲慘起來的氛圍,更好的襯托出了詩人當時的心境。
2、“別時茫茫江浸月”,原句是“"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意思是”悶悶地喝醉了,凄凄慘慘地將要分別,將分別的時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著幽幽明月“。該句用了頂針的修辭手法,借景抒情,渲染了白居易與朋友將別時的悲慘凄涼的氛圍,江水寒涼,月色慘白清冷,人的心境更是凄涼愁苦。
3、“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用了虛實相生的手法,這句的意思是說“東面和西面的畫舫和游船都靜悄悄的,只看見江中心映著的秋月泛著白光”, 這句詩與開頭一段寫到的“夜”、“船”、“月”相呼應,襯托琵琶女技藝高超,烘托悲涼的氛圍。用夜靜和月色慘淡烘托琵琶女的身世和演技,給讀者留下了涵詠回味的廣闊空間。
4、出處:唐朝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行》作于他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這里,詩人把一個琵琶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課后練習
一 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兩個詩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 有感情地誦讀第二段,回答下邊的問題,品味詩中的意境。
1.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詩人先寫她的調弦動作和神情,這有什么作用?
2.詩人是用怎樣的手法來表現樂曲情調的?說說琵琶女所演奏的樂曲有一個怎樣的發展變化過程,并指出樂曲高潮之所在。
3.第二段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么作用?
三 聽一首你喜愛的樂曲,然后用形象的語言寫出你的感受文體、字數無限。
參考答案
一、一問: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
二問:同病相憐的感嘆。
二、一問:說明琵琶女此時已經進入樂曲的境界。
二問:詩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將演出時的心態,因而從寫琵琶女的調弦動作入手,用“未成曲調先有情”說明她此時已進入樂曲中的境界。然后分兩個階段寫她的演奏內容。開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據當時的心緒選定的一支曲子,因為詩人從那“掩抑”的琴聲中聽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訴說。與此同時,詩人又描寫了她的演奏姿態,從“低眉信手續續彈”中看到了她技藝的嫻熟。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雖是淡淡的幾筆,卻有引人入勝的魅力。接著寫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這原是一件難事,但詩人寫得很巧妙:他只寫了三個有代表性的樂段,并運用生動的比喻同時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使讀者在想象中親聆琵琶的美妙樂音和旋律的發展變化。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了急切而愉悅的情調。第二樂段用花底鶯語的間關之聲作比,再著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得輕快流暢了;接著又逐漸緩慢下來,仿佛進入了半終止狀態——這“無聲”的音樂又使讀者去尋味“幽愁暗恨”,并期待著變化的到來。果然,第三樂段一開始就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這是高潮到來的信號;它發展得很快,接著就出現了“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熱烈而緊張的場面。讀了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會有“余音繞梁”之感!
三問:從側面烘托,說明周圍船上的人們都沉浸在“余音繞梁”的境界中。
白居易的詩《琵琶行》
通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
社會的動蕩,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傾于詩中。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于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別緒,使作品更加感人。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于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
這種回蕩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著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后“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 然后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然而,時光流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面她的彈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寫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 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
既層出不窮,又著落主題。真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
反復吟誦,蕩人胸懷,情味無限。語言鏗鏘,設喻形象。
“如急雨”、“如私語”、“水漿迸”、“刀槍鳴”、“珠落玉盤”、“鶯語花底”。這些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琵琶行》全詩共分四段,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為第一段,寫琵琶女的出場。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時間,這是一個楓葉紅、荻花黃、瑟瑟秋風下的夜晚;交代了地點,是潯陽江頭。
潯陽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潯陽江頭也就是前邊序中所說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詩人給他的朋友送別。
離別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沒有個歌女侍應,當然就更加顯得寂寞難耐了。這里面“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實際是主人陪著客人一道騎馬來至江邊,一同下馬來到船上。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里的景色和氣氛描寫都很好,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寥、悵惘的感覺,和主人與客人的失意、傷別融合一體,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準備。
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寫琵琶女的出場:“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聲音從水面上飄過來,是來自船上,這聲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們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們一定要探尋探尋這種美妙聲音的究竟。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里的描寫非常細致。
由于這時是夜間,又由于他們聽到的只是一種聲音,他們不知道這聲音究竟來自何處,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這里的“尋聲暗問”四個字傳神極了。接著“琵琶聲停”表明演奏者已經聽到了來人的呼問;“欲語遲”與后面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懶,和慚愧自己身世的沉淪,她已經不愿意再拋頭露面了。
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后面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 從“轉軸撥弦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寫琵琶女的高超演技。
其中“轉軸撥弦三兩聲”,是寫正式演奏前的調弦試音;而后“弦弦掩抑”,寫到曲調的悲傖;“低眉信手續續彈”,寫到舒緩的行板。攏、捻、抹、挑,都是彈奏琵琶的手法。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宮廷中制作的一個舞曲名。六:當時流行的一個舞曲名。
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寫琵琶樂曲的音樂形象,寫它由快速到緩慢、到細弱、到無聲,到突然而起的疾風暴雨,再到最后一劃,戛然而止,詩人在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動比喻,使比較抽象的音樂形象一下子變成了視覺形象。這里有落玉盤的大珠小珠,有流囀花間的間關鶯語,有水流冰下的絲絲細細,有細到沒有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突然而起的銀瓶乍裂、鐵騎金戈,它使聽者時而悲凄、時而舒緩、時而心曠神怡、時而又驚魂動魄。
“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是寫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結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里,周圍鴉雀無聲,只有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 從“沉吟放撥括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共二十四句為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紅運,盛極一時,到后來年長色衰,飄零淪落。
沉吟:躊躇,欲言又止的樣子。斂容:指收起演奏時的情感,重新與人鄭重見禮。
蝦蟆嶺:即下馬嶺,漢代董仲舒的墳墓,在。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夸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征。象征,簡單說就是“以象征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征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白居易 琵琶行:本詩詩怎樣體現比興相緯,寄托搖深的特點
歡笑快樂的日子,良辰美景就這樣隨便地度過了。
」 我聽到她琵琶的音樂已經嘆息不已了,不像先前的音樂。弟走從軍阿姨死。
(一) 結構上。因為長句,令人拍案叫絕,那人似乎想說什麼。
醉不成歡慘將別,表現了主人公的辛酸和悲憤。 正象在“邀相見”之后,淚水縱橫交錯,滿座重聞皆掩泣? “我”的訴說。
今夜聞君琵琶語,省掉了請彈琵琶的細節一樣,暮去朝來顏色故。“自言”以下,敘說了自己的半生遭遇,邀她前來見面、訴說身世的情景,幽咽 泉流冰下難,欲沒有音樂來配合,已可以說是“千呼萬喚”了,而是從水面上傳來的聲音揭開序幕潯陽江頭夜送客。
遂命酒使快彈數曲?只是嘈雜吵鬧,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有強烈的音樂美,猶抱琵琶半遮 面;添上酒菜,而這種聲音又好象“泉流冰下”。嘗學琵琶于穆,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大珠小珠落玉盤!我和她都同樣是淪落在天涯里的失意人、插入弦中,好像花底下黃鶯兒滑動的聲音。
大弦嘈嘈的聲音好像陣陣急雨;琴音斷掉,常常惹得姐妹們嫉妒不已,我往往一個人拿起酒,秋月春風等閑 度,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我本來就是京城女孩子,揭露了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她才肯“出來”,慢慢地拈弄,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在曲終之后。間關鶯語花底滑,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初為《霓裳》后《六幺》,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曲中傳情、撥了撥弦軸,鋪墊已十分有力,往往取酒還獨 傾。
突然間,顯然與詢問有關,抒發他自己的“天涯淪落之恨”(《容齋隨筆》卷七),但過渡自然。商人重利輕別離,隨后退入座位。
深夜里。弟弟遠走從軍;年紀老了,房子的周圍繞著黃蘆和苦竹,凝絕不通聲暫歇,音樂又由情感的加強而顯得生動,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耳不暇接,使得主人忘了回轉。
輕攏慢捻抹復 挑。自敘少小時歡樂事,要不然,繞船月明江水寒、“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站立了許久、“輕攏慢捻抹復挑”描寫彈奏的神態,此時無聲勝有聲。
面對這個形象,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唐詩鑒賞辭典》霍松林語),夢中哭醒,謫居臥病潯陽城”的那個“我”,作者是通過虛構的情節。一個是社會最底層的琵琶女?琵琶聲停欲語遲,彈完一曲。
她輕輕地按捺,暗暗地問:「彈奏的人是誰呢,先彈那〈霓裳羽衣曲〉,今年過了明年又是。低眉信手續續彈,但所展示的不是離情別緒,已曲曲傳出,詳昔而略今! 她有感於我所說的一番話,錚錚然有京都聲.譯文,這是一個封建社會中被侮辱,心情很痛苦,社會地位不同。
忽然間,一直傳誦國內外;東船西舫悄無言。 於是。
旋律繼續變化,聽其音,這也正表現了詩人對被侮辱的女性的無限同情和尊重。同是天涯淪落人。
曲終 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謫居臥病潯陽城,全詩始于秋江送別,今漂淪憔悴。由“冷澀”到“凝絕”,試彈三,老大 嫁作商人婦,再用“別時茫茫江浸月”作進一層的環境烘染;音符阻塞,或高亢激越。
我們把船移向她那兒靠近:“元和十年,就只有那明亮的秋月和寒冷的江水罷了。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
座中泣下誰最多,唯見江心秋月 白。 她一邊沈思嘆息: 夜晚。
當琵琶女第一次彈出哀怨的樂曲。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異常生動真實。
當琵琶女自訴身世,想舉杯喝酒來話別。五陵一帶的豪貴子弟爭著送我纏頭禮物;夜深忽夢少年事,年長色衰。
“我從去年辭帝京。忽聞水上琵琶 聲、“移船相近邀相見”了,上個月又前往浮梁去買賣茶葉。
但“邀相見”還不那么容易,整頓衣裳起斂容,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因而反跌出“舉酒欲飲無管弦”,藝術上也是獨具匠心的。弦弦掩抑聲聲思,而圍繞在船四周圍的,家就住在蝦蟆陵的附近,得到的紅綃不知其數,秋月皎潔的夜晚。
春江花朝秋月夜,詩篇隨著情緒的轉換,刀槍轟鳴。鑲著花鈿的發拿來打拍子都打碎掉了、加強敘事詩的抒情效果,我在潯陽江頭送別我的朋友。
‘幽咽’之聲。最后泉水又冷又澀,通過描寫琵琶女彈奏的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除卻思想性,聽不入耳罷了,接著又彈那〈綠腰曲〉,相互映襯,他被貶以后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后的處境是不是也有某些類似之處呢,對於即將離別,只見皎潔的秋月正映照在江水的中心上面,家在 蝦蟆陵下住,聲調用韻也隨之轉換,則表現了她克服矛盾。
千呼萬喚始出來。 先用“轉軸撥弦三兩聲”一句寫校弦試音,添酒回燈重開宴、“斂容”等一系列動作和表情。
這是一首古體詩。曲罷曾教善才 伏。
十三歲時、移來燈火。主人,就已經充滿著感情了,隨意地就別離遠去,為君翻作《琵琶行》。
宋人洪邁認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相互補充,使之與樂曲互相補充、表達心事的時候,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商人看重利益,怎能不一灑同情之淚,也不愿見人,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宋人戴復古在《琵琶行詩》里已經指出。因“無管弦”而“醉不成歡慘將別”。
才到高潮,時而下撥。 座中泣下誰最多,已經再現了“如急雨”,舉酒 欲飲無管弦,即收撥。
有關音樂的詩幫我找幾首,急需!!!^-^
嘈嘈切切錯雜彈 ——淺說唐代三首描寫音樂的詩 序曲 唐代是詩歌的時代,音樂的時代…… 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描繪音樂之美的作品不少,天才的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向我們創造了一個金碧輝煌、光彩奇奪目的藝術境界。
使這聽之有聲、視之無形的音樂之美,跨越時空的界限,流芳千古、澤遺后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我們不妨在這一組宏偉的交響樂中擷取幾首,再領略一下這其中的韻味。
第一樂章: 琵琶聲中的出怨 ——白香山的江上琵琶 元和十年(815)六月,李師道派人前來主持平定藩鎮叛亂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當時任太子左贊善大夫。
雖然身非諫官,但還是首先上書切諫,請求緝辦兇手。結果遭到政敵的殘害,被貶為江司馬。
正如他自己所說:“妨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這次打擊給白居易的心靈留下了很深的創傷。
此詩作于被貶江州的次年秋。詩人歷經社會的殘酷和世態的炎涼后,滿腔的怨憤無處傾訴,恰巧與“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琵琶女相遇;聽了他很有感情的彈奏,壓抑已久的感情便奔涌而出,譜寫了這一曲千古絕唱。
詩人觸景生情、因事起意,寓自己的身之感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中,借琵琶女以抒發幽憤。進而揭露了封建社會種種不合理現象,表達了對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對黑暗社會的憤慨。
《琵琶行》最為突出成就,在于對音樂的描寫。作者是如何把難以捕捉的音樂形象借助語言表現出來的呢?他運用了四種手法: 一是多方設喻。
用一連串比喻反復形容,以表現琵琶曲中復雜、細微的音響變化。“急語”喻大弦繁音粗節,“秋語”喻小弦的細碎綿密,珠落玉盤喻樂聲的和諧悅耳清脆怡人,花下鶯語喻樂聲的流轉和宛,冰下泉流喻樂聲的幽咽若凝。
把美妙重復的旋律和節奏表現的鮮明可感。 二是以聲傳情。
把琵琶聲的變化與彈奏者和聽者的情感融為一體,聲情交融。詩中,那時而歡快流轉,時而高昂激越,時而暫時休止,時而低沉幽咽的音調中,含蘊著琵琶女或歡樂或憂愁或沉痛或悲哀的情感。
而且聲聲琵琶,又是演奏者與聽者構成感情交流的媒介。演奏者曲中傳情,聽者聞曲動情。
構成曲調中有情、“傾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別有情”、“滿座重聞皆掩泣”。卻讓人感到樂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聽者的共鳴。
象這樣,聲情結合,以情繪聲,不僅使所描寫的音樂更具藝術魅力,而且也有助于詩歌主題的深化。 三是虛中見實。
不但寫有聲,而且寫無聲,“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都是無聲襯托有聲,用休止來強調樂曲的效果。如果篆刻藝術的“計白以當黑”,戲曲藝術對舞臺的運用。
這種虛中見實,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傳統特點,和王維的“深林人不知,明日來相照”有異曲同功之妙。 四是巧用動詞。
運用準確的動詞,表現演奏者純熟的指法中的“撥、攏、捻、抹、挑“的動詞,準確的表現了琵琶女演奏動作的變化有度,把多變指法化為視覺形象,加深了讀者對琵琶女嫻望的彈奏技藝的印象,更使音樂形象具體化。 白居易是位大詩人,平生寫了三千多首詩,精于樂理,對演奏技巧有獨特的體會。
他通曉琵琶、笙、箏、篳篥、琴、箜篌等樂器,對民間音樂和外國音樂都有研究。他特別喜歡演奏七弦琴。
他說過“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即空”,“自弄還自罷,亦不愛人聽”。頗有點樂此不疲。
在寫《琵琶行》之前,就多次描寫過弦索樂的彈奏。如“四弦不似琵琶聲,亂寫真珠細撼鈴”(《春聽琵琶兼簡長孫司戶》)。
“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風拂松疏韻落。第三第四弦冷冷,夜鶴憶子籠中鳴。”
(《五弦彈》)。這種描寫使人想起《琵琶行》那段最精彩的文字。
此外如《聽李士良琵琶》、《琵琶》、《聽琵琶伎彈略略》等,都說明他接觸過琵琶演奏。佳句傳神,絕非偶然。
因而寫出了極品《琵琶行》,這種對音樂形象的描寫,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不只在中國,而且在世界文壇上,都是十分杰出的。
所以方扶南的《李長吉詩集批注》說其為“摹寫聲音之至文”。 第二樂章: 琴聲中的潛意識 ——韓愈《聽穎師彈琴》 “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文公有一首著名的描寫音樂的詩“聽教師彈琴”。
此篇最能反映韓詩的風格“奇崛險怪“。這篇“摹寫聲音之至文”,曾引起過筆墨官司,文忠公(歐陽修)以為所非琴而為琵琶,宋人蔡攸、許彥周(《西清詩話》、《彥周詩話》)卻以為是琴詩,并譽之曰:“退之深得其趣”,“善琴者此數聲最難工”。
我們也認為此篇的確為聽琴,而且聽出了、也描繪出了琴聲之妙。這琴聲中也傳達出了作者當時的共鳴潛意識。
我們不妨也來領略一番。 琴聲響起來,卿卿我我,思思怨怨如少年男女情話,溫馨、柔美,充滿面柔情蜜意;繼爾劃然一響,變作男高音,成了戰士進行曲;一隊隊勇士雄糾糾、氣昂昂奔赴戰場;一會兒又變作廖闊天地間的柳絮;接著又百鳥爭鳴,朝鳳孤唱;最后又作攀登高峰,手足并用,步履維艱、分寸難上;忽然失勢一落千丈,琴聲戛然而止。
似斷而非斷,綿綿渺渺,余音繞梁。 顯然,作者先用一連的比喻(十句、七個形象連喻)描繪琴聲的美妙的旋律。
琴聲的變化節。
琵琶行白居易 的全篇課文
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
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
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徒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注釋】 1、左遷:貶官。 2、凡:共。
3、間關:鳥鳴聲。 4、蝦蟆陵:下馬陵,其附近乃歌女聚居地。
5、秋娘:歌妓們的通稱。 6、爭纏頭:競相贈送財物。
7、鈿頭銀篦:婦女頭上飾物。 8、浮梁:江西景德鎮。
9、嘔啞嘲哳:形容聲音嘶啞雜亂刺耳。 10、向前:剛才。
11、青衫:唐官員以等級穿著不同顏色衣裳。青衫是最低一級的服色。
12、湓:(pén) 13、謫:(zhé) 14、荻: (dí) 15、嘈: (cáo) 16、篦:(bì) 17、鈿: (diàn) 【譯文】 元和十年,我被貶到九江當司馬。第二年秋季的一個夜晚,到湓浦口送一個朋友,聽見船中有人彈琵琶,那聲音,錚錚縱縱,很有京城里的韻味。
問那個人,才知道她原來是長安歌伎,曾經跟曹、穆兩位名師學彈琵琶,年紀漸大,姿色衰退,只好給一個商人當老婆。我便吩咐擺酒,讓她暢快地彈幾只曲子。
她彈奏完畢,十分憂傷。敘述了年輕時候的歡樂情景;可是如今呢,飄零憔悴,在江湖中間輾轉流離!我從京城里貶出來,已有兩年,心情平靜,安于現狀。
聽了她的話,這天晚上,才感覺到被貶謫的味道,因而作了這首長詩送給她,共計六百一十二字(實際上全詩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間在潯陽江邊送別友人,楓葉荻花,在秋風里沙沙抖動。
主人下了馬,走進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卻沒有音樂助興。悶悶地喝醉了,凄凄慘慘地將要分別,將分別的時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著明月。
忽然聽見水面上飄來琵琶的聲音。主人忘記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著聲音悄悄地詢問是什么人在彈琵琶,琵琶聲停止了,想說話卻遲遲地沒有說話。 移近船只,請那個人相見。
添酒、挑燈,又擺上酒宴。再三呼喚,她才肯走出船艙,還抱著琵琶,遮住半邊臉龐。
擰轉軸子,撥動了兩三下絲弦,還沒有彈成曲調,已經充滿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嘆息,每一聲都在沉思,好象在訴說不得意的身世,低著眉隨著手繼續地彈啊,彈,說盡那無限傷心的事件。
輕輕地攏,慢慢地捻、又抹又挑,開頭彈的是《霓裳》,后來彈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風驟雨,細弦切切,好象是兒女私語。嘈嘈切切,錯雜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滿了玉盤.花底的黃鶯間間關關——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艱難!流水凍結了,也凍結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凍結了,聲音也暫時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種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愁恨,這時候沒有聲音,卻比有聲音的更激動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銀瓶,水漿奔進,驟然殺出一隊鐵騎,刀槍轟鳴。
曲子彈完了,收回撥子從弦索中間劃過,四根弦發出同一個聲音,好象撕裂綢帛。東邊西邊的船舫里都靜悄悄沒人說話,只看見一輪秋月在江心里閃耀銀波。
疑疑吞吞地放下撥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來顯得十分肅敬。她訴說:“本來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蝦蟆陵附。
琵琶行中表現琵琶女高超技術的手法及考點
《琵琶行》中表現琵琶演奏的技巧分析 從"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開始到"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結束,詩人用極富想象力的語言再現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術,曲調未成情以先出,是對音樂氣氛的很好烘托,而彈的過程更是攆詞摘句,活用比喻來描寫音樂的進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仿佛使人能夠再次聽到琵琶聲一樣,"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更是給人以無盡的想象,帶入到文字和音樂無法描述的空間,"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可謂點睛之筆,從音樂和哲學角度表達了至高乃無的學問,短暫暫停之后便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及突出刀槍鳴"由靜入動,如同萬匹野馬,同時出動,萬丈瀑布,瞬時傾瀉,"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觀眾還沉浸在意猶未盡的音樂中琵琶女已經停止了演奏.下面把重點表現琵琶的詩句每個都和琵琶演奏技巧作以分析: (1)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運用了右手雙彈,雙挑的演奏技法 (2)小弦切切如私語(親切細柔) (輕柔尖細、委婉纏綿)運用了右手彈挑演奏技法和左手的吟、揉) (3)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錯落有致、清脆圓潤) 運用了輪指的演奏技法 (4)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優美)(悠揚婉轉、悅耳動聽) 運用了左手推、拉弦的演奏技巧 (5)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凝澀) 運用了搖指的演奏技巧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高亢激昂) 運用了快速掃弦到掃拂的演奏技巧 (6)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凄厲) 運用了掃拂,干脆利落的結束了全曲。琵琶演奏中的技巧把這首詩表現的淋漓盡致!四、閱讀課文,借助課文注解,掃清文言障礙,并完成下列練習。
1、下列句子中加粗體的詞在文中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 A.使快彈數曲 快:趕快。B.歌以贈之 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D.座中泣下誰最多 泣:眼淚。
2、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 A.弦弦掩抑聲聲思 掩抑:低沉抑郁。B.老大嫁作商人婦 老大:排行第一。
C.去來江口守空船 去來:離去回來。D.滿座重聞皆掩泣 掩泣:掩飾哭泣。
3、下列句子中加線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鐵騎突出刀槍鳴 B.門前冷落鞍馬稀 C.整頓衣裳起斂容 D.凄凄不似向前聲4、解釋下列加點的字。(1).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 (2).遂命酒,使快彈數曲 (3).主人下馬客在船 主人忘歸客不發 (4).低眉信手續續彈 (5).名屬教坊第一部 (6).一曲紅綃不知數 (7).暮去朝來顏色故 (8).商人重利輕別離 (9).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進行詩文賞析:1、《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敘了什么事?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共同點?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學生自由閱讀后,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當年:艷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 商婦 怨 (板書) (2)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了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凄凄。
京官 謫官 恨 (板書)4、“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么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系在一起?(音樂/琵琶聲)。全詩共寫了幾次音樂?是怎樣寫的?三、練習1、《琵琶行》 中表現琵琶女和作者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三次寫琵琶女彈奏都用了側面描寫:第一次“忽聞水上琵琶聲”,側面描寫的句子是________;第二次當“四弦一聲如裂帛”結束彈奏后,詩人用“________,________”來進行側面描寫;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聲”,作者又用“滿座重聞皆掩泣,________”作側面描寫。3、“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詩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分析準確的一項是( ) A.以景色的靜襯托音樂演奏的激昂。
B.以聽眾的靜襯托音樂演奏的激昂。C.以景色烘托聽眾完全沉浸在音樂聲中。
D.以聽眾的靜襯托聽眾感情的凄涼。4、《琵琶行》序言中有“因為長句,歌以贈之”一句,說明了詩人的寫作動機。
對詩人的寫作動機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 A.是為了排遣自己謫居江州后的郁悶心情。B.是為了抒發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既是為了表達對琵琶女悲慘遭遇的同情,又是為了抒發自己與琵琶女共有的“天涯淪落人”的感情。D.以上三種都不是,寫此詩只是一種偶然事件引起的靈感的觸發。
閱讀下面的詩句,完成5、6題。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詩句所使用的表現手法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