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餅的文化歷史
月餅,原本是祭月時供品的一種,以后成為民間互相饋贈的禮品。
《西湖游覽志》稱:“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東坡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來贊譽月餅。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
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
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
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 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清代,月餅的制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
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頗長的《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
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制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及賞月,敘述無遺。 據說,月餅在唐代就曾出現,至宋代更盛。
它是中秋佳節祭拜月亮時最主要的物品,祭供后由全家分食。由于月餅象征團圓,有些地方稱為“團圓餅”。
《燕京歲時記·月餅》載:“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
”蘇東坡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的《淞南采府》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來當時的月餅已和現在的月餅頗為相近。 傳統的中秋節為團圓節,所以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詞句,也就是到了中秋節,大家更盼望團圓。
如果家中有人在海外或外地能來家團聚,就增加思念之情,這是中國以家庭為社會組成單位所具有的特點,而中秋節也就是這一特點的集中表現。 中國歷代以農立國,中秋節正當春華秋實,農業收成的季節,所以農村有以“芋魁”供奉之俗,即所謂中秋吃蕃薯、芋頭,這兩種根塊作物,其形碩大而圓,象征豐收與完滿之意。
而親友之間饋贈月餅,同樣也是象征完滿、團圓之意。中秋之夜,合家圍坐,皓月當空、或對月飲酒,或品茶吃月餅以助談興,亦人生之一樂事。
所以無中秋可以吃月餅,而無月餅則不成中秋,因此中秋與月餅是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而此俗之由來,也有多種說法。
有謂唐高祖武德年間,邊寇犯境。 李靖帥師出征,大獲全勝,于中秋節凱旋,長安內外通宵歡慶,時有吐蕃人獻餅祝捷,高祖取出圓餅手指明月笑曰:“應將胡餅邀蟾蜍。”
嗣后分賜群臣共啖,于是遂形成中秋吃月餅之俗。二謂北宋時中秋節以爬山登樓先睹明月為快,然后舉行拜月儀式,供品有圓餅,據《燕京歲時記·月餅》云:“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蜍之形,有祭畢而食者”。
這就是宋代中秋食月餅之俗。或謂元代末年,統治者實行“三家養一元,五家一菜萬”的殘暴統治壓迫,劉伯溫組織農民起義,特制大圓餅,內中暗藏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起義,結果起義成功,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以后中秋食月餅之俗更為流行。
總之,中秋團圓,賞月及吃月餅之俗,由來已久,歷代而后,不斷加進新的內容,以豐富這個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盛行不衰。 中秋節是我國民間除年節之外的第二大節,以中秋圓月象征人間團圓。
每年八月中秋尚未來臨,市場上各式月餅已是琳瑯滿目成為一大風景。人們相互饋贈月餅,特別是在十五。
二、古代關于中秋節的詩詞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穡罕話追⑵廴四魏危?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臺灣民謠: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鄉秋憶月,異國夜驚潮。
手未攀丹桂,以猶卷緣蕉;登樓悲作賦,西望海天遙。 《月夜思鄉》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掛天正中,寂無聲;睡眼朦朧, 恍若夢中;生臥徘徊以不寧,故國家園縈腦中; 苦煎熬,歸去成空,如焚王衷。 漢魏詩 1、古詩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 2、古詩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3、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唐詩 1。
李白: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2。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3。 李白: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4。
劉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5。李商隱:嫦娥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詩 6。
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7。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8.李商隱:霜月 初聞征雁已無蟬, 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嬋娟 9.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宋詞 1。
秋夜月 當初聚散。便喚作、無由再逢伊面。
近日來、不期而會重歡宴。向尊前、閑暇里,斂著眉兒長嘆。
惹起舊愁無限。 2。
秋蕊香引 留不得。光陰催促,奈芳蘭歇,好花謝,惟頃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驗前事端的。 風月夜,幾處前蹤舊跡。
忍思憶。這回望斷,永作終天隔。
向仙島,歸冥路,兩無消息。 3。
宣清 殘月朦朧,小宴闌珊,歸來輕寒凜凜。背銀〔钅工〕、孤館乍眠,擁重衾、醉魄猶噤。
永漏頻傳,前歡已去,離愁一枕。暗尋思、舊追游,神京風物如錦。
念擲果朋儕,絕纓宴會,當時曾痛飲。 命舞燕翩翻,歌珠貫串,向玳筵前,盡是神仙流品,至更闌、疏狂轉甚。
更相將、鳳幃鴛寢。玉釵亂橫,任散盡高陽,這歡娛 4。
長相思(京妓) 畫鼓喧街,蘭燈滿市,皎月初照嚴城。清都絳闕夜景,風傳銀箭,露?ソ鵓ァO錟白鶯帷9嬌悼鈸危禾梟7鎦蠐ó?D僑思搖⑽囪諳閆痢? 向羅綺叢中,認得依稀舊日,雅態輕盈。
嬌波艷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墻頭馬上,漫遲留、難寫深誠。
又豈知、名宦拘檢,年來減盡風情。 宋詞 5。
望漢月 明月明月明月。爭奈乍圓還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暫歡會、依前離別。 小樓憑檻處,正是去年時節。
千里清光又依舊,奈夜永、厭厭人絕。 6。
鷓鴣天 吹破殘煙入夜風。一軒明月上簾櫳。
因驚路遠人還遠,縱得心同寢未同。 情脈脈,意忡忡。
碧云歸去認無蹤。只應曾向前生里,愛把鴛鴦兩處籠。
7。 十二時(秋夜) 晚晴初,淡煙籠月,風透蟾光如洗。
覺翠帳、涼生秋思。漸入微寒天氣。
敗葉敲窗,西風滿院,睡不成還起。更漏咽、滴破憂心,萬感并生,都在離人愁耳。
天怎知、當時一句,做得十分縈系。夜永有時,分明枕上,覷著孜孜地。
燭暗時酒醒,元來又是夢里。 睡覺來。
三、關于中秋月餅有哪些歷史文化記載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
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
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有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言道出中秋之夜城鄉日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出是用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慢慢月餅也成了節日的禮品。
四、關于月餅的詩句有哪些
1、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
《中秋》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3、
《望月懷遠》張九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4、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5、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五、月餅文化
中秋月餅又叫團圓餅,是天上月圓與人間團圓的象征物。
從歷史上看,月餅首先是作為祭品出現的,表達的是人對月神的敬意,這也是一種“文化消費”,當然它是由科學不發達時代的文化需求造成的。祭祀完月神之后,人們把它吃掉,這個時候月餅就成為一種食品、美味了。
很快,月餅就成為一種不依賴于祭祀的節令食品,這就是在親友團聚的飯桌上吃的一種食物,這時月餅的象征意義是團圓。由中秋月餅的文化內涵和演進歷史,我們可以將月餅的本義概括為兩點:首先,它是一種節日象征符號、感情寄托物、文化消費品;其次,它是一種美食。
只有同時具備了這兩點,這種圓餅才是好的月餅。只有這樣來看待、使用月餅,才是符合月餅本義的態度。
基于第一點,可以說,只要有中秋節存在,就會有對月餅的消費需求,除非中秋節的內涵變了,跟圓月沒關系了,也不講究團圓了,但這在可預見的將來是不可能的。 前面已經提到,月餅本身是一種精美的食物,但它的價值事實上遠遠超出了物質層面。
比如月餅禮品的往來使我們表達了對別人的感情、或享受到別人對自己的情意,使我們感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和諧、愉快、相互關愛的人際關系里,從而得到慰藉和滿足。如果不參與這種活動,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會有一種生活不完滿的感覺,有一種感情的失落,有一份幸福感的缺失。
這種體驗主要不在于生理上的滿足,而是人的文化身份得到確認的幸福感。這與單純的吃好喝好的幸福感是不同的。
盡管近年銷售的月餅不大適合消費者變化了的口味,但是月餅銷售量仍然很大,這就是因為中秋節的文化消費的需求正逐年增強——近年來傳統文化開始復興,傳統節日的氛圍越來越濃了,雖然許多人自己基本不吃月餅,但是他們還是要買來送人,或者擺在自己家里招待客人制造節日氛圍。 基于第二點,不管人們的口味怎么變,月餅都應該被做成美食,都應該是人們能吃也愛吃的食品。
假如月餅只能看不能吃,那也是不符合月餅的本義的。月餅應該是一種美食。
但傳統的月餅大多是高糖的高脂肪的高熱量的,而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有了很大變化,美食觀也有了根本的變化,有不少人尤其是要保持苗條身段或要減肥的城市姑娘們是基本不吃它的——大多是嘗一點而已,表示也吃過了。 但是,這不是月餅這種節令食品本身的錯,而是月餅生產廠家沒有跟上時代口味的變化,或者品種不夠豐富不能滿足多方面需要的問題。
月餅廠家應該注意研究消費者的飲食習慣、口味的變化,不斷地改良傳統月餅,研發新產品,使月餅在變動不止的飲食風尚中對所有人都不失其中秋美食的本色。 其實,這也是對民俗規律的尊重。
民俗并不是僵死的靜止不動的東西,而是不斷演進的,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調整的。正如已故民俗學泰斗鐘敬文先生所說:“民俗是一種適應性文化”,“變異是對于類型文化的適應性生態調整。”
只要月餅作為一種圓形的餅食,能夠象征圓月和團圓,并且人們愛吃,它就能很好地履行中秋月餅的職能,就是合格的中秋月餅。 至于工藝如何改進,餅皮、餡料、口味如何更新,都無礙于月餅習俗的傳承。
所以制造月餅的廠家盡可在充分研究人們飲食口味變化的基礎上,大膽研發新產品,以迎合新時代各種類型消費者的需求。 從媒體上了解到,近日人們急于預定月餅主要是沖著那些適合現代人口味的新型品種,特別是一些價廉物美的家常月餅,擔心到過節時會買不到。
這是很能說明問題的。由于月餅是一種重要的中秋節禮品,廠家把月餅制造得更精美,包裝搞得美觀些,也是對民俗規律的尊重和利用,但是不能過頭。
月餅包裝過于豪華,以至于主要靠包裝提高月餅價格,這顯然是走偏了,也是不利于環保的做法。
六、關于中秋月餅的詩句
1,《桂枝香 詠月餅》 清代 郭則沄 秋屏伴醉,認七寶添修,粉融酥膩。
譯文:屏風伴隨著醉意,月餅是用七種材料制作,味道香甜軟糯。 2,《桂枝香 中秋蒙賞月餅》 清代 陳寶琛 中秋又及,正桂子香飄,拜恩籩實。
譯文:又到中久時節,正是桂花飄香的時候,籩里放著食物用于祭拜。 3,《長涇月餅》 近代 沙曾達 中秋賞月稱佳節,餅以象形價倍增。
百果名繁多種類,家家供獻勝紅綾。 譯文:中秋賞月的時間被贊揚為佳節,因為月餅像月亮而價值倍增。
各種各樣的水果琳瑯滿目,家家戶戶供奉的比紅綢帶還要多。 4, 《賦得月餅得甜字五言八韻》 清代 吳敦常 三百茶團外,佳名餅肆添。
時光逢月滿,風味話秋甜。 譯文:除了三百個茶團,月餅隨意添加。
正逢滿月,秋風中閑談著甜美的生活。 5,《元夕度門出宮中月餅同賦 其二》 明代 袁宏道 盤中猶折半宮花,刻鳳攢龍自內家。
譯文:盤子中的花紋好像是月宮的桂花,雕刻著自家的龍鳳圖案。
七、關于吃月餅的古詩
關于吃月餅的古詩:
1、清代祁啟萼有《月餅》詩云:“中秋節物未為低,火烘羅羅出斧齊。一樣餅師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題”。道出了月餅取名的緣由;
2、《酌中志》:“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3、《帝京景物略》:“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
后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4、《西湖游覽志會》:“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細。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5、明朝的彭蘊章《幽州土風俗》:“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嫩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至杵駐丹顏。”詩句生動描寫了“嫦娥奔月”的傳說故事被心靈手巧的制餅師印制在月餅之上,月餅與月亮的傳說相結合,訴說了歷史悠久的月亮文化,伴隨著美味的月餅一代代傳承后世;
6、吳曼云《江鄉節物詞》:“粉膏圓影月分光,每際中秋得飽嘗。只恐團凼空說餅,征人多半未還鄉。中秋月夜,確乎是一個懷人的時節,吃月餅,盼團圓只是一種祈盼,離鄉的人們,腦海里,都是對家鄉、親人的惦念;
7、施景琛的《中秋詞》:“餅兒圓與月兒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愛護意,年年例又貺雙魚。”寫的是在福建,凡當外祖父或舅父母的,中秋節要送給外孫子、外孫女或外甥有雙鯉形狀的月餅。這和現代晚輩送上輩過節禮的習俗恰恰相反。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月餅
八、關于月餅的文化
餅起源
“一筒”月餅
最早期的月餅只是家庭式的傳統糕點,并沒有特別的包裝,四十至五十年代初期,人們仍以玉和紙包裝月餅,到五六十年代便開始轉用紙盒包裝,七十年代至現在就以鐵盒為主。
實驗豬仔餅
以前人們焗制月餅前,都要事前測試火爐的溫度,或是餅皮制成后的柔軟程度。因此會將面粉分成一份份,并放入爐中作為試驗,為了不浪費,他們會將焗出來的餅放入以竹編成的籠子內,再送給小朋友作小吃。
精雕細琢
不要小看一個外表簡單的月餅模,好的月餅模在雕功上需很考功夫,如落刀位置、角落的掌握要十分準確,否則月餅皮會粘在模上。一般的手餅模多以廣東沙梨木制,貪其輕身、紋幼。
蓮蓉月餅起源
以蓮蓉作月餅餡的起源已無從稽考,但早于1910年,廣州蓮香樓已開始以蓮蓉月餅作號召,但流行程度仍不及紅豆沙月及五仁月。四十年代,蓮蓉月餅只有一個咸蛋黃,叫“寶鴨穿蓮”,直至五十年代蓮香樓推出雙黃蓮蓉月,甚受人們的歡迎,漸漸成為酒樓、餅家的模仿對象。
吃月餅吃“文化”
盡管離中秋節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但廣州的月餅大戰早已硝煙彌漫。廣州酒家、蓮香樓、陶陶居等紛紛舉辦了月餅訂貨會,各自亮出了最新鮮、最亮麗的牌張。
縱觀今年月餅市場,除了花式品種更多樣化、包裝更精美外,最令人矚目的莫過于打“文化牌”了。月餅,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特色食品,具有很濃的中國文化特點,如何體現月餅這一中國色彩呢?商家可謂想盡辦法:首先是廣州酒家的“西關第月餅”將廣州西關最傳統的民居風情“趟籠門”運用到包裝上,讓消費者在品嘗月餅的同時了解西關文化,提升了月餅的品位;再就是蓮香樓115周年個性化紀念郵票的發行,體現了其悠久歷史和文化特色,增加了月餅的附加值;還有陶陶居則在傳統月餅品種寶庫中挖掘文化內涵加以發展……無不體現了今年月餅最突出的共同點———“文化”。
讓月餅留下文化的烙印
作為廣州西關飲食文化縮影之一的蓮香樓在開鋪115周年來臨之際,國家郵政局特批準發行了蓮香樓115周年個性化紀念郵票。據了解,這是全國第一家飲食行業百年老字號發行的郵票。
日前,蓮香樓舉行了郵票首發式,本次發行的個性化郵票設計精美,一套共有4枚。郵票的主票以“同心結”為主圖,附票的設計和構思則以蓮香樓115年的悠久歷史和特色文化為主題。
據了解,此次個性化郵票發行1500版,每版4套,共6000套。郵票不單獨公開發售,只會裝入周年紀念的月餅禮盒,日前首發儀式另外加送一枚貼有郵票并蓋上郵戳的首日封,共1150個。
據廣州市郵政局市場部負責人介紹,推出蓮香樓的個性化郵票,主要是因為蓮香樓有悠久的歷史,其在國內甚至海外華僑中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經歷了115年風雨,蓮香樓依舊飄香,這十分難得。”廣州的百年老店現在已所剩無幾,市郵政局正是因為蓮香樓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底蘊,才聯合推出個性化郵票。
據蓮香樓的張雪清書記介紹,郵票與月餅搭配并不多見,中秋是親人朋友團聚的節日,但許多家庭可能沒能團聚,朋友難以見面。月餅蘊涵著親情友情,而郵票包含著將這份親情友情郵遞到遠方的意義;另外,月餅是中華民族的特色食品,具有很濃的中國文化特色。此次用主票為“同心結”,附票為百年蓮香樓文化的特色郵票搭配月餅,體現月餅的文化品位和中國色彩。張書記表示,今年蓮香樓月餅的所有組合都會與“文化”兩字分不開。中國烘焙食品糖制品工業協會秘書長周廣軍也說,蓮香樓以這種郵票與月餅相結合的方式推出其產品,不僅在廣東是首次,據知,在全國也是第一次。
此次蓮香樓將個性化郵票放入月餅禮盒受到月餅客商的歡迎,月餅禮盒還未推出時已經有各地客戶大量訂購,其中不乏來自西藏與新疆的客戶。而新疆的客戶因為宗教信仰需要,還特別要求蓮香樓制作了清真月餅來與這次的個性化郵票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