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詩的體裁有多少種
1.代表兩漢詩歌的最高成就為樂府詩。
樂府,最先是指漢朝的音樂機關,主要任務是搜集歌辭,訓練樂工。魏晉六朝將樂府所唱的詩叫“樂府”,于是樂府由官府名稱演變成一種帶音樂性詩體的名稱。
漢樂府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敘事性。代表作《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是現存古代最早最長的一首敘事詩,是漢樂府民歌發展的最高峰。它與北朝的民歌《木蘭辭》并稱為“樂府雙璧”。
《孔雀東南飛》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木蘭辭》選自宋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 2.魏晉時期,文人五言詩開始興盛。
其代表是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詩人及晉朝的陶淵明。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被詩論家稱為“田園詩人”或“隱逸詩人”。
《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的代表,標志著五言詩由產生發展到最終的成熟。 3.唐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最高峰。
李白、杜甫分別代表了我國古典詩歌中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被譽為唐詩的“雙子星座”。李白有“詩仙”美稱,其詩清新飄逸。
杜甫有“詩圣”之稱,其詩沉郁頓挫,有“詩史”之稱,“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詩人,號香山居士,其文學主張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唐代的著名詩派有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
山水田園詩派以標舉隱逸,寄情山水,歌詠田園生活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維)孟(浩然)。
邊塞詩派其作品多描寫塞外奇異風光,抒寫將士樂觀豪邁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復雜矛盾情感。詩風奔放昂揚。
代表作家高(適)岑(參)。 4.詞產生于晚唐,興盛于宋。
宋代的詞從風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棄疾)蘇(軾);婉約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5.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散曲是金、元兩代興起、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歌曲,體式與詞相近,較為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地使用口語。散曲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
小令只用一曲,套數則合一個曲調中許多曲子為一套。套數也叫套曲,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
二、古代詩歌的體裁都有哪些
詩歌的分類:從表達方式上可以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從詩歌體裁上分為:古代詩歌和新詩兩類,古代詩歌又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古風),近體詩又分為格律詩(律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詞、曲;新詩包括自由詩(五四以來產生的白話詩)、散文詩(以散文形式表現抒情詩內容)、民歌(民間流傳,集體創作的詩)。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 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④ 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 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 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于不滿現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 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③ 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④ 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格律:古典詩歌形式要求的總稱。“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詩體的句數、每句的字數、節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對仗(類似修辭的“對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聲調高低)、某句的押韻、用韻的要求等。
從格律上看,詩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律詩,包括絕句。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四言詩和六言詩很少見。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簡單的說,凡是不依照近體詩的格律來寫,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詩,都是古體詩(本書不論)。
近體詩大致分為三種:律詩,排律,絕句。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來寫成的詩。律詩的韻、平仄、對仗等,雖有許多講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聲韻;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
⑷ 每首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長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題目上標 明韻數,如王維《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就是一千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或首尾兩聯)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
絕句的字數比律詩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詩,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詩一樣。
三、詩的體裁有哪些
詩的體裁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及詞和曲,還有現代詩。
具體介紹如下: 1、古體詩。是詩歌體裁。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 2、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
為有別于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 3、詞。
詞是一種詩的別體,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 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
4、曲。一種韻文形式,出現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
5、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詩歌的一種,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都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詩詞。
四、詩的體裁有哪些
按有無完整故事情節:抒情詩、敘事詩;
按表現內容:田園詩、山水詩、諷刺詩、史詩、牧歌、哀歌、頌歌、哲理詩;
按表現形式: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律詩、絕句、排律、朗誦詩、打油詩、自由詩、十四行詩、歌謠、民歌、兒歌、童謠、散文詩、
擴展資料:
格律詩也稱近體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是唐以后成型的詩體,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按照每句的字數,可分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變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規則。
自由詩是沒有規則的音節、韻律及其他正規設計的詩。它追求“有機形式”,依靠言語的自然節奏。這種言語對詩的主題和感情來說是“自然”的。自由詩并非什么現代發明,但它隨著現代主義的到來而占據顯著重要的地位,并且構成了對19世紀詩歌固定形式的反叛。自由詩沒有任何外在的形式可以利用,同以前的詩相比,可能是最難寫好。
敘事詩是詩歌體裁的一種。它用詩的形式刻畫人物,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情感,與小說戲劇相比,它的情節一般較為簡單。這種體裁形式,有故事有人物等小說的內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詩的特點;情節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濃厚的詩意,又有簡練的敘事,有層次清晰的生活場面。
五、古詩的題材和體裁分別是什么
古詩的題材是指詩歌作品描繪的社會生活的領域,即現實生活的某一面,如山水名勝題材、歷史題材等等。
古詩的體裁是指文學的樣式、詩文的結構及文風詞藻。
古詩的題材分類:
1 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于不滿現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2 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3 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4 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5 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古詩的體裁分類:
(1)詩
①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2)詞
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3)曲
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六、詩詞的體裁有哪些
1、古詩:古體詩
2、近體詩:絕句:4句 1、2、4句最后一字押韻 音律,一句五個字稱五言,七字稱七言。
3、律詩:8句,4聯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韻 音律,一句五個字稱五律,七字稱七律。
4、詞:
(1)別名:長短句、詩余、曲子詞
(2)組成:詞牌名、題目
(3)分類:小令(58字以下)、中詞(59~90字)、長調(91字以上)
(4)風格:婉約派、豪放派
5、曲:組成:宮調(曲調)、曲牌、題目
擴展資料:
古體詩介紹:
古代詩歌史上古體與近體的分流,始于南齊時期永明體的出現。至初唐近體完全定型,古體與近體作為唐詩的兩種體裁也完全區別開來了。
對唐人來說,古體詩是學習漢魏六朝五言詩的體制與風格,沒有聲律與對仗方面的固定要求。所以相對于近體來說,古體詩在形式上是比較自由的。
這種自由主要表現在:
(1)用韻上,古體詩是既可以用平聲韻,也可以用仄聲韻的 ;而近體詩只能用平聲韻。
(2)古體詩不需要遵守近體詩的平仄格式。
因為產生于近體之前,唐人稱其為古體詩或“往體詩”, 也有稱為古風的。“古風”這個名稱是有歷史演變的, 唐人稱為“古風”的,多是指學習漢魏六朝、具有興寄精神的五言古體詩。
與此相對,一般的古體詩則稱“古體”。但元明以后,也有稱七言歌行為 “古風” 的。其與原初的概念有所不同。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體裁
七、古詩的幾種體裁介紹
詩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體裁。近體詩是發端于南北朝興盛于唐代,相對于這之前的詩歌而言的。但唐代詩人也寫古體詩。
古體詩從字數上分可分為四言詩(如《詩經》和曹操的《短歌行》等)、五言詩(如《古詩十九首》《孔雀東南飛》等)、七言詩(如曹丕的《燕歌行》等)、雜言詩(如漢樂府民歌中的《上邪》等),五言詩和七言詩簡稱五古、七古。
而近體詩本來就是相對于古體詩而言的。從句數上分近體詩可分為律詩(四聯八句)、絕句(兩聯四句)。律詩又可分為七律、五律、排律(又叫長律);絕句可分為七絕、五絕,這些都是從字數上分的,每行五個字叫五絕,每行七個字叫七絕。
八、古詩的體裁,是什么
古詩的體裁:
①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④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熱心網友 | 2013-07-17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