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于“郴州”的詩詞有哪些
1、宋·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
原文選段: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釋義:
遠方的朋友寄來了書信,信中帶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2、唐·杜甫《奉送二十三舅錄事之攝郴州》
原文選段:
郴州頗涼冷,橘井尚凄清。從役何蠻貊,居官志在行。
釋義:
郴州非常的寒冷,郴縣東的橘井還是凄涼冷清。在這樣的南蠻之地上任,我志在成為一個做官的內行。
3、唐·戴叔倫《送孫直游郴州》
原文選段:
孤舟上水過湘沅,桂嶺南枝花正繁。 行客自知心有托,不聞驚浪與啼猿。
釋義:我坐在孤船上經過了湘江和沅江,桂嶺上枝繁葉茂樹木很多。船上的客人另有心事,對浪濤聲和猿啼叫充耳不聞。
4、明·邵寶《寄崔工侍民瞻用前韻》
原文選段:
郴州南望楚云邊,顏色長懷別我年。嶺北春從梅折后,衡陽書在雁歸前。
釋義:從郴州往南邊看就是楚天之云的邊界了,臉色看上去是在遐想和我告別那年的場景,嶺南以北在梅花掉落的時候就開春了,來自衡陽的書信在大雁歸來的時候就送到了。
5、唐·劉長卿《送李侍御貶郴州》
原文選段:
洞庭波渺渺,君去吊靈均。
釋義:洞庭湖的湖水碧波蕩漾,你將要去緬懷屈原。
二、詩詞歌賦關于郴好象有一首詩里面提到關于郴這個字,請問有知道的嗎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秦觀(字少游)被貶郴州,一日游覽白鹿洞后,滿懷惆悵,悲憤交加,回旅舍寫下. 譯文: ?橋_籠罩在一?嶼F?猱?中,月色?⒈楹影兜畝煽冢?O目遠眺,??在也?o法看到桃源了。
在這孤?蔚目宛^里,春寒料峭,使人很難忍受,尤其在這斜??⒈M,伴著一?陜?杜鵑鳥?D??的哀鳴。 遠方朋友??淼奈拷澹砑幼約旱鬧刂爻詈蕖3喚。
『畏領o繞郴山算了,究竟又?榱聳顫N人,而流下?t水和湘水去呢?。
三、有關于“郴州”的詩詞有哪些
1、宋·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 原文選段: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釋義: 遠方的朋友寄來了書信,信中帶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2、唐·杜甫《奉送二十三舅錄事之攝郴州》 原文選段: 郴州頗涼冷,橘井尚凄清。
從役何蠻貊,居官志在行。 釋義: 郴州非常的寒冷,郴縣東的橘井還是凄涼冷清。
在這樣的南蠻之地上任,我志在成為一個做官的內行。 3、唐·戴叔倫《送孫直游郴州》 原文選段: 孤舟上水過湘沅,桂嶺南枝花正繁。
行客自知心有托,不聞驚浪與啼猿。 釋義:我坐在孤船上經過了湘江和沅江,桂嶺上枝繁葉茂樹木很多。
船上的客人另有心事,對浪濤聲和猿啼叫充耳不聞。 4、明·邵寶《寄崔工侍民瞻用前韻》 原文選段: 郴州南望楚云邊,顏色長懷別我年。
嶺北春從梅折后,衡陽書在雁歸前。 釋義:從郴州往南邊看就是楚天之云的邊界了,臉色看上去是在遐想和我告別那年的場景,嶺南以北在梅花掉落的時候就開春了,來自衡陽的書信在大雁歸來的時候就送到了。
5、唐·劉長卿《送李侍御貶郴州》 原文選段: 洞庭波渺渺,君去吊靈均。 釋義:洞庭湖的湖水碧波蕩漾,你將要去緬懷屈原。
四、求一首關于寫郴州蘇仙嶺詩詞或散文
踏莎行 郴州旅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大約作于紹圣四年(1097)春三月。前此,由于新舊黨爭,秦觀出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劉拯告他增損神宗實錄,貶監處州酒稅。
紹圣三年,再以寫佛書被罪,貶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連三的貶謫,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筆端,詞作也益趨凄愴。
此作寫于初抵郴州之時,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謫居的凄苦與幽怨。成為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
賞析一 上片寫謫居中寂寞凄冷的環境。開頭三句,緣情寫景,劈面推開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銷魂的畫面:漫天迷霧隱去了樓臺,月色朦朧中,渡口顯得迷茫難辨。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互文見義,不僅對句工整,也不只是狀寫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準確地勾勒出月下霧中樓臺、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寫出了作者無限凄迷的意緒。“霧失”、“月迷”,皆為下句“望斷”出力。
“桃源望斷無尋處”。詞人站在旅舍觀望應該已經很久了,他目尋當年陶淵明筆下的那塊世外桃源。
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離郴州不遠。詞人由此生聯想:即是“望斷”,亦為枉然。
著一“斷”字,讓人體味出詞人久佇苦尋幻想境界的悵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點絳唇》,諸本題作“桃源”。
詞中“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寫的當是同樣的心情。
“桃源”是陶淵明心目中的避亂勝地,也是詞人心中的理想樂土,千古關情,異代同心。而“霧”、“月”則是不可克服的現實阻礙,它們以其本身的虛無縹緲呈現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義。
而“樓臺”、“津渡”,在中國文人的心目中,同樣被賦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蘊涵,它們是精神空間的向上與超越的拓展。詞人多么希望借此尋出一條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
一“失”一“迷”,現實回報他的是這片霧籠煙鎖的景象。“適彼樂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現實之不堪。
于是放縱的目光開始內收,逗出“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桃源無覓,又謫居遠離家鄉的郴州這個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鄉之情,更何況不是宦游他鄉,而是天涯淪落啊。
這兩句正是意在渲染這個貶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時節,獨處客館,念往事煙靄紛紛,瞻前景不寒而栗。
一個“閉”字,鎖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館門,也鎖住了那顆欲求拓展的心靈。更有杜鵑聲聲,催人“不如歸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陽沉沉,正墜西土,怎能不觸動一腔身世凄涼之感。
詞人連用“孤館”、“春寒”、“杜鵑”、“斜陽”等引人感發,令人生悲傷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創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領起一種強烈的凄冷氣氛,好像他整個的身心都被吞噬在這片充斥天宇的慘淡愁云之中。
王靜安先生吟誦至此,不禁揮筆題曰:“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為凄厲矣。”(《人間詞話》)前人多病其“斜陽”后再著一“暮”字,以為重累。
其實不然,這三字表明著時間的推移,為“望斷”作注。夕陽偏西,是日斜之時,慢慢沉落,始開暮色。
“暮”,為日沉之時,這時間順序,蘊含著詞人因孤寂而擔心夜晚來臨更添寂寞難耐的心情。這是處境順利、生活充實的人所未曾體驗到的愁人心緒。
因此,“斜陽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敘實開始,寫遠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連用兩則有關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分見于《荊州記》和古詩《飲馬長城窟行》。
寄梅傳素,遠方的親友送來安慰的信息,按理應該欣喜為是,但身為貶謫之詞人,北歸無望,卻“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每一封裹寄著親友慰安的書信,觸動的總是詞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響的是對往昔生活的追憶和痛省今時困苦處境的一曲曲凄傷哀婉的歌。每一封信來,詞人就歷經一次這個心靈掙扎的歷程,添其此恨綿綿。
故于第三句急轉,“砌成此恨無重數。”一切安慰均無濟于事。
離恨猶如“恨”墻高砌,使人不勝負擔。一個“砌”字,將那無形的傷感形象化,好像還可以重重累積,終如磚石壘墻般筑起一道高無重數、沉重堅實的“恨”墻。
恨誰?恨什么?身處逆境的詞人沒有明說。聯系他在《自挽詞》中所說:“一朝奇禍作,漂零至于是。”
可知他的恨,與飄零有關,他的飄零與黨禍相聯。在詞史上,作為婉約派代表詞人,秦觀正是以這堵心中的“恨”墻表明他對現實的抗爭。
他何嘗不欲將心中的悲憤一吐為快?但他憂讒畏譏,不能說透。于是化實為虛,作宕開之筆,借眼前山水作癡癡一問:“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無理有情,無理而妙。
好像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你本來是圍繞著郴山而流的,為什么卻要老遠地北流向瀟湘而去呢?關于這兩句的蘊意,或以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自己還得呆在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詞選》)或以為詞人“反躬自問”,慨嘆身世:“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郴江原本。
五、求一首關于寫郴州蘇仙嶺詩詞或散文
"三絕碑"所謂"三絕"指的是秦詞、蘇跋、米書"三絕",即秦少游作詞、蘇東坡寫跋、米芾書法。
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79年),在一個春寒料峭的日子里,秦觀在郴州簡陋的旅舍,想到自己屢遭排斥、打擊,心中憤憤不平,便借景抒情,發泄幽怨,寫下了千古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知何處。可堪孤館閉春寒, 杜鵑聲里殘陽樹。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本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關于蘇仙嶺三絕碑碑文,有許多版本。差異主要集中在四個地方。以蘇仙嶺三絕碑現有碑文為例,即"知何處"、"殘陽樹"、"本自繞"、"可堪"四處。與蘇仙嶺三絕碑現有碑文一樣的有:《湖南通志》、嘉慶《郴州總志·藝文·詞》。《萬歷郴州志》為"知何處"、"斜陽暮"、"本自繞"、"可堪"。《嘉慶郴縣志》為"知何處"、"殘陽樹"、"本自繞"、"可堪"。《湖南地理志》為"無尋處"、"斜陽暮"、"本自繞"、"可憐"。《宋詞選》(胡云翼)、《詞苑叢談》(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為"無尋處"、"斜陽暮"、"幸自繞"、"可堪"。關于蘇仙嶺三絕碑碑文差異,古今文學界一直都有爭議。如:《野客叢書》、《詞品》、《詩話》、《詞苑叢談》、《貴耳集·卷下》等書都有討論。不過,竊以為蘇仙嶺三絕碑現有碑文當為秦少游填詞時原稿。其他版本碑文,可能是在流傳過程中文人抄摘修飾異化或者避諱替詞而來。
六、古詩詞《送楊少府貶郴州》王維 古詩詞翻譯
送楊少府貶郴州作者:唐·王維明到衡山與洞庭,若為秋月聽猿聲。
愁看北渚三湘遠,惡說南風五兩輕。青草瘴時過夏口,白頭浪里出湓城。
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1] 注釋①郴州:治所在今湖南郴縣。
②若為:猶言怎堪。③北渚:《楚辭·九歌·湘君》:“夕弭節兮北清”。
又《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湘君、湘夫人皆湘水之神,北渚即指湘水上的小洲。
④“五兩輕”謂風大。南風大,則北上之船航行甚速,然楊不得北返,故惡說之。
⑤青草瘴:《番禺雜編》:“嶺外二三月為青草瘴”。夏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武漢黃鵠山上。
⑥湓城:在今江西九江。此言預計明春瘴起、水漲之時,楊即可過夏口、經湓城北歸。
七、郴州市的市名是什么意思
郴”字獨屬郴州,最早見于秦朝,為篆體“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謂“林中之城”。
“郴”字見之于史傳,是漢代司馬遷所寫《史記》,其中記載(項羽)“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郴州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已有兩千余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湖南置黔中、長沙二郡,在郴州一帶設置郴縣,郴縣屬長沙郡;西漢時,分長沙南郡為桂陽郡,領縣十一;南北朝時,宋、齊、梁稱桂陽國,陳時又稱桂陽郡;隋文帝開啟九年,一度廢桂陽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又稱桂陽郡;宋稱郴州桂陽郡,設知軍;元改郴州路,設總管;明洪武元年改路,置郴州府,設知府;清為直隸州,設知州;民國改州為縣。歷代治所一直在郴州。
1995年郴州由地區改為郴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