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于“郴州”的詩詞有哪些
1、宋·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
原文選段: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釋義:
遠方的朋友寄來了書信,信中帶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2、唐·杜甫《奉送二十三舅錄事之攝郴州》
原文選段:
郴州頗涼冷,橘井尚凄清。從役何蠻貊,居官志在行。
釋義:
郴州非常的寒冷,郴縣東的橘井還是凄涼冷清。在這樣的南蠻之地上任,我志在成為一個做官的內行。
3、唐·戴叔倫《送孫直游郴州》
原文選段:
孤舟上水過湘沅,桂嶺南枝花正繁。 行客自知心有托,不聞驚浪與啼猿。
釋義:我坐在孤船上經過了湘江和沅江,桂嶺上枝繁葉茂樹木很多。船上的客人另有心事,對浪濤聲和猿啼叫充耳不聞。
4、明·邵寶《寄崔工侍民瞻用前韻》
原文選段:
郴州南望楚云邊,顏色長懷別我年。嶺北春從梅折后,衡陽書在雁歸前。
釋義:從郴州往南邊看就是楚天之云的邊界了,臉色看上去是在遐想和我告別那年的場景,嶺南以北在梅花掉落的時候就開春了,來自衡陽的書信在大雁歸來的時候就送到了。
5、唐·劉長卿《送李侍御貶郴州》
原文選段:
洞庭波渺渺,君去吊靈均。
釋義:洞庭湖的湖水碧波蕩漾,你將要去緬懷屈原。
二、求一首關于寫郴州蘇仙嶺詩詞或散文
踏莎行 郴州旅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大約作于紹圣四年(1097)春三月。前此,由于新舊黨爭,秦觀出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劉拯告他增損神宗實錄,貶監處州酒稅。
紹圣三年,再以寫佛書被罪,貶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連三的貶謫,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筆端,詞作也益趨凄愴。
此作寫于初抵郴州之時,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謫居的凄苦與幽怨。成為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
賞析一 上片寫謫居中寂寞凄冷的環境。開頭三句,緣情寫景,劈面推開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銷魂的畫面:漫天迷霧隱去了樓臺,月色朦朧中,渡口顯得迷茫難辨。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互文見義,不僅對句工整,也不只是狀寫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準確地勾勒出月下霧中樓臺、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寫出了作者無限凄迷的意緒。“霧失”、“月迷”,皆為下句“望斷”出力。
“桃源望斷無尋處”。詞人站在旅舍觀望應該已經很久了,他目尋當年陶淵明筆下的那塊世外桃源。
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離郴州不遠。詞人由此生聯想:即是“望斷”,亦為枉然。
著一“斷”字,讓人體味出詞人久佇苦尋幻想境界的悵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點絳唇》,諸本題作“桃源”。
詞中“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寫的當是同樣的心情。
“桃源”是陶淵明心目中的避亂勝地,也是詞人心中的理想樂土,千古關情,異代同心。而“霧”、“月”則是不可克服的現實阻礙,它們以其本身的虛無縹緲呈現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義。
而“樓臺”、“津渡”,在中國文人的心目中,同樣被賦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蘊涵,它們是精神空間的向上與超越的拓展。詞人多么希望借此尋出一條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
一“失”一“迷”,現實回報他的是這片霧籠煙鎖的景象。“適彼樂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現實之不堪。
于是放縱的目光開始內收,逗出“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桃源無覓,又謫居遠離家鄉的郴州這個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鄉之情,更何況不是宦游他鄉,而是天涯淪落啊。
這兩句正是意在渲染這個貶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時節,獨處客館,念往事煙靄紛紛,瞻前景不寒而栗。
一個“閉”字,鎖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館門,也鎖住了那顆欲求拓展的心靈。更有杜鵑聲聲,催人“不如歸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陽沉沉,正墜西土,怎能不觸動一腔身世凄涼之感。
詞人連用“孤館”、“春寒”、“杜鵑”、“斜陽”等引人感發,令人生悲傷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創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領起一種強烈的凄冷氣氛,好像他整個的身心都被吞噬在這片充斥天宇的慘淡愁云之中。
王靜安先生吟誦至此,不禁揮筆題曰:“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為凄厲矣。”(《人間詞話》)前人多病其“斜陽”后再著一“暮”字,以為重累。
其實不然,這三字表明著時間的推移,為“望斷”作注。夕陽偏西,是日斜之時,慢慢沉落,始開暮色。
“暮”,為日沉之時,這時間順序,蘊含著詞人因孤寂而擔心夜晚來臨更添寂寞難耐的心情。這是處境順利、生活充實的人所未曾體驗到的愁人心緒。
因此,“斜陽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敘實開始,寫遠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連用兩則有關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分見于《荊州記》和古詩《飲馬長城窟行》。
寄梅傳素,遠方的親友送來安慰的信息,按理應該欣喜為是,但身為貶謫之詞人,北歸無望,卻“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每一封裹寄著親友慰安的書信,觸動的總是詞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響的是對往昔生活的追憶和痛省今時困苦處境的一曲曲凄傷哀婉的歌。每一封信來,詞人就歷經一次這個心靈掙扎的歷程,添其此恨綿綿。
故于第三句急轉,“砌成此恨無重數。”一切安慰均無濟于事。
離恨猶如“恨”墻高砌,使人不勝負擔。一個“砌”字,將那無形的傷感形象化,好像還可以重重累積,終如磚石壘墻般筑起一道高無重數、沉重堅實的“恨”墻。
恨誰?恨什么?身處逆境的詞人沒有明說。聯系他在《自挽詞》中所說:“一朝奇禍作,漂零至于是。”
可知他的恨,與飄零有關,他的飄零與黨禍相聯。在詞史上,作為婉約派代表詞人,秦觀正是以這堵心中的“恨”墻表明他對現實的抗爭。
他何嘗不欲將心中的悲憤一吐為快?但他憂讒畏譏,不能說透。于是化實為虛,作宕開之筆,借眼前山水作癡癡一問:“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無理有情,無理而妙。
好像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你本來是圍繞著郴山而流的,為什么卻要老遠地北流向瀟湘而去呢?關于這兩句的蘊意,或以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自己還得呆在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詞選》)或以為詞人“反躬自問”,慨嘆身世:“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郴江原本。
三、郴州市的市名是什么意思
郴”字獨屬郴州,最早見于秦朝,為篆體“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謂“林中之城”。
“郴”字見之于史傳,是漢代司馬遷所寫《史記》,其中記載(項羽)“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郴州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已有兩千余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湖南置黔中、長沙二郡,在郴州一帶設置郴縣,郴縣屬長沙郡;西漢時,分長沙南郡為桂陽郡,領縣十一;南北朝時,宋、齊、梁稱桂陽國,陳時又稱桂陽郡;隋文帝開啟九年,一度廢桂陽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又稱桂陽郡;宋稱郴州桂陽郡,設知軍;元改郴州路,設總管;明洪武元年改路,置郴州府,設知府;清為直隸州,設知州;民國改州為縣。歷代治所一直在郴州。
1995年郴州由地區改為郴州市.。
四、郴州城的描寫
郴州可以坐火車去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沒有火車站, 郴州------吉首 火車 10個小時左右 吉首-----鳳凰 汽車 1個小時就到 鳳凰古城
消費不是很貴, 古城就在鳳凰城區內。如果不想花太多的錢,住跟吃都可以出景區,到鳳凰城區內消費。20分鐘的路程就可以走出來了,。消費跟郴州市區差不多。。。當然如果在景區內消費是有點小貴的。
祝你玩的開心,謝謝采納。
追問:
那長沙到鳳凰古城怎么去吶?要多久?
五、問一下詩歌中常出現的幾個詞瀟湘、郴州、燕子樓、鳳凰臺
(一)、瀟湘----- 中國古代傳說中堯的兩個女兒。
也稱“皇英”。長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帝舜為妻。
舜父頑,母囂,弟劣,曾多次欲置舜城死地,終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脫險。舜繼堯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視,死于蒼梧。
二妃往尋,淚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稱“瀟湘竹”或“湘妃竹” (二)、郴州------郴州位于湖南與廣東、江西交界處,是湖南的南大門。 宋朝時,時任秦少游被貶湘南,作《踏沙行。
郴州旅社》一首:留下“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郴州之名自此傳頌。 (三)、燕子樓----- 燕子樓的典故出自唐代,當時的尚書張建封有一愛妾,天生麗質,賢淑溫良。
此二人相敬如賓,情意恩長。可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
正當關盼盼沉醉在夫妻比翼的甜蜜中,不過兩年,張建封就病逝于徐州。 燕子樓是生前他為關盼盼所建,樓的前面蜿蜒著一條小河,兩岸栽種著弱質拂風的楊柳。
春天一來,成雙結隊的燕子就會在此葉間穿越,因得名:“燕子樓”。 張建封死后,關盼盼懷念往日情義,一心要恪守貞節,不再嫁他人。
一個人孤獨清冷地住在燕子樓。可是后來,當時最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為她寫了一首詩:“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關盼盼讀詩后,憤恨交加,此時,她已為夫守了十年貞節,竟換得來此句“一朝身去不相隨”。罷了罷了!本就為夫君所想,怕惹眾人議他自私無情,死時要以愛妾相隨。
卻沒曾想,倒是“不相隨”惹來白居易此怨,反議自己無情! 從此關盼盼開始絕食,并在體瘦枯槁之時,寫下:“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既雪洗了自己的含冤,也給詩人白居易上了一堂以生命為代價的深刻思想課。
(四)鳳凰臺-----鳳凰臺位于南京市郊的中華門外,南朝時就列為金陵名勝。 相傳劉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常有鳳凰棲憩此山。
在封建社會,人們把鳳凰視為吉祥之物,而統治者則認為鳳凰的到來是上天對自己的褒獎,它象征著劉宋王朝的興盛。宋文帝劉義隆為了取悅百姓,同時也為了給自己歌功頌德,下令將此山命名為鳳凰山,并筑鳳凰臺以顯示自己的政績。
鳳凰臺在明代的“金陵八景”和清代的“金陵四十八景”中,就有“鳳凰夜月”和“鳳凰三山”的美譽,許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足跡。 唐天寶三年(744年)三月,由于唐玄宗聽信了高力士等權貴的讒言,使得李白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便上表辭官,離開了居住三年之久的長安,開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活。
在路過武昌時,聞聽黃鶴樓的盛名,就與當地的朋友一同登樓眺望江景,在賞景之時,他無意中看到墻上崔顥的《黃鶴樓》詩,連聲稱贊“好詩,好詩!”隨同的朋友都知道李白才華橫溢,曾為玄宗皇帝寫過《清平調》三章,都慫恿他也留詩一首,與崔顥一比高低,也好千古留名,但李白卻長嘆一聲說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先頭”。 同年秋天,李白來到地處江南的名城金陵(南京),他被六朝古都眾多的名勝所吸引,對城郊的鳳凰臺已早有耳聞。
于是約了幾名好友同去登臨覽勝,以排解愁懷。面對滾滾東去的浩浩長江,想到鳳凰臺空有其名,六朝宮殿均為陳跡,而人生易過,歲月難再;朝中偏又小人弄權,國事日非,自己又難回長安,報國無門,不覺愁緒滿懷,情難自抑,便步崔顥的《黃鶴樓》一詩的原韻,在鳳凰臺的墻上寫下了七律《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境,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這首詩雖然用了崔顥《黃鶴樓》的原韻,但由于構思新穎,有真情實感。
作為登臨吊古之作,他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情感。 所以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能夠成為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而廣為流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