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描寫梧桐樹的詩句
常見詩句有: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
酒闌人散草草,閑階獨倚梧桐。
斜日更穿簾幕,微涼漸入梧桐。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這里我列一首:
李煜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1]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2]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3]
【注釋】:
[1]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2]離愁:指去國之愁。
[3]別是一般:亦做“別是一番”,另有一種之意。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
“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二、有關梧桐的詩句
【年代】:北宋 【作者】:張耒 【作品】:夜坐 【內容】: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清平樂 【內容】: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
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干。
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清平樂 【內容】: 春去秋來, 往事知何處? 燕子歸飛蘭泣露, 光景千留不祝 酒闌人散草草, 閑階獨倚梧桐。
記得去年今日, 依前黃葉西風。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破陣子 【內容】: 燕子欲歸時節, 高樓昨夜西風。
求得人間成小會, 試把金尊傍菊叢, 歌長粉面紅。 斜日更穿簾幕, 微涼漸入梧桐。
多少襟懷言不盡, 寫向蠻箋曲調中, 此情千萬重。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撼庭秋 【內容】: 別來音信千里, 悵此情難寄。
碧紗秋月, 梧桐夜雨, 幾回無寐。 樓高目斷, 天遙云黯, 只堪憔悴。
念蘭堂紅燭, 心長焰短, 向人垂淚。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采桑子 【內容】: 時光只解催人老, 不信多情。
長恨離亭, 滴淚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風急, 淡月朧明。
好夢頻驚, 何處高樓雁一聲。 【年代】:北宋 【作者】:晏幾道 【作品】:行香子 【內容】: 晚綠寒紅,芳意匆匆。
惜年華、今與誰同。 碧云零落,數字征鴻。
看渚蓮凋,宮扇舊,怨秋風。 流波墜葉,佳期何在, 想天教、離恨無窮。
試將前事,閑倚梧桐。 有消魂處,明月夜,粉屏空。
【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憶秦娥 【內容】: 臨高閣, 亂山平野煙光保。 煙光薄, 棲鴉歸后, 暮天聞角。
斷香殘香情懷惡, 西風催襯梧桐落。 梧桐落, 又還秋色, 又還寂寞。
【年代】:唐五代 【作者】:溫庭筠 【作品】:更漏子 【內容】: 玉爐香,紅蠟淚, 偏照畫堂秋思。 眉翠薄,鬢云殘, 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 不道離情正苦。 一葉葉,一聲聲, 空階滴到明。
【年代】:唐五代 【作者】:孟郊 【作品】:列女操 【內容】: 梧桐相待老, 鴛鴦會雙死。 貞女貴徇夫, 舍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 妾心古井水。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煜 【作品】:相見歡 【內容】: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1]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2]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3] 【注釋】: [1]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2]離愁:指去國之愁。 [3]別是一般:亦做“別是一番”,另有一種之意。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
“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
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 “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
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
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內容】: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古風 【內容】: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
白日掩徂輝[1],浮云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
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2]。 【年代】:唐五代 【作者】:曹鄴 【作品】:早起 【內容】: 月墮滄浪西,門開樹無影。
此時歸夢闌,立在梧桐井。
三、關于梧桐的詩句有哪些
描寫“秋天梧桐樹”的詩句有 1.《擊梧桐》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香靨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與。
自識伊來,便好看承,會得妖嬈心素。臨歧再約同歡,定是都把、平生相許。
又恐恩情,易破難成,未免千般思慮。近日書來,寒暄而已,苦沒忉忉言語。
便認得、聽人教當,擬把前言輕負。見說蘭臺宋玉,多才多藝善詞賦。
試與問、朝朝暮暮。行云何處去。
2.《梧桐》 年代: 唐 作者: 戴叔倫 亭亭南軒外,貞干修且直。廣葉結青陰,繁花連素色。
天資韶雅性,不愧知音識。 3.《虞美人·翻翻翠葉梧桐老》 年代: 宋 作者: 葉夢得 翻翻翠葉梧桐老。
雨后涼生早。葛巾藜杖正關情。
莫遣繁蟬容易、作秋聲。 遙空不盡青天去。
一抹殘霞暮。病余無力厭躋攀。
為寄曲闌幽意、到西山。 4.《梧桐影·落日斜》 年代: 唐 作者: 呂巖 落日斜,秋風冷。
今夜故人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 5.《梧桐》 年代: 宋 作者: 司馬光 紫極宮庭闊,扶疏四五栽。
初聞一葉落,知是九秋來。實滿風前地,極添雨后苔。
群仙儻來會,靈鳳必徘徊。
四、關于描寫梧桐樹的詩句
常見詩句有: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
酒闌人散草草,閑階獨倚梧桐。 斜日更穿簾幕,微涼漸入梧桐。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這里我列一首:李煜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1]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2]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3] 【注釋】: [1]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2]離愁:指去國之愁。 [3]別是一般:亦做“別是一番”,另有一種之意。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
“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
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 “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
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
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五、梧桐樹的詩句
別李郎中 薛濤
花落梧桐鳳別凰,想登秦嶺更凄涼。
安仁縱有詩將賦,一半音詞雜悼亡。
立秋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夏日書帳 陳淑蘭
簾幕風微日正長,庭前一片芰荷香。
人傳郎在梧桐樹,妾愿將身化鳳凰。
秋夜 陳文述
梧桐葉底見銀河,露氣當窗冷碧羅。
四壁蟲聲兩行雁,不知何處得秋多。
句 孟浩然
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逐逐懷良馭,蕭蕭顧樂鳴。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夜坐 張耒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六、梧桐樹的詩句
別李郎中 薛濤花落梧桐鳳別凰,想登秦嶺更凄涼。
安仁縱有詩將賦,一半音詞雜悼亡。立秋 劉翰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夏日書帳 陳淑蘭簾幕風微日正長,庭前一片芰荷香。
人傳郎在梧桐樹,妾愿將身化鳳凰。秋夜 陳文述梧桐葉底見銀河,露氣當窗冷碧羅。
四壁蟲聲兩行雁,不知何處得秋多。句 孟浩然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逐逐懷良馭,蕭蕭顧樂鳴。相見歡 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夜坐 張耒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七、帶“梧桐”的詩詞
1.《詩經· 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宮。
揆之以日 ,作于楚室。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2.《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于彼高岡。
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萋萋,雍雍喈喈。
賀鑄《鷓鴣天》“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3.《孔雀東南飛》:“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4.白居易《 長恨歌》“ 秋雨梧桐葉落時"5.高明《 詠別》“ 準備著夜雨梧桐,和淚點常飄灑”。6. 廣群芳譜·木譜六桐》 “ 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7.朱淑真《 菩薩蠻· 秋》:“ 秋聲乍起梧葉落,蛩吟唧唧添蕭索。”8.柳永《 玉蝴蝶》:“ 水風輕、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
9.趙長卿《 卜算子·秋深》:“ 何處最知秋,風在梧桐井。”10.孟郊《 秋懷》:“ 梧桐枯崢嶸,聲響如哀彈。”
11.溫庭筠《 更漏子》:“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12.張輯《 疏簾淡月》“ 梧桐雨細。漸滴作秋聲,被風驚碎”13.周紫芝《 鷓鴣天》“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14.劉過《 賀新郎》“ 一枕新涼眠客舍,聽梧桐疏雨秋風顫”15.李清照《 聲聲慢》“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16.晏幾道《 清平樂》“ 聽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朧”17.王昌齡《 長信秋詞》:“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18.李煜《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19.蘇軾《 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20.:晏殊《 采桑子》“ 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21.周邦彥《 詠秋夜》“ 戶外井桐飄。
淡月疏星共寂寥”22.張掄《 醉落魄·詠秋十首》“ 火云方見奇峰簇。颯颯西驚墮井梧綠。”
23.李清照《 憶秦娥》:“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吹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24.歐陽修《 芳草渡》:“ 梧桐落,蓼花秋,煙初冷,雨才收。蕭條風物正堪愁。”
25.吳文英《 鷓鴣天》:“ 池上紅衣伴倚闌,棲鴉常帶夕陽還。殷云渡雨疏桐落,明月生涼寶扇閑。”
26.乩仙《 憶少年》:“ 落盡梧桐秋影瘦。菱鑒古、畫眉難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