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望一詩中的修辭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春望》一詩中,運用擬人手法來表現詩人對國事的憂傷,對家人的思念春望開放分類: 詩詞、藝術、唐詩、杜甫目錄? 原文? 注釋? 譯文? 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 鑒賞? 教 案標題:春望 作者:杜甫 體裁:近體詩 題材:詠懷詩 格律:五言律詩原文[編輯本段]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注釋[編輯本段]①國破山河在:言山河依舊,而人事已非,國家殘破。
春到京城,而宮苑和民宅卻荒蕪不堪,雜草叢生。國:國都,即京城長安。
破:(被)沖開;攻下。②這兩句有兩種解說:一說是詩人因感傷時事,牽掛親人,所以見花開而落淚(或曰淚濺于花),聞鳥鳴也感到心驚。
另說是以花鳥擬人,因感時傷亂,花也流淚,鳥也驚心。二說皆可通。
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恨別:悲恨離別。
③連三月:是說戰爭從去年直到現在,已經兩個春天過去了。抵萬金:家書可值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
抵:值。④渾:簡直。
欲:將要;就要。⑤不勝簪:頭發少得連發簪也插不住了。
勝:承受譯文[編輯本段]【參考譯文1】國家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
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人流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里由于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了,家里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么寶貴。
由于憂傷煩惱,頭上的白發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戴不了了。【參考譯文2】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戰火連綿,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
痛苦中我的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韻譯】: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頭發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寫作背景[編輯本段]這是杜甫“安史之亂”期間在長安所作的。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州(現在陜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后困居長安。該詩作于次年三月。
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博**懷。這正是本詩沉郁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作者簡介[編輯本段]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大詩人,號稱“詩圣”,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時代,其作品大都描寫祖國當時的境況,因此其詩號稱"詩使"。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
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
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他生活的時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變時期。
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詩人杜甫知道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被安祿山叛軍拘留在長安。春天又來了,詩人登高遠望,山河依舊然而國家卻四分五裂,人民流離失所,長安城一片殘破景象。
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憂民的五言律詩《春望》。鑒賞[編輯本段]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
詩人以寫長安城里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于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
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
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發,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
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多,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 詩人目睹淪陷后的長。