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飲酒中寫景的詩句擴寫400字
飲酒擴寫
一陣濕呼呼的露水味兒,透過窗戶,鉆進了鼻子。迎著金色的陽光,我信步跨出屋門,來到小院里。又是一個新鮮的早晨,空氣清冷。一輪旭日從東面的山間爬了起來。
漸漸的,街道上熱鬧起來了,來來往往的路人,過往的車馬,熙熙攘攘的人群,好一副熱鬧的景象。
片刻之后,回到小屋中,斟上一杯清酒,隨性作幾篇文章,不覺沉浸了美妙的仙境,僻靜的山林,忽的,又好似來到了桃花盛開的桃林中。
酒醒,我安然來到東籬邊,隨手采了幾多菊花。秋日的菊花呀,又是一副燦爛的景象。悠然間,抬頭望見了美麗的南山,或許,就有位老神仙住在那有著淡淡清清霧氣的山上吧!
秋日的黃昏下,山谷中的微風帶著絲絲涼意,裹著點點花香,向山的這頭飄來。歸巢的鳥兒們合群結伴飛回了家。
此情此景包含了多少的人生真趣呀,這時候,想要用一個詞語去描繪這美妙的景色,卻早已忘記將用什么語言去形容了。
二、《飲酒》的詩句賞析
《飲酒》組詩共二十首,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詩表現了陶淵明歸隱田園后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讀者喜愛它,不僅僅因為它語言淺近,結構巧妙,寫景如畫,意境高遠,還由于它所蘊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反對“心為行役”的“物化”。詩的前四句袒露了詩人能夠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遠地自偏”,后六句寫隱逸生活的樂趣,表現了詩人棄官歸田后遠離塵世,醉心田園的情志,這其中既有不滿現實、潔身自好的一面,同時也流露出回避矛盾、與世無爭的消極情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結廬”,建造房屋;“人境”,人們聚集的地方;“車馬喧”,車馬的喧鬧,意味著上層人士間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間的各種紛繁雜塵。詩人將住所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囂聲。詩人緊接著就有了一問:“問君何能爾”?你如何能夠做到這樣呢?爾,代前句;然后自問自答“心遠地自偏”。“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義是遠離俗世,深層意義則是指超脫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此句為全篇之骨;"地自偏":覺居處僻靜。這句詩將詩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態度明言道出,一個歸隱之士的高雅情志躍然紙上。它告訴讀者,詩人的心靈超然凈化,使車馬喧鬧的環境也因之幽靜僻遠了,詩句涵蘊著深刻的哲理。“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同時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這四句借眼前之物,談人生哲理。于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其結構設計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轉折,造成懸念,類似“拗救”。第三句借勢發問,第四句給出答案,四句渾然一體,以致于以造語奇險著稱的忘安石都稱贊說:“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寫詩人之所為與所見,詩人所見乃"菊",風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為詩人內心情致的物象;詩人所為乃是在自己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間見其高潔的情致。范成大說:“名勝之士未有不愛菊者,到淵明尤甚愛之。”(《范村菊譜序》)淵明愛菊,既是由于菊花的美麗,所謂“秋菊有佳色”,還因為“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赴籬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時菊也是詩人高風亮節的象征,正如蘭之于屈原,梅之于陸游一樣,都有著特殊的機緣。“悠然見南山”既可解為“見到了悠然的南山”,也可以解釋為“悠然地見到了南山”。“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見":居心于有意無意之間的一瞥,反射出詩人超脫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閑心情。還有一種版本將“見”字寫作“望”字,蘇東坡認為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因為“望”屬于有意識地注視,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見南山”就好似在一種無意識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簾。[2]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林中的霧靄在夕陽之下紫氣升騰,若有若無,繚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相伴飛返回巢,歸隱山林。寫出了詩人"悠然"所見之景,體現了詩人寧靜恬淡的主觀心境。這四句不僅寫出了詩人無意見山、心與物遇而進入物我兩忘的情態;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圖境,把主體的情感化為客觀的景物。難怪明人謝榛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二句是對全詩的總結。"此中",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這是全篇之髓。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邏輯的語言卻無法體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詩人在物我兩忘和同構中領悟到了一種"忘言"的"真意",這無非是在告訴讀者:你們看,這歸隱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為官,去為"五斗米"折腰?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莊哲學的痕跡,也可以讓人感悟到后世禪宗大徹大悟的意味。在詩的結構上,這二句提示了全詩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是全詩的點睛之筆。
這首詩既抒發了歸隱生活的悠閑恬靜的欣悅,又蘊含著詩人對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詩最大的特點就是說理、抒情、寫景交融一體。如:“結廬在人境”是寫景,“而無車馬喧”是抒寫超脫塵世的感受,是抒情,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將詩人淡泊的心境和優美的環境水**融,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為后世所稱道。“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寫景,但從寫景中流露出了詩人歸隱后怡然自得的情懷,將情融于景中。詩的最后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時又蘊涵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詩無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見理,余音繞梁,回味悠長。 (尹東暉 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