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運用白描手法的詩句有哪些
1、元代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釋義: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2、唐代溫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釋義: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踏上遙遙征途,游子悲思故鄉。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板橋彌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跡行行。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的泥墻邊。回想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鴨鵝,正嬉戲在岸邊的湖塘里。
3、唐代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釋義: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連成一片。幾只早出的黃鶯爭相飛往向陽的樹木,誰家新飛來的燕子忙著筑巢銜泥。
紛繁的花朵漸漸開放使人眼花繚亂,淺淺的青草剛剛夠上遮沒馬蹄。 最愛的湖東美景百游不厭,楊柳成排綠蔭中穿過一條白沙堤。
4、唐代白居易《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釋義: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斑白十指漆黑。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么?換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卻擔心炭不值錢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曉他急忙駕著炭車軋著冰路往集市上趕去。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門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兩個騎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
他們手里拿著文書嘴里稱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百般不舍,卻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買炭的錢了。
5、唐代杜甫《絕句二首》: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釋義: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顯得格外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泥土隨著春天的來臨而融化變得松軟,燕子銜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二、運用白描手法的詩句有哪些
1、元代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釋義: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2、唐代溫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釋義: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踏上遙遙征途,游子悲思故鄉。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板橋彌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跡行行。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的泥墻邊。回想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鴨鵝,正嬉戲在岸邊的湖塘里。
3、唐代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釋義: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連成一片。幾只早出的黃鶯爭相飛往向陽的樹木,誰家新飛來的燕子忙著筑巢銜泥。
紛繁的花朵漸漸開放使人眼花繚亂,淺淺的青草剛剛夠上遮沒馬蹄。 最愛的湖東美景百游不厭,楊柳成排綠蔭中穿過一條白沙堤。
4、唐代白居易《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釋義: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斑白十指漆黑。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么?換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卻擔心炭不值錢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曉他急忙駕著炭車軋著冰路往集市上趕去。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門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兩個騎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 他們手里拿著文書嘴里稱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
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百般不舍,卻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買炭的錢了。
5、唐代杜甫《絕句二首》: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釋義: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顯得格外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泥土隨著春天的來臨而融化變得松軟,燕子銜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三、商山早行這首詩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商山早行唐代 溫庭筠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
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淡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宋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明代李東陽進一步分析說:“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
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
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
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是必然要體現的。
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征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的特征都有聲有色地表現了出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
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
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
“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
“早行”之景與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整首詩正文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早”字,但是,作者運用白描的藝術手法,通過霜、茅店、雞聲、人跡、板橋、月這六個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細膩而又精致地描繪出來。
全詩語言明凈,結構縝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間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情,是唐詩中的名篇,也是文學史上寫羈旅之情的名篇,歷來為詩詞選家所重視,尤其是詩的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膾炙人口,備受推崇。
四、哪些古詩中運用了白描手法
《商山早行》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解析:第二聯兩句詩,就是六個名詞,即六種景物的組合,沒有任何修飾語。它集中地表現了早行的辛苦。在雞鳴聲起,殘目未落之時,冒著寒霜上路,可見早行辛苦。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解析:蒼山,風雪,白屋,柴門,犬吠,歸人,層次分明,有遠有近,有聲有色,形成了“風雪夜歸人”的畫境。
《賣炭翁》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解析:在這首小型敘事詩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賣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十四個字的肖像描寫,不僅準確地表現了賣炭翁的職業和年齡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勞作和痛苦生活。
長期受煙火熏烤使皮膚變色,終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兩鬢蒼蒼”又表現出賣炭翁的凄楚和衰老。這樣拼死拼活的苦干,只不過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掙點錢勉強度日。“可憐身上衣正單”,“夜來城外一尺雪”。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三言兩語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解析:開端咱即連用十四個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種疊字是最體現人工的地方,而作者卻用得恰到好處,十四字所設置的愁慘而凄厲的氛圍,與其處于國破家亡夫死的悲慘遭遇中的孤寂愁苦心境極為吻合,因此受到歷代詞論家所贊賞。
往下寫風送雁聲,反增添了她思鄉的惆悵,還透露她惜花將謝的情懷,最后寫她獨坐無聊、內心極為苦悶之狀。作者對“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種難挨時刻的心情刻畫,更是全用白描手法。秉筆直書,情真意切,如見肺腑。
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
白描特點:
1. 不寫背景,只突出主體。
中國優秀的古典小說和古典戲曲,就具有這種特點:不注重寫背景,而著力于描寫人物。通過抓住人物特征的肖像描寫或人物簡短對話,將人物的性格突現出來。
如《三國演義》中,對趙子龍肖像的勾勒:“忽馬草坡左側轉出一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丑。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僅用“身長八尺……”寥寥十二個字,就將趙子龍這位“威風凜凜”英俊勇武的少年將軍的神態突現了出來。
2. 不求細致,只求傳神。
由于白描勾勒沒有其它修飾性描寫的煩擾,故作者能將精力集中于描寫人物的特征,往往用幾句話,幾個動作,就能畫龍點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勝多,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3. 不尚華麗,務求樸實。
優秀的文藝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抒發的是真實感情。感情愈真淳,愈能震撼讀者的心靈。宋朝的李清照是位以白描著稱的詞人。在其詞作中,她直抒胸臆,感情真率細膩,用語樸素流暢,無造作之態,有自然之美。她的代表作
五、《商山早行》的詩意
原文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duó),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hú)葉落山路,枳(zhǐ)花明(照)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fú)雁滿回塘。
白話譯文: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一路遠行,游子悲思故鄉。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足跡依稀,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的泥墻上。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鴨和鵝,正嬉戲在岸邊彎曲的湖塘里。
六、《商山早行》的詩意
相傳那年,溫八叉出長安去南方做小官,路經陜西商州,夜宿城北板橋小鎮,這板橋鎮因河上置板橋而得名。時剛春節過后,客店門邊的春聯還在:茅店客家雄雞報曉催君早,殘月西天板橋已響踏霜聲。溫八叉看了春聯,嘆罷“俗民不俗”,竟觸起了心思———自己懷才不遇,頂殘月、踏清霜、住茅店,迫于生計而奔走,正是此情此景。晚間,溫八叉與店主攀談,知此聯出自店主之手,不覺話語投機。店主知對面乃是溫八叉,早聞八叉才華,遂請其題詩留念,八叉揮毫寫道: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店主連說“妙而難言!”溫八叉乘興,寫就《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店主如獲至寶,請人裱糊,懸掛中堂。《商山早行》很快傳入長安,轟動京城。
商山,在今陜西省南部商縣之南。《商山早行》能聲名遠揚,主要得力于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把幾個名詞排列連綴而來,舍棄一切語法關系,十字寫六件事物,全用名詞,羅列出視覺及聽覺等意象,創造了一幅清冷、辛勞的踏霜早行圖,因而寂靜之下的羈愁旅思歷歷在目。后人常以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細微處見天地的溫庭筠,為何信手一揮,就才情盎然?我以為,名詞組合,不用動詞,手法雖簡練,卻是造心境之筆法。可能,清代詩畫家鄭燮對此最有體味了,他本來號理庵,后來卻改號叫“板橋”,他書畫印章有不少以“板橋道人”、“二十年前舊板橋”名之,只因他對“人跡板橋霜”最為激賞了。
無動詞而有動妙,可謂無中見有、靜中覓動,這是一種藝術辯證法。宋代韋莊的《早發》詩云:“出門雞未唱,過客馬頻嘶。”它與溫庭筠詩句所造的景物大體相同,情調大體相似,詩中用了“唱”、“嘶”這兩個動詞,卻遠不如溫庭筠詩句來得深刻。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贊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聯句,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的高度;溫庭筠的一個“霜”字,不知比歐陽修的一個“春”字,深蘊了多少真情實感?溫庭筠人稱“溫八叉”之外,還號“溫鐘馗”,因其長相異常丑陋、性情直,這鐘馗大人一生不順,能寫出如此優美的詩句,乃是坎坷經歷與真性情碰撞的結果,身居宰相的歐陽修一時玩弄文字所得——怎能與之相比?
反復品讀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雞聲可聞,雞啼可見,板橋霜印,印入心間,甚可將冬季清晨清冽的寒氣吸到肺中了。把一個一個精選名詞組合起來,就是渲染,如同寫秦淮河可渲染為“槳聲燈影”一樣。南朝·梁文學家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能異常打動人,源于名詞景物中潛藏著內涵豐富的思鄉情;宋代詞人柳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雖名詞直陳,卻是色與景共舞,香與光齊飛。還有,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名句也是名詞白描,其動人之處是以“無動”生發“上乘動妙”。設問,元代馬致遠的小令《秋思》為何神韻獨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連用九個名詞,活畫拼圖出荒涼搖瑟人心的景象,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來源:清遠日報 傅秀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白描手法的詩句商山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